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製死亡》才上架兩週,出版社和瀟湘神就配合我有限的返台時間,開一場新書對談,感謝。以下簡記並修整一下對談內容。不保證完全貼合實況,如同故事代筆人程遠為案主梅勝霜寫書,經過刻意編輯。
瀟湘神提問麟左馬
Q:本書的發想或創作背景?
A:初稿是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的決選故事《被害動機》,經過兩次改稿,原稿只剩四成,已經改成另一個故事。不過故事的發想起點,跟現在這本《客製死亡》幾乎已經看不出關聯:
十五年前的《全面啟動》給我最深的啟發,不是夢境可以有幾多層,而是「人的理念可以化約成多簡單的概念。」電影裡的 token 陀螺,建立在一個明確的世界觀預設上,只要 token 存在,世界觀就深植人心。迷死我。讓我用一支廣告來說明 token 的本質:
穿林打葉的雨聲和炸雞細碎的油爆聲相似到驚人,才會有一個韓式慣例:下雨天吃煎餅。因為啵嗞啵嗞小小空氣泡高頻率連續破裂的細碎聲響,在雨葉和油鍋裡,並無二致。雨聲和油炸聲本是一清爽、一油膩的兩個表象,共享同一套原理。基於同一個原理的多個表象,其中一個成立,另一個就算看起來再不相干,也會成立。
《客製死亡》的目錄,銷售女王的五道心法,就是一套原理。例如「人很難推翻自己得出的結論」,用銷售女王的專業來看,就是有效的成交條件;用偵探的直覺來看,就是屍體之所以掉進死亡陷阱的內在原因;從讀者的體驗看來,不也有自己對故事的期待?
藉由這個共享一套原理的多個表象手法,《客製死亡》是一本從頭到尾致力於「一本正經講幹話」的長篇小說。所以故事裡會出現:你知我知眾所周知,這裡有一具屍體,但我們的對話內容還是在講怎麼賣東西。簡直像 John Wick 2 電影裡的殺手置裝場景:用聽的完全是侍酒師和食客的對話;一看畫面,全是義大利機關槍和德製手槍。
說起來像在搞笑,但是一本正經講幹話真的是這本書一以貫之的寫作手法。梅勝霜這個角色,從第一次改稿就決定要做個一本正經講幹話的女人,害我為她重寫全部對話。
Q:《搏落去》跟《客製死亡》題材不同,卻都有扎實的知識系統支撐,作者是如何建立扎實的知識,或是說,如何建構對讀者的說服力?
A:我寫小說的初衷不是有什麼非講出口不可的故事,也不是天生愛講故事,只是人就喜歡聽故事,我只好去學怎麼講人話。
一定是有想講的東西才能撐著寫完一整本書,我想講的東西是知識體系,讓讀者輕鬆看完故事之後,一不小心學到一套知識。譬如經濟學好了,超難,但如果寫一個武俠故事,內力就如同金流呢?金流可以從一個人身上傳到另一個人身上,不同流派的內力有不同特色,內力轉換會有損耗,而且有些內力基本上規格不合,無法互換,還有些內力搭配特定招式能效果加倍。結果了解這個世界觀之後只要對照一下經濟學概念,就突然有貨幣銀行學的基本觀念了,是不是超棒?自然而然學會一套知識。
但是我沒有好好學經濟學,也沒有要寫武俠,只是寫《搏落去》來揭露「權力」的結構,也是用一本正經講幹話的精神,表面上都是賭場經營,骨子裡是權力的深度和地緣政治角力。寫這本書一半的時間都花在研究權力是什麼,剩下的時間才是寫出來。
《客製死亡》輕鬆許多,題材也沒有前一本那麼野心勃勃,我就把銷售所需要的認知架構寫成這本書的目錄,一路執行即可,反正詭計在投島田莊司獎的時候都寫出來了。基本上就是先寫出一本商管書,然後用同一套原則把屍體跟推理寫出來。建立起這種寫法之後就知道接下來怎麼掰。
真正困難的是:怎麼把同一套譬喻貫串在整個故事裡?打一個比方很簡單:茱麗葉是太陽(Juliet is the Sun.)。只要她明媚璀璨,給予羅密歐慘澹青春希望之光,這個譬喻就能成立。但要怎麼在《羅密歐與茱麗葉》整齣劇都用同一個譬喻?茱麗葉跟太陽要真的有非常多類似之處才行,否則會無以為繼。
所以作者真的要了解那一套知識,用那一套知識當原則,來一本正經講幹話,才能一邊聊A,一邊讓讀者理解B。用前面的廣告來看,就是你要讓受眾想吃炸雞,但先用雨聲的ASMR把人勾過來,最後發現雨聲就是油炸嗞嗞,炸雞就賣出去了。
Q:與前作《搏落去》的相比較,讀者不難意識到兩者都有政治元素,為何作者選擇這些元素?
A:台灣豈不是,華文世界唯一可以放膽討論政治的地方?
《搏落去》是一個只能由台灣來說的故事,畢竟誰有那個斷交史?我的確刻意選擇適合由台灣來講,可以外推出去的題材。政治是其一,也是我有能力寫的題材。靈異、校園青春、BL是台灣目前有小幅優勢的題材,但我沒有能力寫那些。媒合自己的能力跟市場需求也很重要,政治跟心理推理是目前這兩本的選題。
找出自己在全球內容市場中的優勢非常困難,可以參考一下別人的類型如何突圍。韓國一樣是東亞,社會寫實類型在小說、戲劇、電影,各方面的內容市場都在全球市場制霸,因為韓國市場對心理和生理「痛感」的忍耐度傲視全球,用社會寫實撕開傷口的震撼度就能直上巔峰。美國卻是自己創造出一個超成功的商業類型:超級英雄。美國是年輕、少歷史包袱的國家,又有開拓未知蠻荒的西部牛仔傳統,以人力克服世界的精神,戲劇化放大之後的超級英雄,風靡世界。
我也想找到一個超適合我們的類型來經營,但還沒找到。所以我先自己開發題材,順便研發有趣的寫作手法,看看能不能寫出一點值得被看見的東西,有人跟上,我們能形成一個小小的聚落,打團體戰,做出一點值得被其他市場買單的市場特色來。
麟左馬提問瀟湘神
(這部分有賴我不怎麼好的記性,性能不到錄音筆十分之一,建議不要太當真)
Q:你常書寫台灣地景,甚至把歷史塞進地理。有發展出一套寫台灣地景的策略嗎?
A:有「聖地巡禮」這種模式,像是日本的四國遍路和西班牙朝聖之路,信眾會去實地探訪。深刻或打動人心的作品也有相近的功效,人會去自己喜歡的小說、電影、動畫場景體驗故事裡的情境,因為地點的意義被故事帶出。神話也是一種賦予地點意義的內容,把妖怪視為破碎的神祉的話,誌怪也一直在賦予場景意義。
麟:我提問的原因也是因為自己正在找書寫台灣的方式。《客製死亡》也寫了幾個台灣場景,包含宗教活動,的確也抱持「若有人喜歡故事,也能順勢遊覽書中場景」的心思。
Q:故事本就能操弄虛實份際,《殖民地之旅》就把古今台日兩份遊記特意混寫。你有沒有操弄現實與虛構的得意手筆,或者聽聞過驚人的實例跟我們分享?
A:《客製死亡》這本書已經玩得很不錯了。《臺灣漫遊錄》的玩法也是從作者偽裝成譯者,到後記層層疊疊製造真實,玩得很開。
身為實境遊戲設計師,看過一個印象深刻的案例是在 twitter 上有個帳號宣稱自己是超人本人 Clark Kent 在每日地球報的同事,平時會發文分享工作跟生活,完全是一個正常普通人的帳號。有一天帳號發消息說自己兒子不見了,線索在一個箱子裡。從那一刻開始,和帳號角色一起解謎的受眾參與進來,現實和虛構的分野就又重劃了一次。
我認為內容市場發展到現在,突破現實跟虛構關係的玩法是必然,也是趨勢。
麟:再次提醒,《客製死亡》的序言跟後記都是故事的一部分,請不要要漏看結局。
以上內容若與當日對話差異太大,可以請瀟湘神來巴我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