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Dway>
每天走進辦公室,總會聽到這樣的對話:
「昨天我那檔股票又漲停了!」 「我上週剛賣掉,就小賺一筆。」
「這波 AI 概念股真的太香了!」
你坐在位置上默默聽著,心裡卻嘀咕:為什麼大家好像都賺錢,只有我在賠?
這種心情,相信不少上班族都體會過。股市就像辦公室裡的共同話題,有人談得眉飛色舞,有人卻暗暗懷疑自己是不是「唯一的輸家」。但真相往往沒有表面那麼單純。
💬 1. 大家都愛分享「賺錢的故事」
人性有個特點:喜歡分享勝利,卻避免談失敗。試想,當同事在茶水間聊天時,有多少人會主動承認:「我這次投資又被套牢了。」?相比之下,「炫耀自己賺錢」更容易讓人獲得羨慕與關注。
結果就是:
- 賺錢的例子被放大,好像人人都成功;
- 賠錢的經歷被隱藏,讓你誤以為自己是少數。
事實上,根據市場數據,大部分投資人長期的績效都跑不贏大盤,甚至多數人是虧損的。你聽到的「都是賺錢的同事」,很可能只是幸存者偏差。
🎲 2. 運氣往往比技巧更快顯現
短期投資裡,運氣的成分很大。
舉個例子:
- A 同事隨手買了一檔熱門股,剛好遇到題材炒作,漲了 20%。
- B 同事聽信消息,追高進場,沒多久就被套牢,但他選擇不說出口。
這樣的情況下,你只聽到 A 同事的「幸運故事」,卻不知道 B 正在默默煩惱。
👉 股市短期像是賭場,人人可能碰到好牌,但長期下來,真正能靠投資穩定賺錢的,往往不是靠運氣,而是靠紀律與策略。
🧠 3. 投資心態差異:你和同事的落差
為什麼你覺得自己「總是賠錢」?除了資訊不對稱,還可能與心態有關。
常見的投資心態陷阱包括:
- 追高殺低:看到同事說賺錢,怕錯過就衝進去,結果買在高點。
- 過度交易:頻繁進出,手續費吃掉獲利。
- 只看短期漲跌:一有虧損就恐慌出場,錯過長期反彈。
而那些看似「賺錢的同事」,可能只是剛好抱住了漲勢,或者持有心態比較穩,不輕易被市場波動影響。
📊 4. 你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不要忘了,職場裡的「投資對話」往往是片面的。
可能同事說:「我上個月靠股票賺了 5 萬。」
但他沒說的是:「我前年曾賠掉 30 萬。」
可能有人自豪地提到:「這次進出剛好賺一波。」
但你不知道的是,他的本金已經分散在好幾個帳戶,績效加總起來並不如他描述得那麼風光。
👉 在投資這件事上,別拿自己的全部現實,去對比別人挑選過的片段。
🧾 5. 如何打破「只有我在賠」的焦慮?
既然無法控制別人說什麼,那該如何減輕這種落差感?我提供幾個方向:
(1) 建立自己的投資紀錄
別光看同事的嘴巴,多看自己的數據。記錄買賣原因、進出時機、績效結果,久了你會發現自己到底輸在哪裡,進而調整策略。
(2) 用長期目標代替短期比較
設定 5 年或 10 年的理財目標,而不是每天盯著同事的盈虧。長期來看,大盤 ETF 或穩定標的往往能跑贏大多數投資人。
(3) 控制資金配置
別因為焦慮就孤注一擲。留一部分資金做穩健投資,把「玩票」資金壓縮在小比例,既能參與話題,也不會傷筋動骨。
(4) 保持學習,少聽雜音
別只聽茶水間的八卦,多花時間學習財經知識。當你有自己的判斷標準,就不會輕易被別人的「故事」影響。
✨ 結語:每個人都在股市裡學功課
投資從來不是一場「同事比賽」,而是一條屬於自己的財務道路。
在辦公室裡,你聽到的多半是故事,不是真相。別急著懷疑自己是唯一的輸家,其實每個人都有賺有賠,只是說出口的比例不同。
與其羨慕同事「短暫的漲幅」,不如踏實打造自己的「長期獲利模式」。畢竟,能笑到最後的人,才是真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