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的不是規劃,而是存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同理不是同意,支持不是讓步──父母如何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


「我安排他補習,是希望他以後有競爭力啊。」
「我要他讀醫,他以後一定會感謝我的。」
「我不想寵壞他,所以不能什麼都順著他。」

身為家長或子女,這些話,你可能都很熟悉。
但請予許我們退一步問:

家長為什麼會這麼用力地「規劃」孩子的生活?

大多數時候,是因為太愛 ─ 愛到不敢放手、不能出錯、怕來不及。
然而,孩子要的,從來不是你「事事讓他做主」,而是:

「當我難過的時侯,能不能不要急著糾正我,而是緩緩的陪我一下?」



需求 vs 需要

對父母來說,努力安排孩子的學習、生活、未來,是出於對「長期穩定」的渴望,屬於經濟導向的需求;對孩子來說,他們在意的是當下的「安全感」與「被愛感」,那是生存導向的需要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區分為五個不同層次。孩子對於自身安全、生活穩定不受痛苦、威脅,感到被愛、被接納的需求,都處於較底層,這是生命成長與學習的根基。

未來能有好工作、賺很多錢、被別人看得起,這類的需求是願景,與此刻的生存無關, 對孩子而言,這是不同人生階段的追求。

 


為什麼孩子那麼怕失敗?不是因為他不夠努力,而是怕失去你

孩子怕失敗,真正的害怕的不是失敗的本身,而是 ─

「我做不好,你還會愛我嗎?」

「我遭遇困難時,你會嫌我麻煩嗎?」

心理學上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說明了孩子建立穩定的自尊與面對挫折的能力,取決於是否相信「即使我不完美,父母仍會在我身邊」。

他不是怕失敗,而是怕失敗後被父母拋棄。


我曾有過這樣的經驗  ─

女兒剛上高中時當了班長,起初天天興奮地分享老師的稱讚與被推派比賽的成就感,得意洋洋。

不到一週,她開始悶悶不樂,時常兩眼失神的望著前方,甚至把形影不離的手機丟在一旁。我好奇追問,才知道她因為執行職務而遭到同學們集體排擠、捉弄和言語霸凌,就連班級群組裏也是滿滿的攻擊訊息。

她問:「妳會不會覺得我很失敗?很沒用?」

我:「我覺得妳好勇敢! 換成是我,根本不敢去學校。」

我心疼的紅了眼眶,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陪她一起哭、一起罵同學、一起討論應對策略 ─ 但我尊重她說想要自己試著處理的決定。

當時的我很害怕女兒承受不住壓力、擔心同學用更激進的手段傷害她、氣憤著師長的袖手旁觀……我試著把壓抑下來的複雜情緒、想法和殺去學校的衝動,化成言語、訊息、手寫紙條與陪伴,想方設法把支持和鼓勵持續傳遞給女兒。

一個月後,女兒冷靜而平和地卸下職務,學會不再勉強自己,更與在霸凌事件中挺身而出的同學成為知心好友。我真心為她感到無比驕傲 ── 不單是因為她撐過來了,而是她知道:就算在黑暗中,她也不是一個人;她有潛能,發展出面對困難和挑戰的強大能力。

這就是真正的安全基地(secure base)。當孩子知道,她可以跌倒、可以表達害怕和難過、可以暫時抽離、休息,而不會被責怪、不會被否定、不會被拋棄 ─ 她便能夠堅持下去,甚至從困難中長出勇氣和力量。

這也呼應了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中的三大心理需求:自主性、勝任感、關係感。

● 她被允許做決定(自主性)

● 她成功處理了自己的情緒與困境(勝任感)

● 她在我的陪伴下知道「自己是被愛的」(關係感)

 

這才是「不怕失敗」的真正邏輯 ─ 不怕失敗不是不會失敗,而是相信自己在失敗後擁有重新站起來的能力


但如果我都順著孩子,不就失控了嗎?

這是我想要澄清的關鍵:

✔️ 同理 ≠ 同意
✔️ 理解 ≠ 放棄原則
✔️ 支持 ≠ 沒有界線


真正的同理是這樣的 ─

  • 不是:「好吧,你說了算」
  • 而是:「我聽見你的意見了,我願意和你一起討論、一起面對」

你仍然可以有標準、有底線、有管教、有指導,但不是用責罵或否定的方式,而是從關係出發,讓孩子願意相信你、靠近你、跟著你走。



親子面對的是一場無限遊戲

哲學家 James Carse 提出「有限遊戲」與「無限遊戲」的概念:

  • 有限遊戲:有輸贏、有評分、有終點 ─ 就像考試、升學、比賽。
  • 無限遊戲:目的不是為了贏,而是讓遊戲繼續下去 ─ 就像親子關係、人生和愛。

我們太常把孩子當成有限遊戲的參與者:考不好就處罰、表現差就狂罵,好像只要輸了一局,孩子這輩子就玩完了。我看過孩子因為一場考試、因為一場比賽、因為一個父母的失望表情而自傷、自殘,甚至結束生命的個案……這才是真正的「game over」─ 當孩子生命結束的那一刻。

身為父母,我真正希望的是孩子健康、平安、有意義地活著,持續一場生命的無限遊戲。站在這個維度上,我們該問的不是「他有沒有成功」,而是「他如何繼續下去?」



那該怎麼做?── 給三種角色的行動方案

✅ 對父母:從命令者轉為陪伴者

  1. 把「你為什麼xxx」改成「你怎麼了?」
  2. 每天至少一次沒有目的性的聊天:不談學業、不談表現,只聊心情和日常。
  3. 練習表達「我在意的不是事情的結果,而是你怎麼看待自己」

✅ 對孩子:讓身體先感受到「我可以是被喜歡的」

  1. 快樂感知相簿:每天拍一張「我做這件事時最像我自己」的照片
  2. 我的不完美音樂清單:建立一份只在「不想努力時」播放的音樂清單
  3. 小目標守護組:在書包裡放三樣提醒自己「除了學業,我還有其它樣子」的東西

✅ 對已經長大的你:你可以重新定義什麼是「值得被愛」

  1. 寫封信給當年的自己:「對不起,那時沒人接住你,現在我願意陪你」
  2. 找一段非績效導向的人際關係,允許自己在其中「不必表現得很好」
  3. 建立新的語言模式:「我可以設邊界,但是我可以不冷漠;我可以強硬,也可以選擇溫柔」


親子關係的根本,是合作

這篇文章不是要家長凡事讓步、不是說孩子可以予取予求 ─ 而是邀請你成為一個能看見別人痛苦,優先給予陪伴,而不是急著處理事件的人。

親子關係不是建立在輸贏的結局上,而是建立在彼此願意繼續合作的關係裡,原因是孩子並非父母的「投資標的」,更不是「扯線木偶」,他是這輩子唯一願意把自己生命交託予你的人。


願我們都學會:

用同理,看清界線,
用理解,創造連結,
用陪伴,持續這場無限的生命遊戲。



作為花路教練,我會陪你一起走


如果你是那位看著孩子不知道怎麼靠近的父母,

如果你是那個努力了卻還是覺得自己不夠的孩子,

如果你是那個已經長大、卻還在內心裡流淚的曾經的孩子。

我想告訴你,你並不孤單;作為花路教練,我會陪你一起走這段路。

你可以訂閱花路教練的方格子文章,透過文字陪伴前行;

你可以參與一對一的「陪跑式支持」─ 不是給你標準答案,而是陪你找到屬於你與孩子的節奏與方法。

我們會一起:

  • 客製化親子對話練習與情境語言,讓你更有信心開口、不再吵架收場
  • 設計適合你們的情緒支持活動與陪伴小任務
  • 在你挫折時接住你,在你迷惘猶豫時一起看見下一步的希望

親子花路不會一夕開滿花朵,但它值得慢慢走、緩緩欣賞,因為在這條路上,我們會併肩前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非常棒的母親、陪伴者、倡導者!
花路教練 筠晴-avatar-img
發文者
3 天前
自由靈魂的貓 謝謝貓兒的支持, 我因為曾經做錯過, 曾經讓孩子和自己痛苦過, 才試著用不同的做法,找尋不同的可能。希望我的成功經驗,可以給讀者們不同的看見。
avatar-img
筠晴的花路沙龍
34會員
60內容數
活成一朵花,人生處處是花路。 歡迎如花般精采的你,進來坐坐,一起分享花香吧~
筠晴的花路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18
工作坊結束,幾位女士急切地朝我走來,闢頭就問:「老師,我想邀請妳來演講,我覺得家長真的太需要聽了。妳最快什麼時候方便?」 她是某頂尖高中的家長會主委,曾參與上百場名人演講,卻說:「幾乎每一場我都在打瞌睡。那些人都在講自己多成功、多厲害 ─ 但關我屁事?」 她接著說:「理論誰不知道?但我只想知道
Thumbnail
2025/07/18
工作坊結束,幾位女士急切地朝我走來,闢頭就問:「老師,我想邀請妳來演講,我覺得家長真的太需要聽了。妳最快什麼時候方便?」 她是某頂尖高中的家長會主委,曾參與上百場名人演講,卻說:「幾乎每一場我都在打瞌睡。那些人都在講自己多成功、多厲害 ─ 但關我屁事?」 她接著說:「理論誰不知道?但我只想知道
Thumbnail
2025/07/10
許多人即使身處人群,仍感到孤獨,因缺乏深度連結,渴望被理解與接納。文章探討孤獨成因,包含害怕被責怪、未學習親密語言及華人文化影響,並強調深度對話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7/10
許多人即使身處人群,仍感到孤獨,因缺乏深度連結,渴望被理解與接納。文章探討孤獨成因,包含害怕被責怪、未學習親密語言及華人文化影響,並強調深度對話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7/06
有時候,最讓人痛苦的不是敵意,而是「理所當然」。 婚前,婆婆和我單獨長談。她問我是否會拿錢回家,我如實回答:從學生時代打工開始,父親就規定不論收入都要將一半收入繳回家,工作後也一樣,這是家規,也是互相支持的家庭默契。 她聽完,語氣平靜卻堅定地說:「以後妳嫁進來,就不能再拿錢回妳家。妳住在這裏
Thumbnail
2025/07/06
有時候,最讓人痛苦的不是敵意,而是「理所當然」。 婚前,婆婆和我單獨長談。她問我是否會拿錢回家,我如實回答:從學生時代打工開始,父親就規定不論收入都要將一半收入繳回家,工作後也一樣,這是家規,也是互相支持的家庭默契。 她聽完,語氣平靜卻堅定地說:「以後妳嫁進來,就不能再拿錢回妳家。妳住在這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讓孩子為自己負責,父母提供無條件的愛與支持。父母應該引導而非控制,常徵詢孩子的意見,讓他們參與決策。父母只管陳述事實,決定讓孩子自己下,信任孩子能發揮自己的能力,讓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讓孩子為自己負責,父母提供無條件的愛與支持。父母應該引導而非控制,常徵詢孩子的意見,讓他們參與決策。父母只管陳述事實,決定讓孩子自己下,信任孩子能發揮自己的能力,讓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家,是孩子成長的溫床,給孩子不變的愛和承諾,有規律的生活對幼兒的情緒和智力成長至關重要。
Thumbnail
家,是孩子成長的溫床,給孩子不變的愛和承諾,有規律的生活對幼兒的情緒和智力成長至關重要。
Thumbnail
「老師,你說要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但是他喜歡的我就是不喜歡呀!」 有不少的家長向我提出過這樣的困擾,我理解如果硬要家長去陪孩子,那種不得不的無奈感受,反而對親子關係是有害的。
Thumbnail
「老師,你說要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但是他喜歡的我就是不喜歡呀!」 有不少的家長向我提出過這樣的困擾,我理解如果硬要家長去陪孩子,那種不得不的無奈感受,反而對親子關係是有害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上週寫了「關於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不要做的幾件事」,本文來寫寫「要做」的幾件事情。畢竟,「不要」是比較消極,「要做」會必要積極。 . 我個人覺得要做的事情友 1、要給孩子最後決定,聽聽他的想法 這點跟上一篇文章說不要幫孩子最決定,是一樣的。就是希望可以讓孩子練習做決定。決定你
Thumbnail
上週寫了「關於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不要做的幾件事」,本文來寫寫「要做」的幾件事情。畢竟,「不要」是比較消極,「要做」會必要積極。 . 我個人覺得要做的事情友 1、要給孩子最後決定,聽聽他的想法 這點跟上一篇文章說不要幫孩子最決定,是一樣的。就是希望可以讓孩子練習做決定。決定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