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想的起點:從網紅開箱到「小紅書」的血淚故事
近年來,在台灣社群媒體上,一股海外購屋熱潮悄然興起,其中尤以泰國房產最受矚目。許多知名網紅與KOL,例如:YouTuber愛莉莎莎,曾公開分享自己在曼谷置產的經驗,聲稱當地的房價「只有台灣的五分之一」。她在影片中開箱位於曼谷的預售屋新家,除了自住避險之外,也規劃將來可出租,標榜其房產具有「多重用途」的優勢。
這些光鮮亮麗的影像與低廉房價的誘人敘事,成功吸引了大量台灣年輕族群的目光,許多代銷業者也順勢推出三天兩夜的看屋行程,將「小資族泰國買房」變成一種可行的夢想。
然而,這種熱潮背後也隱藏著不為人知的風險。當台灣年輕人在社群媒體上熱烈討論如何赴泰購屋時,來自中國大陸的社交平台「小紅書」上卻早已出現大量的「退坑血淚影片」。
有中國買家在2019年以約164.8萬新台幣在曼谷買房,卻在疫情後發現房產價值縮水,若急於脫手,將面臨數十萬的虧損,還不包括稅費與維修成本。這些親身經歷揭示了網紅光鮮開箱背後,外國房產投資的複雜與脆弱性。
在網紅推薦熱潮中,YouTuber「國際超級房仲Zack」也曾扮演關鍵角色。他曾在多場泰國房地產法規與稅務論壇和說明會中介紹曼谷建案。他指出,曼谷房產是少數能讓投資者避開匯損、稅費和房價下跌的城市,並表示過去五年來,在曼谷獲利的台灣投資者最多。雖然Zack也始終強調,海外投資絕非完美,任何投資都伴隨著風險,但不得不說還是起到為這波海外房產投資熱潮推波助瀾的效果。
警鐘響起:泰國央行行長的「百年危機」預警
當網紅熱潮與投資風險的討論仍在社群上發酵時,一個更為沉重的警鐘響起。
泰國中央銀行行長帕永·斯里瓦尼奇(Payong Srivanich)發出嚴峻警告,直言泰國房地產市場正遭遇「百年來最糟糕的危機」。
泰國聯合銀行高層也表示,這場危機比疫情時期更為嚴重,因為它根植於結構性問題。數據顯示,2025年泰國住房抵押貸款總額預計將出現該國歷史上的首次負成長。
這個曾被視為「東協之光」的房市,為何在短短時間內急遽失溫?
從表面看來,這似乎只是經濟週期的一部分,但深入分析會發現,這場危機並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結構性問題的總爆發。這不僅是泰國房市的困境,更是對所有正在經歷高房價、高空屋率的國家,包括台灣,所敲響的一記警鐘。
泰國房市的「百年寒冬」成因深度剖析
泰國房市的崩潰並非偶然,它是一系列供需失衡、信貸緊縮與外在衝擊相互作用的結果。專家分析,這場危機來自三個核心因素的連鎖反應,如同三支利箭同時射向市場,讓其瞬間凍結。
需求枯竭:三支箭同時射向購屋者的信心
泰國房市的第一個硬傷是「需求端」的全面萎縮。這種萎縮是多面向的,而非僅限於單一客群。
首先,是本國購屋者信心的斷崖式下跌。根據泰國住房商業協會(HBA)的調查,超過72%的潛在購屋者因擔憂未來收入不穩定而無限期推遲購房計畫。
這對經濟結構高度依賴觀光與服務業的泰國而言,影響尤為劇烈。疫情後的經濟復甦不如預期,政府支出與個人消費依然疲軟,導致許多依賴旅遊業的中產階級收入銳減,曾經被視為穩妥投資的房產,如今成了不敢觸碰的奢侈品。
儘管泰國觀光業在表面上有所回溫,但核心客源市場的流失、復甦動能的減弱以及多重外部風險,都讓這個經濟支柱變得不夠穩固。
這正是泰國央行行長指出房市危機的關鍵所在:經濟動能的疲軟,尤其是依賴觀光業的中產階級收入銳減,直接影響了民眾的購屋信心和消費能力,進而引發了房地產市場的全面性危機。
這種因「負財富效應」引發的消費緊縮,進一步拖累了經濟復甦的腳步。
其次,銀行信貸的全面緊縮則掐斷了大部分購屋者的資金命脈。
泰國銀行的房貸核准率從2023年的65%驟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不足40%。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信貸緊縮並非只針對中低收入族群,連過去被視為優質客戶的高收入者也面臨嚴格審核。這反映出在經濟前景惡化下,銀行為了保護自身免受潛在風險衝擊,採取了極為審慎的風險控管策略。
最後,外國買家的撤離對高端市場造成了致命一擊。
在過去,外國投資者,尤其是來自中國大陸的買家,是泰國房產的重要支撐力量。他們對曼谷市中心、普吉島等地的豪華公寓需求強勁。
然而,由於中國國內經濟問題與信心不足,這些曾經活躍的買家群體大量撤離,使得1000萬泰銖以上的豪宅市場出現嚴重的空置潮。外國買家的資金來去迅速,在市場繁榮時是強勁的資金活水,但在危機時刻也最快撤離,這種「雙面刃」效應導致泰國房市的流動性驟然下降,加劇了高端市場的脆弱性。
供給堰塞湖:被過度樂觀撐大的市場泡沫
與需求端同步萎縮的,是供給端的嚴重失衡。
房地產資訊中心(REIC)的數據顯示,全國新屋存量創下歷史新高,僅曼谷及其周邊地區就積壓超過15萬套。更令人窒息的是,泰國每年新增的住房供應量仍持續超出實際需求約35%。
這種「供給堰塞湖」的形成,反映出開發商在過去的樂觀預期下瘋狂圈地與推案,但卻忽略了實際購買力並未同步跟上的深層問題。
這種供需的結構性脫鉤,迫使開發商不得不採取「直降百萬泰銖」的價格戰來求生。
專家警告,房地產產業鏈比汽車產業更長,一旦價格戰全面爆發,對家庭資產負債表和金融體系的衝擊將呈幾何級放大。
房價下跌引發的「負財富效應」將進一步迫使民眾緊縮消費,形成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
危機的連鎖效應:從新房滯銷到二手市場的「逆勢繁榮」
在這場房市風暴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市場的劇烈分化。根據REIC的數據,2025年上半年泰國主要城市的新房成交量暴跌近40%,但二手房交易量卻逆勢成長了22%。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揭示了市場正在進行一場痛苦的「結構性資產重組」。
這種分化背後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許多急需資金的屋主願意大幅降價拋售,吸引了手中握有現金的買家進場「撿便宜」,這使得二手房價格更具吸引力。
第二,在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銀行更傾向於將信貸資源轉向風險較低的二手市場。相較於尚未完工的新房,二手房的價值更為穩定,風險評估也更容易。
這場「新舊市場大分化」也反映出泰國經濟的深層問題:中產階級消費力萎縮,但現金充裕的富裕階層依然存在。資本並未消失,只是從高風險的「新房供應」轉向更具價值的「二手現房」。
泰國的政策兩難與未來展望
面對這場百年一遇的危機,泰國決策者陷入了兩難。如果政府出手刺激房市,恐將加劇供給過剩與金融風險;但如果放任市場深度調整,房地產作為經濟支柱的崩潰又將嚴重拖累GDP與就業。泰京銀行行長預估,房市至少需要1到2年,甚至更久,才能走出低谷。這場危機不僅考驗泰國經濟的韌性,也為世界各國提供了深刻的借鏡。
台灣房市的警鐘與啟示:會不會步上後塵?
泰國房市的崩潰,無疑讓許多台灣民眾開始反思:台灣是否會重蹈覆轍?儘管兩國的房地產市場在經濟結構與危機觸發點上存在顯著差異,但它們卻共享一個核心病灶:「有效需求」與「實際供給」的結構性脫鉤。這使得兩地都出現了「高房價、高空屋率」並存的悖論。
台灣房市的「高房價、高空屋率」悖論
台灣的房地產市場長期以來被詬病為「住不起的台灣」。
數據顯示,2024年第四季台灣全國房價所得比高達10.76倍,創下歷史新高。另一個統計則顯示為10.82倍,意即一般家庭需要不吃不喝超過10年才能購屋。在首都台北,這個數字甚至高達16.43倍。儘管泰國曼谷的房價所得比也約為10.7倍,但台灣的購屋壓力顯然更為沉重。
與此同時,台灣的空屋問題也相當嚴重。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4年下半年全國低度使用住宅數量(空屋)已飆破91萬戶,空屋率高達9.79%,創下歷年新高。
這揭示了一個巨大的矛盾:一方面,房價持續高漲,許多人買不起;另一方面,卻有大量房屋閒置,無法被有效利用。這與泰國房市的「供給堰塞湖」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有價無市」的僵化狀態,正是兩國房市問題的核心體現。
台灣房市的三大結構性「硬傷」
這種悖論的形成,源於台灣房市長期累積的三大結構性「硬傷」,這些問題若不解決,將持續威脅市場的長期穩定。
硬傷一:低持有成本與囤房文化。 台灣的房屋稅制一直未能有效抑制囤房行為。相比於美、日等國,台灣的房屋稅率偏低,且稅基嚴重脫離實際市價。這導致囤房成本極低,屋主即使有大量房屋閒置,也不願降價出售。
這使得房產的「資產屬性」遠強於其「居住屬性」,造成市場流動性不足,也讓政府的打房政策難以從根本上撼動高房價。
硬傷二:資金過度集中於房地產。
根據政府資料,台灣的房貸市場佔總放款的比重高達37.49%。這意味著,大量的金融資本被鎖定在房地產市場,排擠了對中小企業等實體經濟的融資。
房地產的過度繁榮,反而削弱了台灣經濟的多元發展,使得經濟成長過度依賴少數產業,如半導體。
硬傷三:都更牛步與高齡住宅風險。
台灣房屋老舊問題嚴重,都市更新卻進度緩慢。房產專家胡偉良指出,儘管政府政策旨在防範金融風險,但中央銀行的信貸管制措施,卻讓銀行對都更案放款綁手綁腳,阻礙了新屋供給的釋出,導致市場供給失衡,也讓許多居民持續居住在高風險環境中。
這使得「金融穩定」與「都市安全」之間產生了不必要的矛盾,也阻斷了透過都更釋出新供給、平抑房價的最佳途徑。
台灣的政策防線:打炒房的成效與局限
面對這些問題,台灣政府也非無所作為。
近年來,政府陸續推出了《平均地權條例》修法、囤房稅2.0、選擇性信用管制等多項打炒房政策。這些政策成功讓短期投機客退場,使買盤結構轉向自住客,房市交易量趨於平穩。此外,房貸補貼與社會住宅等政策也旨在緩解民眾的居住壓力,實現「居住正義」的理想。
然而,這些政策的成效如同「止血帶」,能減緩房價上漲的速度,卻無法根治問題。
政策的局限性在於,它並未從根本上解決「土地與房屋的供給」與「有效需求」之間的錯配。若房屋持有成本依然偏低,囤房者依然會選擇長期持有;若都更受阻,新屋供給無法有效釋放,房價也難以根本下修。
泰國的警鐘,台灣的啟示
兩國房市危機的「同」與「異」
泰國與台灣的房市危機,在表象上看似大相逕庭,但其深層邏輯卻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兩者都面臨著「有價無市」的結構性失衡,即房價與空屋數量雙高,房地產市場都過度承載了經濟與金融的風險。
然而,兩國的危機也存在本質上的差異。泰國房市的崩潰,是外部性衝擊(旅遊業蕭條、外國買家撤離)引發的斷崖式下跌。由於其經濟高度依賴觀光業,當經濟動能驟然喪失時,房地產這個經濟支柱也隨之動搖。
而台灣的房價問題,則是內部性問題(低持有成本、投機文化)長期累積的結果。台灣的經濟基本盤由高科技產業支撐,相對穩固,因此市場不至於像泰國那樣瞬間崩盤。
台灣房市最終結論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個關鍵結論:台灣房市短期內不會像泰國一樣面臨「斷崖式暴跌」的風險。政府的信用管制措施已成功讓短期投機客退場,加上穩固的經濟基本面,市場出現大規模斷頭潮或建商倒閉潮的可能性較低。
然而,泰國的經驗為台灣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若台灣長期累積的結構性問題(高房價所得比、高空屋率、資金過度集中、都更牛步)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特別是未能有效提高房屋持有成本以釋出空屋供給,則市場將持續處於一種「僵化」的高價狀態。
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風險,對台灣社會與經濟造成的長期傷害,或許比泰國的「百年危機」更為深遠:它將持續削弱年輕世代的購屋能力,拉大貧富差距,並排擠實體經濟的發展,最終可能引發更難以預測的社會與金融風暴。
泰國的警鐘,敲醒的正是台灣房市表面穩定下的深層危機。
你擁有房地產嗎?你對台灣未來房市看法如何?留言告訴我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