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談到永續發展(ESG),許多企業首先想到的是編寫報告書、回應利害關係人期待。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技術的崛起,AIoT不僅讓企業能夠精準量化、追蹤與管理其永續績效,更將ESG從靜態的「合規」要求,轉化為動態的「智慧治理」核心。
AIoT是什麼?它的潛在風險與挑戰
AIoT,是人工智慧(AI)與物聯網(IoT)的融合。簡單來說,它透過遍布各個場域的物聯網設備(如感測器、攝影機)收集大量數據,再由AI演算法進行即時分析、預測與決策,讓機器能夠「看見、聽見、感知」並做出智慧回應。這使得從工廠、城市到個人裝置的一切,都能變得更智慧、更有效率。
然而,AIoT的廣泛應用,也伴隨著必須正視的潛在風險:- 龐大的數據隱私與資安風險:AIoT系統在運作過程中會收集大量的敏感數據,包含人員行為、能源使用與設備狀態等。如果缺乏嚴格的數據治理與權限管理,這些數據不僅容易洩漏,更可能被不當利用。物聯網設備數量龐大、防護能力參差不齊,也使得網路攻擊的範圍急遽擴大,例如勒索軟體或惡意程式可能透過單一漏洞滲透整個系統。
- AI模型的固有風險:AI的訓練與運算需要龐大的能源,特別是驅動資料中心伺服器與相關硬體設備所需的電力,會產生可觀的碳排放與水資源消耗,這與永續目標可能產生矛盾。此外,若訓練數據存在偏差,AI決策也可能放大歧視或產生錯誤結果,即所謂的「AI幻覺」,其演算法的「黑箱」特性也讓審計與追蹤變得更困難。
臺灣企業的AIoT應用實戰
臺灣企業在AIoT與ESG的整合上已展現亮眼成果,以下是幾個代表性案例:
- 半導體與製造業:台積電將AIoT技術應用於高風險區域的即時監測,透過影像識別技術降低職災風險,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進行設備預防性維護,減少停機時間與資源浪費。同樣地,半導體封測廠日月光也透過AIoT監控設備健康狀況,有效節省成本並提升營運效率。
- 能源與公用事業:友達光電利用AIoT微電網能源管理系統,自動預測用電量並調整用電方式,大幅優化能源效率。慧景科技的太陽能監控系統不僅是臺灣市占率最高的平台,更協助臺電精準管理全臺電網上的再生能源。這些應用讓能源管理從被動轉為主動,有效減少碳排放。
- 環境與循環經濟:信諾科技的智慧預測引擎能協助政府精準預測廢棄物回收趨勢,並為政策調整提供依據。臥龍智慧則利用AI技術優化汙水處理廠的藥劑使用,提升資源回收率。這些案例顯示,AIoT能讓廢棄物管理與資源利用更具科學性與效率。
- 供應鏈管理:台積電的供應鏈管理平台要求所有供應商減少碳排放量,證明了AIoT技術在實現供應鏈透明度與永續績效上的關鍵作用。
AIoT與ESG的未來展望
AIoT與ESG的結合,正在全球範圍內開啟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與治理思維,未來將有以下幾大趨勢:
- AIoT的普及化與跨產業整合:隨著技術成熟與成本降低,AIoT將從大型製造業擴展至中小企業,甚至普及於城市、交通、農業等各個領域。例如,智慧農業將透過AIoT實現精準灌溉與病蟲害防治,而智慧城市則能透過AIoT優化交通流量與空氣品質監測,全面提升市民福祉。
- 法規與標準的建立與強化:面對AIoT帶來的隱私與資安風險,各國政府將加速制定相關法規,如歐盟的《人工智慧法案》和《資料治理法》。企業必須將「設計即安全」(Security by Design)和「零信任」(Zero Trust)原則融入技術開發,並遵循國際標準,才能在市場上取得信任。
- 責任AI與數據倫理成為核心:未來,企業將更重視AI模型的倫理、透明度與可解釋性。除了追求營運效益,也必須考量AI決策的公平性與社會影響,並揭露其運算過程中的環境成本。這將促使企業發展「責任AI」(Responsible AI),將倫理價值內建於技術架構中。
- 從報告合規到數據變現:企業將不再僅僅為了報告而收集ESG數據,而是從中挖掘商業價值。AIoT所生成的即時數據能協助企業發現新的商業模式、優化客戶體驗,並透過精準的決策與風險管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長期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