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一點的光》
第三章|晚光計畫的起點
週末早上,婆婆說要來幫忙煮湯,說到幫忙其實也像是宣布檢查。
廚房裡熱氣騰騰,排骨與白蘿蔔的香氣混在一起,像在演一齣很安慰人心的溫馨家庭戲。
陳以萱一邊寫功課一邊看手機,耳機掛在脖子上,音樂漏出一點節拍。
「以萱,寫完再玩。」陳仲維提醒。
「我在找參考資料啦!」她說,手還是不停滑。
婆婆看著電視上的新聞,說:「現在年輕人都不務正業,天天拍影片。」
以萱小聲吐槽:「阿嬤,做影片也可以是工作。」
婆婆沒聽見,也可能是假裝沒聽見。
蘇芷珊切菜,刀面映出她的眉眼,她決定等會兒說出那個困在胸口的念頭。
吃飯時,湯碗一人一碗,熱氣往上升,像每個人在講話前的深呼吸。
她說:「我想請公司給我三個月的不支薪留職停薪。」
餐桌上停了一秒,像突然風停,窗簾不再動。
陳仲維先問:「為什麼?」
「我想做一個計畫,跟在地社區合作,做『晚光計畫』,把中年人的職涯故事、手藝和社區需求做成可被看見的內容與服務。」
婆婆皺眉:「那是什麼?能賺錢嗎?」
「一開始不一定多,但會設計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像品牌合作、工作坊、社群訂閱。」她盡量講得具體。
「不支薪三個月,那房貸呢?」陳仲維問。
「我有存一筆緊急預備金,可以撐半年。」她說。
「半年很快就過了。」婆婆補刀。
以萱突然說:「我可以幫忙拍影片,學校社團也有攝影器材可以借。」
婆婆看了她一眼:「讀書最重要。」
以萱嘟嘴:「我也可以讀書又幫忙。」
陳仲維端起湯喝了一口,像是在買思考如何回覆的時間。
他放下碗說:「我不是反對妳做想做的事,但我怕妳受傷,怕到最後回到公司也尷尬。」
「我已經在受傷了。」她說,聲音很輕,卻夠所有人聽見。
餐桌又安靜了一會兒,只剩下筷和碗碰撞的聲音。
「妳真的想清楚?」他問。
「想清楚了,我想用三個月確認可不可行。」
婆婆嘆氣:「女人四十,求穩最重要。」
她看著婆婆的手,手背的青筋像一條條努力過的路。
她的語氣柔和了一點,說:「媽,我不是要亂來,我是要試著讓自己在穩定之外,還有選擇。」
以萱忽然舉手:「我覺得媽媽很酷。」
婆婆忍不住笑了一聲:「小孩懂什麼。」
「我懂一點點。」以萱說。
飯後她和陳仲維一起收碗,水聲下他低聲說:「我還是擔心,但我會盡量配合。」
她的肩膀鬆了一點:「謝謝。」
下午她和以萱去附近的里民活動中心,跟里長約了訪談。
里長姓黃,六十出頭,笑起來有皺紋像一把摺扇。
「要做什麼計畫?」里長問。
「晚光計畫,我想把社區裡會發光的人事物,做成活動、內容與服務,讓更多人看見,也讓他們有收入。」
「誰來付錢?」里長問得直接。
「一部分是參與者,一部分是合作品牌,一部分是政府小補助,但不依賴補助。」她把模型說清楚。
里長點頭:「可以來試一場,先小規模。」
走出活動中心時,夕陽貼在公園的單槓上,像一面被放低的旗。
以萱說:「媽,妳的眼睛在發亮。」
她笑:「那可能是汗。」
她其實知道不是汗,是久違的期待。
晚上她給蔡亭予打電話,邀她當合夥人。
電話那頭沈默了幾秒:「我心動,但我有房租壓力。」
「可以先兼職,慢慢過來。」她說。
「那我先幫你做企劃,看看跑不跑得起來。」
「好,先做一場,用真實的人,真實的需求。」
掛掉電話後,她拿出筆記本,在石頭上的那個光點旁邊,畫了第二個光點。
以上故事為虛擬情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