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無人機產業有興趣,但對各大廠商的發展脈絡仍感到模糊,那這篇文章絕對能讓你收穫滿滿!我們將一起走進 Parrot——一間從巴黎出發的無人機公司,看看它如何從藍牙耳機、AR 玩具無人機,逐步走向軍警專用、測繪與專業級市場。文章內容將涵蓋:
- Parrot 的公司概覽與業務分類
- 創辦人與企業轉型的故事
- 核心無人機產品介紹(ANAFI 系列)
- 近年與近月財報解析
- 無人機業務對財報的實際影響
- 我作為科技觀察者的評論與看法
讀完後,你將對 Parrot 在全球無人機產業的位置與挑戰有全新認識,也能更理解歐洲廠商如何在中美無人機大戰中找到立足點。
公司介紹:從藍牙耳機到無人機專家
Parrot SA 成立於 1994 年,總部位於法國巴黎,最初並非以無人機起家,而是專注於 語音識別、藍牙耳機與車載免持裝置。隨著藍牙市場成熟,公司逐漸尋找新方向,最終在 2010 年推出 AR.Drone,一舉成為消費型無人機先驅。然而,消費市場並非長久之計。隨著 DJI(大疆)的強勢崛起,Parrot 在 2017–2019 年間大幅縮減消費業務,轉型專注於:
- 專業級無人機(Micro-UAVs)
- 影像測繪與軟體(Photogrammetry)
如今,Parrot 已成為歐洲最具代表性的專業無人機與測繪軟體公司之一。
業務分類:兩大支柱
Parrot 的業務主要分為兩大類:
- Micro-UAVs(微型無人機)
- 包括 ANAFI USA、ANAFI Ai、ANAFI Thermal 等系列
- 主要客戶為 公共安全單位、工業檢測、基建巡檢、軍隊與警察
- 2025 年上半年營收占比約 54%
- Photogrammetry(影像測量/Pix4D)
- 軟體業務,涵蓋 2D/3D 重建、地理空間數據處理
- 應用於 測繪、建築、農業、基礎建設
- 占營收約 46%,相對穩定並具毛利優勢
👉 值得注意的是,Parrot 在 2019 年完全退出消費性無人機市場,成為一家「純專業」廠商。
創辦人故事:Henri Seydoux 的堅持
Parrot 由 Henri Seydoux、Jean-Pierre Talvard 與 Christine de Tourvel 於 1994 年共同創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 Henri Seydoux:
- 出身新聞與科技領域,曾創辦 3D 動畫公司
- 1994 年後轉向藍牙與無線裝置,之後引領公司進軍無人機
- 目前仍擔任 董事長兼 CEO,是公司靈魂人物
- 有趣的是,他同時還是奢侈品牌 Christian Louboutin 的聯合創辦人
可以說,Seydoux 的創業路徑結合了 藝術、科技與商業,也讓 Parrot 帶有一種歐陸式的獨特風格。
產品介紹:ANAFI 系列為核心
Parrot 的產品主力就是 ANAFI 系列:
ANAFI Ai
- 全球首款 支援 4G 連線的無人機
- 強調抗干擾與遠距離資料傳輸
- 搭載 48MP 感測器,支援自動巡檢與 SDK 開發
ANAFI USA
- 美國製造,針對 消防、搜救與國防市場
- 具備 熱成像鏡頭與 32 倍變焦
- 噪音極低(僅 79 dB),續航約 32 分鐘
ANAFI Thermal
- 增加 FLIR 熱成像,應用於消防、建築檢測
ANAFI(原始版)
- 2018 年消費市場定位,輕量可折疊,4K HDR 錄影
- 已退出,但為公司奠定影像技術基礎
除此之外,Parrot 曾經推出過 AR.Drone(2010) 與 Disco 固定翼無人機(2016),但這些已停產。
財報概況:營收成長,仍在虧損
2024 年全年
- 營收:€78.1M(年增 +20%)
- 淨虧損:€9.2M(顯著縮小,2023 年虧損 €32.5M)
2025 年上半年
- 營收:€33.6M(年增 +10%)
- 淨虧損:€14.4M(較 2024 H1 的 €10.1M 擴大)
營收結構
- Micro-UAVs:約 54%
- Photogrammetry:約 46%
簡單來說:Parrot 的營收持續成長,但虧損尚未消除。
無人機產品對財報的影響
Parrot 的財務狀況幾乎與無人機產品表現掛鉤:
- Micro-UAVs 帶來營收成長
- 2025 H1 成長 +20%
- 推動整體營收增長的主因(特別是 ANAFI UKR、防衛版)
- 新產品開發壓縮利潤
- 因 CHUCK 3.0 模組、ANAFI 系列升級投入大量研發費用
- 導致營業虧損擴大至 €(11.7M)
- Photogrammetry 提供穩定支撐
- 營收持平但虧損縮小
- 屬於公司現金流「緩衝器」
👉 總體來說,Parrot 的成長與虧損都來自「無人機業務」:它既是營收的火車頭,也是壓力來源。
七、部落格作家的觀點
從科技產業觀察者的角度,我認為 Parrot 的故事非常有啟發性:
- 歐洲典範
- 在中美角力下,Parrot 是少數能「存活並突圍」的歐洲無人機公司。
- 它的轉型速度雖不算快,但選擇正確,鎖定專業市場而非與 DJI 正面競爭。
- 產品策略
- ANAFI 系列充分展現「小而精」的特色。
- 特別是 ANAFI Ai 的 4G 連線,在當今強調 數據即時性的時代,無疑是差異化優勢。
- 財務隱憂
- 成長帶來希望,但持續虧損意味著 商業模式仍在調整。
- 未來能否透過軍事訂單或長期軟體訂閱模式扭轉,將是關鍵。
對我而言,Parrot 代表了「歐洲工業的韌性」:雖然無法成為全球消費市場的霸主,但它仍能找到自己的專屬利基市場。
結語:追蹤與互動
Parrot 的故事不僅是無人機產業的縮影,也是中小型科技企業如何 在巨頭夾縫中求生存 的最佳案例。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你更了解:
- Parrot 的歷史、轉型與核心產品
- 財報數據背後的挑戰
- 無人機如何牽動一間公司的命運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請幫我 按讚、追蹤 Mech Muse、並在下方留言:
👉 你覺得 Parrot 未來能否靠專業市場翻身,還是終將被大廠擠壓?
讓我們在留言區繼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