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不是同意,支持不是讓步──父母如何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
「我要他讀醫,他以後一定會感謝我的。」
「我不想寵壞他,所以不能什麼都順著他。」
身為家長或子女,這些話,你可能都很熟悉。
但請予許我們退一步問:
家長為什麼會這麼用力地「規劃」孩子的生活?
大多數時候,是因為太愛 ─ 愛到不敢放手、不能出錯、怕來不及。
然而,孩子要的,從來不是你「事事讓他做主」,而是:
「當我難過的時侯,能不能不要急著糾正我,而是緩緩的陪我一下?」
需求 vs 需要
對父母來說,努力安排孩子的學習、生活、未來,是出於對「長期穩定」的渴望,屬於經濟導向的需求;對孩子來說,他們在意的是當下的「安全感」與「被愛感」,那是生存導向的需要。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將人類的需求區分為五個不同層次。孩子對於自身安全、生活穩定不受痛苦、威脅,感到被愛、被接納的需求,都處於較底層,這是生命成長與學習的根基。
未來能有好工作、賺很多錢、被別人看得起,這類的需求是願景,與此刻的生存無關, 對孩子而言,這是不同人生階段的追求。
為什麼孩子那麼怕失敗?不是因為他不夠努力,而是怕失去你
孩子怕失敗,真正的害怕的不是失敗的本身,而是 ─
「我做不好,你還會愛我嗎?」
「我遭遇困難時,你會嫌我麻煩嗎?」
心理學上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說明了孩子建立穩定的自尊與面對挫折的能力,取決於是否相信「即使我不完美,父母仍會在我身邊」。
他不是怕失敗,而是怕失敗後被父母拋棄。
我曾有過這樣的經驗 ─
女兒剛上高中時當了班長,起初天天興奮地分享老師的稱讚與被推派比賽的成就感,得意洋洋。
不到一週,她開始悶悶不樂,時常兩眼失神的望著前方,甚至把形影不離的手機丟在一旁。我好奇追問,才知道她因為執行職務而遭到同學們集體排擠、捉弄和言語霸凌,就連班級群組裏也是滿滿的攻擊訊息。
她問:「妳會不會覺得我很失敗?很沒用?」
我:「我覺得妳好勇敢! 換成是我,根本不敢去學校。」
我心疼的紅了眼眶,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陪她一起哭、一起罵同學、一起討論應對策略 ─ 但我尊重她說想要自己試著處理的決定。
當時的我很害怕女兒承受不住壓力、擔心同學用更激進的手段傷害她、氣憤著師長的袖手旁觀……我試著把壓抑下來的複雜情緒、想法和殺去學校的衝動,化成言語、訊息、手寫紙條與陪伴,想方設法把支持和鼓勵持續傳遞給女兒。
一個月後,女兒冷靜而平和地卸下職務,學會不再勉強自己,更與在霸凌事件中挺身而出的同學成為知心好友。我真心為她感到無比驕傲 ── 不單是因為她撐過來了,而是她知道:就算在黑暗中,她也不是一個人;她有潛能,發展出面對困難和挑戰的強大能力。
這就是真正的安全基地(secure base)。當孩子知道,她可以跌倒、可以表達害怕和難過、可以暫時抽離、休息,而不會被責怪、不會被否定、不會被拋棄 ─ 她便能夠堅持下去,甚至從困難中長出勇氣和力量。
這也呼應了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中的三大心理需求:自主性、勝任感、關係感。
● 她被允許做決定(自主性)
● 她成功處理了自己的情緒與困境(勝任感)
● 她在我的陪伴下知道「自己是被愛的」(關係感)
這才是「不怕失敗」的真正邏輯 ─ 不怕失敗不是不會失敗,而是相信自己在失敗後擁有重新站起來的能力。
但如果我都順著孩子,不就失控了嗎?
這是我想要澄清的關鍵:
✔️ 同理 ≠ 同意
✔️ 理解 ≠ 放棄原則
✔️ 支持 ≠ 沒有界線
真正的同理是這樣的 ─
- 不是:「好吧,你說了算」
- 而是:「我聽見你的意見了,我願意和你一起討論、一起面對」
你仍然可以有標準、有底線、有管教、有指導,但不是用責罵或否定的方式,而是從關係出發,讓孩子願意相信你、靠近你、跟著你走。
親子面對的是一場無限遊戲
哲學家 James Carse 提出「有限遊戲」與「無限遊戲」的概念:
- 有限遊戲:有輸贏、有評分、有終點 ─ 就像考試、升學、比賽。
- 無限遊戲:目的不是為了贏,而是讓遊戲繼續下去 ─ 就像親子關係、人生和愛。
我們太常把孩子當成有限遊戲的參與者:考不好就處罰、表現差就狂罵,好像只要輸了一局,孩子這輩子就玩完了。我看過孩子因為一場考試、因為一場比賽、因為一個父母的失望表情而自傷、自殘,甚至結束生命的個案……這才是真正的「game over」─ 當孩子生命結束的那一刻。
身為父母,我真正希望的是孩子健康、平安、有意義地活著,持續一場生命的無限遊戲。站在這個維度上,我們該問的不是「他有沒有成功」,而是「他如何繼續下去?」
那該怎麼做?── 給三種角色的行動方案
✅ 對父母:從命令者轉為陪伴者
- 把「你為什麼xxx」改成「你怎麼了?」
- 每天至少一次沒有目的性的聊天:不談學業、不談表現,只聊心情和日常。
- 練習表達「我在意的不是事情的結果,而是你怎麼看待自己」
✅ 對孩子:讓身體先感受到「我可以是被喜歡的」
- 快樂感知相簿:每天拍一張「我做這件事時最像我自己」的照片
- 我的不完美音樂清單:建立一份只在「不想努力時」播放的音樂清單
- 小目標守護組:在書包裡放三樣提醒自己「除了學業,我還有其它樣子」的東西
✅ 對已經長大的你:你可以重新定義什麼是「值得被愛」
- 寫封信給當年的自己:「對不起,那時沒人接住你,現在我願意陪你」
- 找一段非績效導向的人際關係,允許自己在其中「不必表現得很好」
- 建立新的語言模式:「我可以設邊界,但是我可以不冷漠;我可以強硬,也可以選擇溫柔」
親子關係的根本,是合作
這篇文章不是要家長凡事讓步、不是說孩子可以予取予求 ─ 而是邀請你成為一個能看見別人痛苦,優先給予陪伴,而不是急著處理事件的人。
親子關係不是建立在輸贏的結局上,而是建立在彼此願意繼續合作的關係裡,原因是孩子並非父母的「投資標的」,更不是「扯線木偶」,他是這輩子唯一願意把自己生命交託予你的人。
願我們都學會:
用同理,看清界線,
用理解,創造連結,
用陪伴,持續這場無限的生命遊戲。
作為花路教練,我會陪你一起走
如果你是那位看著孩子不知道怎麼靠近的父母,
如果你是那個努力了卻還是覺得自己不夠的孩子,
如果你是那個已經長大、卻還在內心裡流淚的曾經的孩子。
我想告訴你,你並不孤單;作為花路教練,我會陪你一起走這段路。
你可以訂閱花路教練的方格子文章,透過文字陪伴前行;
你可以參與一對一的「陪跑式支持」─ 不是給你標準答案,而是陪你找到屬於你與孩子的節奏與方法。
我們會一起:
- 客製化親子對話練習與情境語言,讓你更有信心開口、不再吵架收場
- 設計適合你們的情緒支持活動與陪伴小任務
- 在你挫折時接住你,在你迷惘猶豫時一起看見下一步的希望
親子花路不會一夕開滿花朵,但它值得慢慢走、緩緩欣賞,因為在這條路上,我們會併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