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AI 正快速走出純軟體的範疇,進入「能夠行動的智慧機器人」時代。這場轉變不僅改寫科技產業格局,也讓台灣相關廠商獲得新機會。就在 9 月 7 日,《經濟日報》一則新聞特別點名 原相(PixArt)、擷發科技(MicroIP)、所羅門(Solomon)三家公司,正積極佈局機器人領域。這篇文章會先幫你簡單回顧新聞重點,再依序分析這三家公司的布局方向與挑戰。
新聞焦點:機器人題材升溫
新聞指出,隨著實體 AI 應用逐漸成熟,機器人市場被視為下一個爆發點。台灣的多家廠商已經有所動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 原相、擷發、所羅門:
- 所羅門 與 NVIDIA 合作,導入最新 Jetson Thor 技術,並結合 Isaac GR00T N1.5 模型與 Isaac Sim 平台,打造能透過自然語言操作的人形機器人模擬系統。
- 原相 推出低功耗智慧物件偵測處理器,把 AI 運算移到感測端,提升速度並節省頻寬,應用在安防監控與智慧工廠。
- 擷發科技 開發 ASIC 與 AI 軟體平台,跨足機器人、半導體、工業自動化與智慧交通領域,逐步認列專案營收。
所羅門:AI 視覺與國際合作
所羅門原本是代理商起家,近年積極轉型,專注於 AI 視覺與智慧製造。這次與 NVIDIA 的合作,是它最具指標性的新聞:
- 使用者只需輸入「撿起紅色罐子」這樣的自然語言,機器人就能在虛擬環境中完成模擬。
- 對製造業與物流業而言,導入門檻大幅降低,應用彈性更高。
然而,從財報來看,所羅門仍在轉型陣痛期。2025 上半年 EPS 為 -0.93 元,獲利能力不足。這代表它的技術題材很強,但短期財務壓力仍需時間化解。
👉 延伸閱讀:所羅門 x 機器人|從代理零件到AI機器人視覺巨頭,所羅門的轉型與未來挑戰
原相:從感測 IC 到 AI 邊緣運算
原相科技過去最知名的產品是電競滑鼠與遊戲機感測器,但這幾年積極轉向 AI 感測。最新的低功耗物件偵測處理器,可以直接在感測器端完成 AI 運算:
- 減少對雲端依賴,降低延遲與頻寬壓力。
- 提升資訊安全,適合安防與智慧工廠應用。
財報部分,2025 H1 EPS 已達 6.25 元,毛利率維持在 62% 高檔,顯示原相在轉型過程中仍保持穩健獲利。這讓它在「既有業務穩定 + 新技術放量」之間找到平衡。
👉 延伸閱讀:原相 x 機器人| 從滑鼠感測器到機器人視覺,原相科技新戰局
擷發科技:新創能量與高成長風險
擷發科技是三家公司中最年輕的一家,主打 ASIC 設計服務 與 AI 軟體平台。它的特色是雙線並行:
- CATS 平台:客製化 ASIC 晶片設計服務。
- CAPS 平台:AI 軟體平台,2025 年甚至推出零程式碼操作的 AIVO,應用於智慧製造、醫療、物流等領域。
營收數字相當亮眼:2025 年 8 月營收年增超過 290%,但淨利率仍為負,顯示它還在投資擴張階段。對市場來說,擷發更像是一檔「成長股」,需要觀察專案落地與轉盈時點。
👉 延伸閱讀:擷發科技 x 機器人|從 ASIC 到智慧應用的 AI 與晶片戰略藍圖
總結|台灣機器人拼圖正在形成
這三家公司共同代表了台灣切入機器人產業鏈的三種典型:
- 所羅門:題材性高,靠國際合作提升能見度,但獲利尚未穩定。
- 原相:穩健型選手,既有感測業務穩定,新產品逐漸帶來營收。
- 擷發科技:新創挑戰者,高成長、高風險,需要耐心觀察。
這則新聞不僅是股市題材的炒作,更是台灣廠商在新興產業中試探與卡位的縮影。對投資人與產業觀察者來說,這三家公司或許正構成一塊值得持續追蹤的「台灣機器人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