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曾對 2013 年的 Google Glass 心動卻又失望,或對未來「戴上眼鏡就能即時翻譯、獲得導航與 AI 助理支援」充滿期待,那麼這篇文章正好適合你。本文將帶你快速回顧 Google 智慧眼鏡的過去與現在,解析它最新的 AI 眼鏡進展、合作策略,以及它在全球穿戴式裝置市場中可能扮演的角色。讀完後,你不僅能理解 Google 的布局,還能知道台灣廠商是否有機會參與這場硬體與 AI 的戰爭。
從失敗開始的故事:Google Glass 的教訓
Google 在 2013 年曾推出 Google Glass,這款產品主打「未來感」:透過小型投影顯示在眼前視野,讓使用者即時查找資料、拍照、導航。然而,它卻因 隱私疑慮、功能限制、社會接受度低 而在 2023 年正式停產。
Google 聯合創辦人 Sergey Brin 甚至坦言,Google Glass 是公司最大的失敗之一,原因在於他們低估了 消費性電子供應鏈的挑戰,以及未能兼顧使用情境和外觀設計。這段經驗也讓 Google 深刻明白:智慧眼鏡要成功,不只是技術堆疊,更要讓人「敢戴、願意戴」。再度出擊:Android XR + Gemini AI
2025 年的 Google 選擇以更穩健的方式回歸。它推出的 Android XR 平台,專為智慧眼鏡與頭戴式裝置設計,並結合 Gemini AI。
Gemini 不只是語音助理,而是能理解你所見所聞的「環境感知 AI」:
- 看著餐廳招牌,它能幫你顯示菜單翻譯。
- 望向藝術品,它能即時講解背景知識。
- 在街頭迷路時,它能將導航箭頭疊加在真實視野中。
這種操作體驗有點像科幻電影裡的 J.A.R.V.I.S.,自然、即時,而且潛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
合作策略:時尚品牌與台灣供應鏈
為了避免重蹈 Google Glass 的覆轍,Google 這次特別強調 外觀設計與穿戴感。
- 與 Warby Parker、Gentle Monster 這些時尚品牌合作,確保眼鏡不再是「宅宅專屬的科技產品」,而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時尚單品。
- 在供應鏈端,傳出 廣達參與原型設計,HTC 也可能成為量產合作夥伴。這對台灣產業來說,是繼手機代工後進入新一波 AI 穿戴裝置價值鏈 的契機。
延伸閱讀:廣達是誰? 廣達 x AI|從筆電王國到 AI 雲端巨擘 🚀
值得注意的是,Google 投入了 1.5 億美元 來推動這個計畫,顯示它想在與 Meta Ray-Ban 系列的競爭中,搶下屬於自己的位置。
四、挑戰仍在:市場與社會的兩道難題
雖然市場數據看起來樂觀——2025 年上半年全球智慧眼鏡出貨量成長 110%,其中 AI 智慧眼鏡占比高達 78%——但 Google 的 AI 眼鏡仍面臨兩個難題:
- 手機難以取代
智慧眼鏡目前仍是「補充型」裝置,不太可能像手機一樣成為核心入口。Google 也承認這點,眼鏡只是整體生態的一環,而非全部。 - 隱私與社會接受度
即便設計再輕盈時尚,別人可能仍會擔心「你是不是在偷錄影?」。《華盛頓郵報》的實測報告就提到,佩戴者在人際互動時感受到微妙的距離感。這意味著,社會文化的適應,將與技術突破一樣重要。
Mech Muse 觀點:Google 的「第二次機會」
Google 這次的 AI 眼鏡,不再是一個孤立的硬體,而是 Android XR + Gemini + 穿戴式生態 的一部分。這樣的策略讓它不必背負「單一產品成敗」的壓力,而是成為多裝置互聯生活的一環。
對台灣產業來說,這正是一個切入點:
- 硬體代工(廣達、HTC)將有機會承接 AI 眼鏡的設計與量產。
- 光學鏡片、聲學模組、電池與微型散熱技術,都有可能成為未來競爭的核心。
如果說 Google Glass 是一次「理想主義的碰壁」,那麼 2025 年的 AI 智慧眼鏡就是一次「現實主義的再出擊」。成敗雖未定,但這場遊戲,Google 已不再孤軍奮戰。
結語
當我們談論 AI 時,往往想到的是手機上的聊天機器人或桌機上的生成式應用。但 Google 想告訴我們的未來是:AI 會走出螢幕,戴在你臉上,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或許,它仍需要時間克服隱私、設計與市場的挑戰,但當 AI 開始以「眼鏡」的形式陪伴我們時,這將不只是一次硬體革命,而是生活方式的轉變。
👉 讀到這裡,你會想戴上 Google 的 AI 眼鏡嗎?還是更擔心隱私與他人眼光?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想法,一起討論這場「未來已來」的智慧眼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