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夜市裡。
人聲鼎沸、燈火閃爍的街頭,上演著一場觸目驚心的景象 ── 三個男人正猛力圍毆另一名男子,把他打倒在地,頭破血流。周圍滿是人潮,有人駐足圍觀,有人快步走過,更多人假裝沒看見,然而相同的是,沒有人伸出援手。
我拿起手機報警的瞬間,身旁的攤販和路人卻冷冷地說:
「年輕人打架就是消耗體力啦。」
「這種一看就不是什麼好人,打死一個少一個。」
「妳那麼雞婆幹嘛?」
如果是我的兒子
我心裡只有一個念頭:
如果那個被打的是我的兒子,我會渴望有人救他。
但同時,另一個念頭更清晰:
如果那個在出手傷人的,是我的兒子,我更希望有人能阻止他。
因為一場衝動的打架,可能不只毀了一個年輕人的一生,更可能牽連數個家庭,讓多少人的人生被推向深淵。
所以我沒有猶豫 ── 我立刻撥打110報警,並同時叫了119救護車。
沉默的共犯
旁觀者的沈默,比暴力更殘忍。
因為暴力來自拳頭,但沉默讓暴力有了觀眾與舞台。
有人說:「這不關我的事。」
但在受害者的眼裡,所有不出聲的旁觀者,都像在告訴他:你不值得被幫助。
這樣的冷漠,比拳頭更刺痛人心。
職場裡的另一種沈默
在課堂上,一位學員分享:他曾在職場被霸凌。
加害人外表看似正常,卻用最不堪的言語攻擊他。
「你什麼學校畢業的? 有唸書還這種程度?」、「你做的也太好了吧? 如果你的標準這麼低的話」、「你們大家說說看,他是不是腦袋有問題?」等等。
同事們看在眼裡,不是叫他「忍一忍」,就是選擇視而不見,甚至有人跟著孤立他、排擠他。
真正摧毀他的,不只是直接的攻擊,而是集體的冷眼旁觀。
夜市裡的沈默和職場裡的沈默,本質是一樣的 ── 它讓暴力得以滋長,讓人性的尊嚴被踐踏。
日常生活裡的場景
還有一次,我在街上看見一台車違規停在人行道。
一名國中女生被迫繞到外側馬路,差點被來車擦撞。驚魂未定的她,不小心碰到那台違停的車子。
車主立刻下車,惡狠狠地朝她破口大罵。
女學生嚇得連忙道歉,但車主仍然狂罵還揚言要女學生賠償。
路人經過、旁觀,卻沒有人站出來。
我走上前去,對車主說:「是你違停在先,害她差點被車撞,我馬上報警;你再繼續罵,我就告你公然污辱。」
他怒狠狠的瞪著我,不情願的閉嘴。
我轉向女學生,告訴她:「妳要告他嗎? 我馬上找律師,我可以當證人。」
那一刻,女學生需要的不是再一次的指責,而是有人站出來告訴她:
「妳沒有錯。」
不必完美,但不能無聲
我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在當下挺身而出。我能理解有人會害怕、有人猶豫、有人沒有資源,就像我也害怕違規的車主動手攻擊我一樣。
但沉默不該是結局。
即使不能上前,也可以:
- 拿起手機報警,
- 事後安慰一句「我看見了」,
- 或在關鍵時刻,願意成為證人。
哪怕是再小的行動,都能打破無助和孤單的輪迴。
請記住
下次,當你看到有人被欺負、被羞辱、被傷害時,請不要自欺地以為沈默就是中立。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
那位需要被幫助的人,會不會是你所愛的人;
那位需要被阻止的人,會不會也是你愛的人。
旁觀者的沈默,從來不是中立,它是一種縱容,是一種默許和鼓勵。
然而勇敢,不一定要轟轟烈烈,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都足以成為另一個人心裡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