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路迢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ChatGPT生成

ChatGPT生成

接連看見不少長照的悲劇發生,我不禁想起自己從婆婆、家母與爸爸在生命末端的那段時間。婆婆那段我還年輕,到自己媽媽、爸爸發生時我的身體狀況已經扛不起來了。

多數人面臨親人需要長照的觀念與了解都是不夠的居多。

我的朋友也正面臨這樣的困境。每次看她瀕臨想要放棄這一切!其他的親屬是棄之不顧。難道真的沒有其他可以更積極的作為來改善嗎?難道只能眼睜睜看著悲劇不斷發生?

我請教GPT小叮噹,他給了一些建議,其中也有國外可以借鏡的方法,那些建議真的是可行的方法,只是需要祈禱政府能有效積極地來解決。我把屬於台灣當前可以積極推動與執行的方法先做紀錄與分享。

小叮噹(我的GPT)說

我們可以借鏡的做法與積極方向:

🔹 1. 社區共養模式:打造在地支持網絡

  • 擴大台灣社區照顧站功能,讓長者能在自己熟悉的社區中獲得共餐、陪伴與簡易照護。
  • 推動「時間銀行」制度,讓願意幫助長者的人,用志工時數換取未來照顧點數,形成良性循環。
  • 借鏡日本與北歐的共生公寓,鼓勵異世代共同居住,互相陪伴與照料。

🔹 2. 居家照顧+親屬輪班+科技輔助

  • 家人可考慮分工輪流照顧長輩,並爭取政府的喘息服務補助,避免主照顧者過勞。
  • 運用智慧科技,例如感應床墊、跌倒偵測、遠距醫療,提升居家照護的安全與效率。
  • 新加坡與瑞典的在宅照護體系,都是不進機構也能活得有品質的實例。

🔹 3. 重啟家庭與社區中的「互助文化」

  • 鼓勵成立「鄰里照顧合作社」,讓居民彼此支援高齡照護與生活協助。
  • 重建家庭共住或輪流照顧的文化觀念,在無法負擔機構費用的情況下找回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 宗教、社區協會等民間組織,也可發揮慈善與陪伴的功能,組織在地照護志工隊。

🔹 4. 倡議制度創新與政策調整

  • 爭取設立「高齡者基本生活保障金」,即便無力入住安養中心,也不致陷入絕境。
  • 擴大「在宅終老」政策與資源,讓長者能在家中安心走完最後一段路。
  • 設立「社區照顧共學基地」,培訓社區媽媽、二度就業者,培力全民成為照顧共伴者。

不是只有機構才叫照顧,社區與人心也能成為庇護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預算,而是更實質而務實的系統設計──

照顧不是只有專業人士能做,當制度與社區能讓我們「互相照顧、彼此陪伴」, 那麼即使身體疲憊,心裡仍有依靠。 每個人都會老,如果我們今天努力推動,未來或許就會遇上一個更溫柔的社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thena的沙龍
37會員
83內容數
文字內容多半來自於生活上的點滴,與自以為是的美學。
Athena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8/27
我的星球是以龜速慢活。賽道上就是自己與自己,沒有其他人。過去的自己講求效率,那個要管這個要做,忙與盲之間常會有的。 離家許久的老二,對著我與爸爸總有說不完的話題。一面聽一面吃著他的生日餐,在想我是不是也該慶祝一下「不需要效率的日子」到來。慢慢看著周遭,慢慢走路吃飯,慢慢呼吸。 轉眼之間他即將踏入
Thumbnail
2025/08/27
我的星球是以龜速慢活。賽道上就是自己與自己,沒有其他人。過去的自己講求效率,那個要管這個要做,忙與盲之間常會有的。 離家許久的老二,對著我與爸爸總有說不完的話題。一面聽一面吃著他的生日餐,在想我是不是也該慶祝一下「不需要效率的日子」到來。慢慢看著周遭,慢慢走路吃飯,慢慢呼吸。 轉眼之間他即將踏入
Thumbnail
2025/08/25
今天的臉書回顧跳出我們家2014年去南投東埔溫泉的旅行紀錄。現在孩子大了,想要全家一起出去遊變得很難,要每個人都安排同一時間休假這樣計畫才得以成行。 台灣南投的美應該是眾所皆知。我們家原則上在暑假都往緯度高的山區跑,然後呈現放牛吃草的黑白走模式。看著遠山含笑,藍天白雲松樹上嘰嘰喳喳的鳥兒來回跳耀樹
Thumbnail
2025/08/25
今天的臉書回顧跳出我們家2014年去南投東埔溫泉的旅行紀錄。現在孩子大了,想要全家一起出去遊變得很難,要每個人都安排同一時間休假這樣計畫才得以成行。 台灣南投的美應該是眾所皆知。我們家原則上在暑假都往緯度高的山區跑,然後呈現放牛吃草的黑白走模式。看著遠山含笑,藍天白雲松樹上嘰嘰喳喳的鳥兒來回跳耀樹
Thumbnail
2025/08/22
2019年的今天你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此時你應該與爸爸媽媽團聚了~原以為時間會沖淡那思念之情,看到臉書回顧仍難掩大姊對你的思念。緯啊~千言萬語僅僅只是想祝福你與爸媽去了好地方,僅僅如此。
Thumbnail
2025/08/22
2019年的今天你永遠地離開了我們,此時你應該與爸爸媽媽團聚了~原以為時間會沖淡那思念之情,看到臉書回顧仍難掩大姊對你的思念。緯啊~千言萬語僅僅只是想祝福你與爸媽去了好地方,僅僅如此。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向來奉工守法的爸爸,突然走了,一場交通意外。更殘酷的是,爸爸的保險受益人不是媽媽,而是另一個女人。另一個爸爸想照顧的女人。這場車禍,奪走了爸爸的生命,奪走了媽媽某部份的靈魂,也奪走了一個家庭表面的和樂。 媽媽開始出現歇斯底里,不定期的,高分貝的,只要不小心觸動到媽媽的某個敏感神經。
Thumbnail
向來奉工守法的爸爸,突然走了,一場交通意外。更殘酷的是,爸爸的保險受益人不是媽媽,而是另一個女人。另一個爸爸想照顧的女人。這場車禍,奪走了爸爸的生命,奪走了媽媽某部份的靈魂,也奪走了一個家庭表面的和樂。 媽媽開始出現歇斯底里,不定期的,高分貝的,只要不小心觸動到媽媽的某個敏感神經。
Thumbnail
前情提要: 偏心的于奶奶竟然要長子于爸爸,必須幫助弟弟老二、老三創業、買新房、辦婚事。連同老宅購地、父親後事都被迫包辦。 當于二叔因病昏迷時,于媽媽、于二嫂跟于奶奶三人遍尋名醫無果後,私下因某女法師逆天施救,得以甦醒。 可于奶奶卻打破誓言告知外人。 術法反噬了全部人,於是女法師的先生身亡;于
Thumbnail
前情提要: 偏心的于奶奶竟然要長子于爸爸,必須幫助弟弟老二、老三創業、買新房、辦婚事。連同老宅購地、父親後事都被迫包辦。 當于二叔因病昏迷時,于媽媽、于二嫂跟于奶奶三人遍尋名醫無果後,私下因某女法師逆天施救,得以甦醒。 可于奶奶卻打破誓言告知外人。 術法反噬了全部人,於是女法師的先生身亡;于
Thumbnail
多年的壓力與悲痛下,無法很好的與自己和解的人。包含無法用自己認同的方式喜歡自己、無法滿意自己的付出,帶著遺憾來到老年的人⋯⋯
Thumbnail
多年的壓力與悲痛下,無法很好的與自己和解的人。包含無法用自己認同的方式喜歡自己、無法滿意自己的付出,帶著遺憾來到老年的人⋯⋯
Thumbnail
公公仙逝後,和婆婆同住已一段時間。婆婆突然身體不適,住院期間引發了作者對婆婆的內疚感和成長。母親分享了她照顧外婆的經歷,讓作者意識到感恩的重要性。最後,作者透過照顧婆婆找到家人之間的連結和情感。 婆婆的疾病引發作者對心結的反省成長,思考家人之間的連結。
Thumbnail
公公仙逝後,和婆婆同住已一段時間。婆婆突然身體不適,住院期間引發了作者對婆婆的內疚感和成長。母親分享了她照顧外婆的經歷,讓作者意識到感恩的重要性。最後,作者透過照顧婆婆找到家人之間的連結和情感。 婆婆的疾病引發作者對心結的反省成長,思考家人之間的連結。
Thumbnail
一個人遭遇再不順遂,只要還有一念善、一念孝,老天爺都捨不得放棄,想盡辦法從那個人的諸多惡緣中尋找可能的希望,就算只有一點點微光也要想辦法放大光明。「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過去所作所為都過去了,把握今日以後全新的自己,頓悟的當下就是重生。 有一家三口,大兒子六十多歲,眼盲身弱
Thumbnail
一個人遭遇再不順遂,只要還有一念善、一念孝,老天爺都捨不得放棄,想盡辦法從那個人的諸多惡緣中尋找可能的希望,就算只有一點點微光也要想辦法放大光明。「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過去所作所為都過去了,把握今日以後全新的自己,頓悟的當下就是重生。 有一家三口,大兒子六十多歲,眼盲身弱
Thumbnail
結束通話後往事如電影般一幕幕湧上眼前,從注意到媽媽每天眼眶泛紅的那時刻,再到拚命讀書希望能夠拿到獎學金的學生時代,以及菜市場要爛菜為了節省伙食費的過往,一切似乎都還歷歷在目,彷彿昨日;在那段時間裡母女倆相依為命,為彼此加油打氣互相扶持撐的過來,日子過得辛苦但也都過去了,現在想起來還是非常慶幸,雖然艱
Thumbnail
結束通話後往事如電影般一幕幕湧上眼前,從注意到媽媽每天眼眶泛紅的那時刻,再到拚命讀書希望能夠拿到獎學金的學生時代,以及菜市場要爛菜為了節省伙食費的過往,一切似乎都還歷歷在目,彷彿昨日;在那段時間裡母女倆相依為命,為彼此加油打氣互相扶持撐的過來,日子過得辛苦但也都過去了,現在想起來還是非常慶幸,雖然艱
Thumbnail
  自從經歷母親出車禍後10個月,一種懷疑自己情緒的念頭四處亂竄,開始是因為弟妹們的慌亂,加上大齡的焦躁或是不知何時是底線,又或是經濟問題,彼此之間相互的推諉與不信任,在新年過後人人並沒有降低憂慮。   親情是一道永遠抹不去看不到的壓力,日日燒心,卻也做不了什麼,總有人要承擔。試著,看作是生活
Thumbnail
  自從經歷母親出車禍後10個月,一種懷疑自己情緒的念頭四處亂竄,開始是因為弟妹們的慌亂,加上大齡的焦躁或是不知何時是底線,又或是經濟問題,彼此之間相互的推諉與不信任,在新年過後人人並沒有降低憂慮。   親情是一道永遠抹不去看不到的壓力,日日燒心,卻也做不了什麼,總有人要承擔。試著,看作是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