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形機器人成為全球科技與資本市場的焦點。歐洲新創如 Neura Robotics、1X Technologies 相繼拿下破百萬美元的資金,歐盟也透過 Horizon Europe 計畫給予大力支持,將人形機器人視為戰略性科技。但在這股熱潮中,一家名為 Kinisi Robotics 的公司卻選擇逆勢而行,喊出「我們不賣科幻,只做能真正上工的機器人」的口號。
Kinisi 的創辦人 Bren Pierce 並非新手,他曾打造 Bear Robotics,出貨超過 25,000 台機器人,甚至吸引 LG 入股。這樣一位有二十年機器人經驗的創業者,如今卻公開質疑當前的人形機器人浪潮,認為「投資人和媒體被炫目的特技迷惑了,但產業真正需要的是 24 小時不間斷工作的工具。」

網路圖片
回歸本質:不要雙腳,給我輪子就好
Pierce 對於「雙腳人形機器人」的批判直白而犀利:「想讓機器人跌倒、故障、成本爆表嗎?就給它兩隻腳。」在他看來,當前市場對於能翻滾、做後空翻、端咖啡的展示興致高昂,但這些技術並不等於商業價值。Kinisi 的核心理念是:簡化硬體設計,把智慧注入軟體。因此,他們的首款產品 KR1 不是笨重的雙足人形,而是「帶有手臂的輪式平台」。這種設計更適合工廠與倉儲場景,不僅移動穩定、維護簡單,也能避開腿部機構的高成本與高故障率。
KR1 能搬運高達 10 公斤的物件,同時完成細緻的抓取任務。續航力達八小時,還能自動換電池、自行對接充電。最重要的是,它不需要工程師寫程式,只要工人示範一次,就能學會操作並重複執行。這樣的「模仿學習」搭配雲端共享知識,讓整個機器人 fleet 能快速提升效能。

網路圖片
拋開舞台幻象:倉庫需要的是工人,不是雜技演員
我們在網路上看到的機器人影片,常是乾淨廚房裡的煮飯助手、或是能後空翻的表演者。但 Pierce 認為這些「舞台秀」與真實世界相差甚遠。
倉儲現場往往骯髒凌亂,地面平整,根本不需要雙腳。「為什麼要用 14 顆馬達去模擬腿部動作?兩顆輪子就能解決問題。」Pierce 一針見血地指出,工業客戶從未要求會後空翻的機器人,他們只需要每天準時上班的可靠工具。
鎖定 70% 中小型倉庫市場
Kinisi 的策略並不是追逐巨型電商如 Amazon 的自動化工廠,而是把眼光放在 占全球 70% 的中小型倉庫。這些倉庫規模有限,空間不規則,無法承擔昂貴的自動化設備。
在這些場景裡,KR1 的優勢明顯:不需要設置安全籠、人員能隨時介入操作、維修快速、投資回收期短。對這些企業來說,能解決勞力短缺與降低工傷風險,遠比看起來「像人」的外形更有價值。
Pierce 甚至直言,B2C 的家用人形機器人終究難成氣候。過去 Jibo、Kuri、Pepper 都因實用性不足而快速退場,反觀掃地機器人、割草機器人卻能以低價普及,這才是市場給出的答案。
AI 的真正價值:降低自動化門檻
那麼,AI 在 Kinisi 的角色是什麼?Pierce 的回答很務實:AI 並不是讓機器人更「聰明」,而是讓自動化更「快速、便宜」。
過去要讓機器人完成一個新任務,可能需要五到十位工程師耗上數月。如今透過 AI 的模擬訓練與模仿學習,一兩個工程師幾天內就能完成。這意味著即使是小型倉庫,也能負擔得起導入機器人的成本,將人力釋放到更高價值的工作。
打破幻象:誰能笑到最後?
Pierce 把當前的人形機器人熱潮比喻為「汽車誕生前,人們執著於打造更快的馬匹」。的確,外形的模仿不等於效能的突破。真正能在市場存活的,將會是那些能以低價、穩定、立即上工的機器人。
Kinisi 的選擇或許不炫目,卻抓住了產業的命脈。畢竟,在勞力短缺與生產效率的壓力下,企業要的是能立即解決問題的「同事」,而不是一台昂貴的「雜技明星」。
結語:實用主義的勝利?
今天我們看見了 Kinisi Robotics 如何逆勢而為,把「簡單」變成差異化優勢。這家公司提醒我們:未來的機器人產業,或許不在於誰能拍出最驚人的表演影片,而在於誰能讓機器人像員工一樣,安靜卻可靠地在角落工作八小時。
在人形機器人還在追逐夢幻身姿時,Kinisi 選擇回到基礎,專注解決真實世界的需求。這種「實用主義」能否成為最終的勝利?或許五年後,當倉庫裡跑滿輪式「小夥伴」,我們就會知道答案。
👉 Mech Muse 問題拋給你:你會願意讓一台「沒有腳」的機器人進入工作場域嗎?還是更期待科幻電影裡的「雙足人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