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為何,我對《財富階梯》(The Wealth Ladder)中的 Level 1 特別感興趣。
Level 1 代表的是最赤裸的起點:資產還不穩定,收入剛好能夠支付生活開銷,甚至可能時常捉襟見肘。這一階段的問題,不只是「如何存錢」,而是「如何在最少的條件下,定義值得活的生活」。
Level 1 的特徵
- 核心焦點:安全感——確保基本生活不至於崩塌。
- 主要風險:任何突發狀況(生病、失業、意外)都可能讓人掉到赤字。
- 思維方式:重視每一筆支出,必須權衡「必要」與「可延後」。
- 學習重點:不是複雜投資,而是建立「基礎現金流管理能力」與「緊急備用金」。
為何 Level 1 令我著迷?
- 起點的清晰感 Level 1 的敘事非常「赤裸」:一切從零開始,專注在最小、最確定的資源調度。這種「極簡但真實」的基調,與「從限制出發找自由」的思維不謀而合。
- 設計與生活方式的交集 在 Level 1,生活方式幾乎等同財務結果。設計思維(透過空間、行動或選擇重塑日常)正好能轉化為「財務行為的再設計」。
- 哲學性的吸引 Level 1 帶有一種存在論式的提問:什麼是人生的必要條件?什麼是能量交換的最低成本?這與「低慾望生活」或「限制中的自由」相呼應。
Nick Maggiulli 的建議
《財富階梯》作者 Nick Maggiulli 給 Level 1 的幾個建議:
- 建立安全網:緊急備用金與可依靠的人際支持,避免一次意外讓生活徹底崩潰。
- 健康延長勞動力:運動與自我照顧,延長工作時間,增加收入機會。
- 優先提高收入:節流的上限有限,但收入的成長幾乎無上限。
- 克服面子消費:避免因虛榮而透支資產,讓生活看似體面卻空洞。
- 策略性支出:例如 0.01% 規則,每日可自由花費以資產淨值計算,保持理性彈性。
這些建議,強調的不是投資技巧,而是如何「活過 Level 1」,為後續累積奠定基礎。
跨書對照與文化視角
除了 Maggiulli 的財務建議之外,還有幾本書從不同面向切入 Level 1 的思維:
- 《低成本生活》:作者透過徹底改變生活環境,建立「極簡而自足」的生活基調。提醒我們:Level 1 可以不是被迫的節省,而是主動設計的選擇。
- 《稀缺》:強調人在資源有限時,注意力會被「缺乏」完全佔據,導致短視與惡性循環。Level 1 的難題,不只是錢少,而是心智被限制感綁架。
- 《要從人生低谷翻身,先學會吃掉大象》:再大的困境,都要拆解成小步驟去處理。Level 1 的哲學正是如此——專注在「眼前能做的一點點」,從低谷累積節奏。
- 《貧窮的本質》: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指出,貧窮不是單純缺錢,而是「制度與選項的限制」。許多看似「非理性」的選擇,其實是環境迫使。這讓我們理解,Level 1 的挑戰也來自於「選項被剝奪」的現實。
【台灣版補充觀點】保險策略:避免貧窮陷阱
Maggiulli 沒有強調保險,並不是因為保險不重要,而是因為他專注在「財富累積」的邏輯。另外,Maggiulli寫作對象主要是美國讀者,美國雖然醫療昂貴,但許多人透過公司福利或政府保險(Medicare/Medicaid)部分覆蓋。因此,他更傾向強調 個人投資與收入策略,而非單獨列出「保險」這個選項。
但對台灣讀者來說,保險反而是 Level 1 穩定性的必要條件,它能替代緊急備用金的一部分功能,避免一場意外把人打回赤字,甚至永遠困在貧窮陷阱。
優先考慮的險種
- 意外險:低成本、高保障,覆蓋最常見的風險。
- 定期壽險:保護主要收入來源者,避免家庭因意外陷入困境。
- 重大傷病險/醫療險:補足健保缺口,避免重大疾病擊垮財務。
思維提醒
- 保險 ≠ 投資。Level 1 的人最需要的是 防守,不是用保險累積資產。
- 保險是「替代性的緊急備用金」,用最小的保費轉嫁最大風險。
- Level 1 的保險策略,不是致富,而是防止貧窮。
寫在最後
Level 1 的魅力,不只在於它是財富的起點,更在於它提供了一個 思維重設的入口。
它問的是最根本的問題:什麼是必要?什麼是值得保留的生活?即使我們未來走到 Level 3 或 Level 4,依然值得回頭檢視 Level 1 的原則,因為它是所有自由的基礎。
✨ 關注「策略敘事坊」
在這裡,我會持續分享關於 策略敘事 × 財務自由 的觀察,陪你一起思考如何在不同限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