安坑原本是平埔族秀朗社的領地,清代漢人進入番界後,開始伐木、焗腦、開採礦產,逐步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漢人社區。
外挖仔(guā-uat-á),位於暗坑外五庄北邊,雖然寫成「挖仔」,但台語的唸法意思是「轉彎」,正確漢字應該要寫「斡仔」。由於五重溪在此轉彎進入新店溪,成為一個大彎,所以叫「斡仔」。

擺接堡秀朗平埔族: 外挖子社 漁獵子民"手叉網"
今天呂慶炎老師(鴨子老師)帶大家來到五重溪外挖子,一起探索暗坑平埔原民生活路徑,走過清治時期,日治時期、到戰後,細說暗坑近四百年的歷史變遷。

安坑輕軌K09十四張站 車站以"螢火蟲的故鄉"為主要意象
從輕軌「新和國小」站起走。
站外有一座公共藝術,造型像水母,頂蓋上鏤刻著安坑的古地名,例如:更寮崙、車子路、柴埕、意仁坑等等。
鴨子老師首先就提到「更寮崙」的典故:「更」字發音與「鹼」相同,而這裡過去聚集許多燒鹼的職人,燒鹼就是當時常用的天然鹼(就像端午節粽子裡的「鹼」),通常是用柴火燒製而成的。而「柴埕」緊鄰五重溪沿岸,屬於安坑聚落早期的繁榮市場地帶。清乾隆初期開墾者在此堆放柴薪,再利用溪流運往艋舺,所以得名「柴埕」。

安坑輕軌K08新和國小站 站外很像水母的裝置藝術,水母頂上鏤刻著安坑的古地名



古地名之一更寮崙
外挖仔這條街現在還看的到為數不少的古厝,以前暗坑人要去南勢角就是從大楠坑過內挖仔後,走過「挖仔橋」到外挖仔的這條路上一路向北,過山嶺後入中和南勢角。
沿著古道安和路三段,也就是從前挖仔的舊路,慢慢朝陽光公園的方向前進。往右轉進21巷,有一戶人家保留了清代的石砌屋。
巷底環快道路旁,還有一戶三合院,紅磚底下還能看到一些舊石砌牆的痕跡。除了損壞修補之外,鴨子老師說,以前人還會為了面子,特地把舊的石砌牆換成紅磚,那是因為過去紅磚是富裕的象徵,換成紅磚,來看起來就是好野人。

新店安和路三段21巷

原本的砂岩磚牆,有一半紅磚是後來加蓋的 岩石以縱橫交錯方式堆砌,由磚的橫面,即可推想這道牆有多厚實了


安和路三段底與環快安坑段路口,右邊也有一間紅磚屋
巷底的三合院


從山牆可看到原本的岩磚痕跡,是就地取材的建築材料,紅磚部分應該是後來才改建的
通過環快道路,來到陽光運動公園,自行車道跨越了五重溪。五重溪是養育安坑數代人的母親河,蜿蜒於安坑地區,在外挖仔與新店溪匯流。
由於安坑發展的慢,所以這條溪幸運地沒有被加蓋,因此我們依然能站在橋上,遙想昔日伐木工人透過水路,運送木材的情景。
走上陽光橋,底下就是新店溪。可惜前夜大雨,溪水滿漲,否則應該能看到溪底一圈又一圈,吳郭魚築巢的珍貴自然生態呢!

切進河濱自行車道




底下就是五重溪

五重溪,安坑的母親河、昔日的水路



陽光運動公園有許多兒童遊樂設施

安坑輕軌斜張橋及海拔92m的秀朗尖山


陽光橋的對岸就是十四張正大肆開發的都更建案群。 當地原本的古厝都移植到十四張歷史公園內

陽光橋跨越新店溪,遠遠看到一座水管橋。水管橋橋身都會漆成紅色以供辨識

新店溪底原本可見吳郭魚的城堡,可惜水位太高,今天無緣見到

鴨子老師是我最敬佩的閩南語國學大師,學識淵博,精通民間習俗,充滿生活智慧。他常分享許多課本裡讀不到的知識,信手拈來,就是一段有趣的俚俗語,讓人忍不住莞爾。
今天在公園裡看到一棵烏臼樹(也叫芎樹),老師立刻就分享了一段諺語:
「樟賢吼,芎賢走,芭樂柴釘死狗。」
這段話講的是製作陀螺時選材的來源。樟樹因為縱橫交織細密,做出來的陀螺特別會叫;芎樹則質地堅硬,做出的陀螺特別會跑;而芭樂木更是堅硬,能做出戰鬥陀螺等級的陀螺,形容硬到可以「釘死狗」了,真是生動有趣的描述。

烏臼,也稱芎樹,質地堅硬細密,從前人會拿這種樹木來做陀螺


呂慶炎老師
來到安坑路二段132號,這裡有一間安和宮,是當地的信仰中心,主祀媽祖,也供奉挖仔土地公。挖仔土地公原本是在環河東路上,因為蓋馬路而拆遷,現在祀奉於陽光運動公園旁的安和宮內,保留早期石牌及石刻土地公神像。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這裡供奉的五營將軍,其神像是五尊擺在一起的。
何謂五營大將軍?五營將軍類似現在的警衛室,是宮廟重要的兵將,保護廟境或村莊的重要護法神。一般會在宮廟五個方位各設置一營,這裡則是五尊合體,一起供奉。

安和宮

五營大將軍類似現在的警衛室,是宮廟重要的兵將,保護廟境或村莊的重要護法神 一般會在宮廟五方各設置一營,這裡則是五尊擺在一起

通過新店暗坑五重溪,折回安興路95巷

新店暗坑五重溪

新店暗坑五重溪
安興路95巷,高高的駁坎上,有座三合院,這是外挖仔「潘家大厝」。山牆上面有罕見的盲窗設計、而「培德居」三字則以剪黏工法鑲製,十分精美,石頭部分則是就地取材。鴨子老師說,因為以前紅磚價格昂貴,加上必須透過新店溪、五重溪運送,船運成本高,所以住家大部分會以石材為主。
可惜這戶人家不喜歡外人參觀,且門口有一兇猛黑犬,對我們狂吠,大家拍照後便速速離去,免得惹上麻煩。


谷歌地圖找不到的潘家三合院


石砌山牆盲窗,設計出屋中屋。紅磚窗點綴出石頭屋之穩重。


最後一站,來到一座相當別緻的私人廟宇——「玄吉寺」。
新店三祖廟玄吉寺位於內挖仔的山腰上,建於民國52年。是少數同時祭祀「儒」(至聖佛祖-孔子)、「釋」(釋迦摩尼佛祖)和「道」(太上道祖)三教聖祖的寺廟。創始人馮翁宗(玄宗大師)來自景美,是自萬華的清水祖師分香而來。


甫踏入山門,可見左右兩側有矮橋的欄杆,歷史悠久、可見精緻雕工

在三釐石上,表面以洗石子手法處理的低矮橋欄杆。是昭和年代的職人藝術手路。這種技法在陽明山前山公園-空海大師庭園也欣賞得到

再細看側面還有鰲魚圖騰浮雕



玄吉寺旁的土地公廟「玄福宮」


非常優雅的玄吉寺



寺廟門柱 巴洛克+神社石燈籠造型

雖然這座廟宇並非名山古剎,但其建築承襲了昭和年代的匠師手藝,精雕細琢,華而不俗,細細觀賞,讓人不禁讚嘆。
這座廟宇現由年輕的廟公馮先生管理。


精美的石雕壁堵與剪粘

盤龍石柱的柱頭,結合了歐式建築的科林斯式柱樣式

大殿內的柱子,採用科林斯柱風格的葉片裝飾,讓人眼睛一亮



參觀完玄吉寺,慢慢回到捷運站。
長期以來都屬邊陲地帶的安坑地區,最近幾年,土地大量被建商收購,山坡住宅迅速開發,安坑的面貌也在不斷改變。
隨著2023年5月安坑輕軌的正式通車,周邊房價也隨之上漲。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一系列的發展多數是短期效益主導。希望政府在都市計畫時,除了關注如何利於建商開發,更應重視文化根基,來做長遠的發展規劃才是!

◎台北市安全漫遊協會
◎感謝呂慶炎老師(鴨子老師)導覽
◎導覽路線:
1. 平埔族 秀朗社漁獵子民
2. 新店陽光橋欣賞 吳郭魚築城堡顧家園
3. 安溪人 入番界伐木焗腦、做山(種茶-茶金子民)、採礦(黑金子民)
4. 玄吉寺/民國50年代顛峰造極洗石子文化承襲昭和年代的藝術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