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透納特展-藝術思辨與站在巨人的肩膀-登出日記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raw-image


從前幾篇的美術文章中,一直提過藝術觀看之道這件事情。越學著怎麼看頂尖的藝術品,越讓我認識「覺察」跟「生命」。


藝術這件事情越是學習,越覺得宏大,在台灣有部分的學生念美術系,或許是受日本動漫作品影響,而開始學習繪畫這條路。於是我們並非像是歐美的文化財一樣,到處都有美術館或者畫作可以隨時在放學時間去帶看的資本,所以也很難獲得這樣的薰陶,去從骨子裡體會到幾何之美這件事。


在台灣很難有這樣的環境讓孩子在正確的角度仰視作品,大多展覽環境不允許、或者美術老師大多也不知道該畫作正確的觀看角度是哪裡

在台灣很難有這樣的環境讓孩子在正確的角度仰視作品,大多展覽環境不允許、或者美術老師大多也不知道該畫作正確的觀看角度是哪裡

raw-image





當我越認識藝術,越覺得科學、越覺得是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哲理

如果沒有一定視野跟格局的前輩帶領,以台灣目前的美術環境跟師資、再到整體產業環境

怕是再怎樣琢磨2.30年都是閉門造車

透納展很多畫作,沒有找到正確視角,很難看懂他呈現的景色 大多數人貼著畫看,會看不出整幅畫作的立體感

透納展很多畫作,沒有找到正確視角,很難看懂他呈現的景色 大多數人貼著畫看,會看不出整幅畫作的立體感

畫師一開始作畫的高度、畫板的角度,都會影響到展覽畫作的高度、斜度的擺放,透納常常在旅行中低頭作畫來速寫,所以他的部分速寫作品都需要由下往上觀看才是正確視角

畫師一開始作畫的高度、畫板的角度,都會影響到展覽畫作的高度、斜度的擺放,透納常常在旅行中低頭作畫來速寫,所以他的部分速寫作品都需要由下往上觀看才是正確視角

人眼是圓的,相機拍攝時的移動軌跡也要是貼合弧形來拍攝的,並且將整個視角拉到「藝術品+整個環境」整體和諧感來一起觀看

人眼是圓的,相機拍攝時的移動軌跡也要是貼合弧形來拍攝的,並且將整個視角拉到「藝術品+整個環境」整體和諧感來一起觀看


從一個透納展談到光學、透視學、數學、色彩學、心理學

認識到意識的重量、存在感的量體

大自然的神聖幾何、人造物的幾何變型


今天下午王大的帶看,讓我感到意外的是,

有很多都跟自己目前所學的療癒領域竟然很相關

因為要先「身體感覺的到」、「意識到」你才能知道自己要走到哪裡

(包含了神經語言學、身體五感感知等身心專業開始通透)

​如果你從未被觀看之道打開過,不知道正確幾何的視角,可能此生你去上百次英國、義大利的博物館,永遠也不知道原來畫作臨在感的立體程度能使你的腦神經如此震撼

如果創作者沒有這樣的「體感」,就會無法手眼並用的「創作出高水位的作品」

人們現在流行說:你不可能賺到認知以外的錢

我開始理解,「打開認知」、「身體感受」這兩者的重要性

有沒有遇到一個引領者,協助你打開這兩者,有人可能極其一生都碰不到

而自己有沒有意識認出價值、有沒有意願學習、那又是另一個問題

​我認為在身心靈修練的路上,跟學習藝術之旅的路上思考的問題,幾乎是一樣的

「意識頻率」、「觀點」取決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甚至命運。


夏蟲不可語冰,不同頻率的人在怎樣用言語也不可能撼動,人沒有覺知,不論他的外在條件如何,他一生的意識頻率水位大多會落在正負20左右的水位。(參照大衛霍金斯著作)

夏蟲不可語冰,不同頻率的人在怎樣用言語也不可能撼動,人沒有覺知,不論他的外在條件如何,他一生的意識頻率水位大多會落在正負20左右的水位。(參照大衛霍金斯著作)


​這些年,花了很多時間理解,

如果沒有「意識」、身體也沒有感覺過更高層次的「存在」感受,

任何工具都無法使你到達那個頂尖水位,於是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往哪個維度走

在藝術觀看的領域中,如果沒有身體感受過觀看之道中的「和諧感」,

再好的藝術展也只是過過水打打卡看門道而已

腦內高潮的那種雞皮疙瘩跟對生命崇高之美的感受,

這些讓人們激起深層幸福感的機會也就錯過了

這系列作,是用現成物作畫,就跟杜象的藝術品一樣的概念

這系列作,是用現成物作畫,就跟杜象的藝術品一樣的概念


人們之所以喜歡談論品味

從一杯酒中可以談論產地、風味、製做過程一樣

這次的透納展,也不僅僅只是抽象畫、印象派、繪畫技巧跟風格而已

看似土色厚重的油墨,再找到觀看點後會被人腦轉換成真實水色、雪景的臨在感

看這幾行文字描寫跟你實際眼睛看過的感受是天差地別的,那正恰好是台灣美術教育中最重要卻也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教的原因


我想要特別引用一下王大臉書的這篇文章

觀看與存在之間:從人文主義到後觀念藝術的精神回歸

文藝復興時期,是人文主義興起的關鍵階段。人文主義者開始質疑教會與古典權威對知識的壟斷,轉而強調個人的理性與實踐經驗,反對對權威的盲從。他們所提倡的,並非只是知識的累積,而是一種主體思考與批判精神的甦醒。

更重要的是,這一時期的「科學態度」不僅意味著對古代文獻的超越,更標誌著對當時整體知識結構與社會權威的深層挑戰。這種態度的轉變,成為西方現代科學方法的起點,也為日後思想自由與理性批判奠定了基礎。

然而,時至今日,仍有人一方面希望享有西方文明的技術與制度成果,另一方面又幻想保留東方傳統的精神智慧,卻不願意承擔兩者整合所需的思辨、實踐與反省之工。這種渴望無代價融合的心理,普遍存在,卻令人遺憾。

逃避努力、試圖不勞而獲的心態,往往不僅阻礙個體的成熟,也削弱社會整體邁向深層轉型的可能。

真正的人文主義精神,從來不是對古典的復述,也不是對現代的崇拜,而是一種對知識與價值持續提出質疑、在歷史與當下之間尋找思考立場的能力。這種信念驅動著科學革命、政治啟蒙與藝術解放,其核心始終是:人應當為自己的認知方式負責,而非交託於權威與習俗。

正如人文主義將人的思考主體喚醒,後觀念藝術則將這種主體性推向觀看與在場的更深層層面。後觀念藝術不是現代藝術的延續,而是一種對現代性方法論的鬆動與反思。當藝術從物件轉向觀念,再從觀念轉向觀看本身,這正標誌著一種新的回歸——不是回到原點,而是回到問題本身:我們為何觀看?我們如何理解?我們的意義是從哪裡產生的?


為什麼西方的藝術家可以在一邊繪畫的同時一邊產生如此深刻對生命的思考,是我在學習藝術觀看之道時,跟自己成長環境做著對比。


這幅畫試試看站在左邊45度角跟右邊45度角,蹲低在船隻更低的的水平線看看空間感有沒有不一樣吧(手機拍攝變形難以呈現真跡幾何感)

這幅畫試試看站在左邊45度角跟右邊45度角,蹲低在船隻更低的的水平線看看空間感有沒有不一樣吧(手機拍攝變形難以呈現真跡幾何感)



王大在帶看展的過程中,我才理解西方展場是整個空間、打光、意識、每一幅畫的視覺體量、觀看視角、水平線都要均衡 才算是一級作品

當我們在創作中沒有這份意識,很難在整個文化產業中跟人並駕齊驅

而這當中牽涉到多少科學知識在其中,也是東方創作者很難想像的紮實整合


這張主視覺很適合拿來講解望遠鏡頭、廣角鏡頭、標準鏡頭、視覺筒狀變型的概念

這張主視覺很適合拿來講解望遠鏡頭、廣角鏡頭、標準鏡頭、視覺筒狀變型的概念


再次驗證西方的美術教育從來都是紮實的跨領域整合知識、

生活的體驗加上人文思考所累積出來的

但東方教育極少讓人感受身體跟情緒、更遑論去細膩研究身體、心理跟認知科學

於是也很難理解有系統的發展厚實的科學或者論述,再影響不同產業的面向

那使人思考,在東方的帝制歷史、科技發展、政治演進跟集體敘事中,一直都很缺乏的「情緒教育」、「情感教育」,當東方民族過度追求龐大的神聖帝王、權威敘事,而忽略了個體的情緒感受,這樣的失衡中,就很自然的演變成沒有邊界感、無法捍衛權益、無法有安全感、也將生命的價值交給權威、交給資本家來定義,這也是一種民主化跟心靈自由的過程,整體來說就是心智尚未發展成熟。

西方的抽象畫的簡約跟用色,很多人覺得自己也畫的出來,但是看過這幅真跡找到正確視角去感受整體畫作跟環境的平衡比例,其實會很訝異藝術家對於幾何跟色彩重量的精準性

西方的抽象畫的簡約跟用色,很多人覺得自己也畫的出來,但是看過這幅真跡找到正確視角去感受整體畫作跟環境的平衡比例,其實會很訝異藝術家對於幾何跟色彩重量的精準性


美學教育就是哲學,有著深刻的觀點剖析跟思辨

我們以為西方有許多如此簡單的抽象畫作,其實都是經過藝術家大半輩子寫實描繪的基底跟美術知識積累後消化誕生的幾何,看懂門道後再加上正確視角去觀看,才會明白差一個角度就是差一個世界的體感差異,就如同收音機偏了一個數字就難以聽到該頻道的音樂一樣。

透過一次次看見,越會感到謙卑宇宙的宏觀,會讓人更加小心「觀點」的差異跟重要性

一切都要回到萬物的頻率跟觀點理解

偏偏這些理解,都需要人們能靜下心感受身體情緒的感知、

要有意識去學這樣形而上的內在工程、

認知到哲學的「價值」

但是沒跳出「生存焦慮」以前,很難

因為光是要跳脫生存焦慮,要很多很多資本

「意識」本身是資本

有了意識,有沒有「時間」去練習,也是資本

有了時間,有沒有「養成環境」讓人持續或者不再被調頻,更是資本

​資本,絕對不僅僅是金錢(跟理解豐盛兩個字一模一樣)



你要怎麼理解形狀恆常性,沒有實際帶你一起看真跡,沒有在正確視角下用相機同時演示一次變形,沒有用眼睛實際看到還有頭腦裡悟到的那個「叮」聲,文字永遠騷不到體感,所以沒有環境,沒辦法教這些在西方藝術家早已習以為常的概念

你要怎麼理解形狀恆常性,沒有實際帶你一起看真跡,沒有在正確視角下用相機同時演示一次變形,沒有用眼睛實際看到還有頭腦裡悟到的那個「叮」聲,文字永遠騷不到體感,所以沒有環境,沒辦法教這些在西方藝術家早已習以為常的概念


需要先有「視覺恆常性」,經過長年的體感累積,看的懂畫作的視覺存量感,才可以做到在不同的開本作畫時,都能掌握到真實臨在感的比例 (台灣藝術學生連直框、橫框的,4:3還是要1:1的選擇都不理解) 透納是建築師跟透視專業起家,對他來說掌握幾何比例,已經是身體記憶(大多美學書不會談,但已經是一種潛在的脈絡文化)

需要先有「視覺恆常性」,經過長年的體感累積,看的懂畫作的視覺存量感,才可以做到在不同的開本作畫時,都能掌握到真實臨在感的比例 (台灣藝術學生連直框、橫框的,4:3還是要1:1的選擇都不理解) 透納是建築師跟透視專業起家,對他來說掌握幾何比例,已經是身體記憶(大多美學書不會談,但已經是一種潛在的脈絡文化)


本次展覽最重要的概念圖之一,所有畫作都可以回到點線面 西方的留白用意是為了整體畫作的平衡重量感 跟東方的水墨留白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本次展覽最重要的概念圖之一,所有畫作都可以回到點線面 西方的留白用意是為了整體畫作的平衡重量感 跟東方的水墨留白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人的侷限性,讓我們習慣待在舒適圈中,尋求安穩本來就是天性,這並沒有問題。但如果我們談到生命的拓展跟世代的進步,「意識上的拓展」越來越覺得重要

從藝術的觀看之道裡,我一次次被拉高視角,認知到畫作並不能過近的看,也不是依自己喜好去看,是有一種更接近大自然神聖幾何的精密方式,可以看出一種深層感動的美。

將自己的意識拉開距離,有觀看的空間,意外的很哲學、很禪風。

那樣的抽離過程,跟站穩空性很像,巴夏曾說外星人覺得地球人很有趣,每一個人都像是在用顯微鏡一樣極為狹窄的定在自己的觀點中看事物,卻很難抬高脖子用更高的思維去看待生命。


因為人體感觀的侷限性,注意力就是如此有限,大多數人注意如雷射筆一發出就陷入一個故事深信不疑而難以撼動,意識的鬆動性珍貴的重要性超乎你我想像

因為人體感觀的侷限性,注意力就是如此有限,大多數人注意如雷射筆一發出就陷入一個故事深信不疑而難以撼動,意識的鬆動性珍貴的重要性超乎你我想像


人在地球上最重要的資產是什麼?現在的自己會說「注意力」,因為頭腦神經、人體的侷限性,而絕大多數的人很難保持覺察,加上身體會記憶所有頭腦無法記憶的訊息,包含童年的信念、家族的印記等等,於是人並沒有所謂的自由意志,更遑論在生活中保持意識跟臨在的距離。


這些年越研究人體跟意識的相關聯,重新體感上認知到意識的「重量」與「密度」,這一年繼續在保持空性的站穩日子中,在雙生紫焰的自由終點系統 裡面,就有提到流動態的意識之一。

現在的時空中,主流社會充斥著非常多吸引人們注意力的各種事物,絕大部分當中都是以販售焦慮為出發點的各種消費方式跟金融產品。

當意識頻率越低,「意識的視角」越硬越窄越難以撼動,當頻率越高,「意識的視角」則是越寬越鬆甚至是流動、體感上有溫度的(例如想到寬恕兩個字時你的體溫體感會有變化。


而頻率又恰好與「頭腦」、「身體」分不開關聯,因為身心靈三個窗戶都是一體的(近年有性受過專業療癒師培訓的紮實訓練),要調整意識頻率,除了觀點之外,讓身體感受平安與平靜也是重要的內在工作之一。於是當理解意識運作的原理之後,了解在地球上的機器跟程式都有著「垃圾進、垃圾出」的運作方式,就會更加的小心翼翼平日吸收資訊的管道跟頻率。


但在這個框架之外,真實的你卻也不僅僅只是這個身體,你是無所不在的合一意識,而這一點必須得要站穩抽離觀點到一定距離,才會得知全體的意識樣貌。

這一切又會回到前頭所說,真正的人文主義精神,是種對現今主流知識與價值持續提出質疑、在歷史與當下之間尋找思考立場的能力。讓角色持續學習跟思考,自己見證,讓自己成為自己的權威,使自由化在自己內在產生。

這是美學,也是哲學。


當越是了解「注意力」(意識),會決定人們往哪個頻率走,越理解外境就是內在的投射這一點,花時間往內關照就成為了這幾年最大的內在工程之一。而生命也真的轉向來到一個沒想像過的豐盛感。




需要選對皇帝位,最好多看幾輪,需要抽出距離讓眼睛能在三個視角同時觀看,當理解畫面存量的概念後重新看一次,三個視角切換的平衡感、重量感的和諧,真的很頂尖的一個視覺作品

需要選對皇帝位,最好多看幾輪,需要抽出距離讓眼睛能在三個視角同時觀看,當理解畫面存量的概念後重新看一次,三個視角切換的平衡感、重量感的和諧,真的很頂尖的一個視覺作品



而生活中有沒有種緣份,

一種看見並感知過意識水位的專業者,整合並消化過這些東西方思辨的知識

在這些知識磨練出來的談吐,一聽就知道背後厚實的涵養跟實操經驗

有這樣意識水位的人,若她/他願意分享教學

能讓你一聽就能穿越10.20年盲點跟光陰的水準

真的是很幸運的事情

​重點也在於你是否能認出來這樣的明師之前,自己是否也經過了各種專業知識的累積

你才能認出來這樣的「引領人」並且把握住

你是否願意付出價值,讓自己有機會被引領。看起來像在談藝術,也是在談尋找明師的一種過程。



深刻感謝自己生命中有好幾位這樣的巨人,他們一次次打開我的意識

也感謝自己總是把握了這些機會,尊重專業也願意付出對等的資本,使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生命一路三級跳到能看見很多的色彩

回頭一看真的無憾



感謝今天的自己依然有所資本紀錄

要一直莫忘初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米可lalaland百合沙龍
320會員
135內容數
芙莉蓮師徒、萬花筒之星KS、城門CP、天使惡魔小姐年上組、小魔女亞蘇、京吹明日香織、動物朋友藪包、Elsanna、尋龍使者拉雅、貓頭鷹魔法社所有米可創作的百合車文都將收錄此處
2024/12/09
今年三月底,宇宙為人生送來了一份極大的禮物。 如果要去形容,那像是無常一樣忽然降臨的,而且毫無準備的巨浪忽然打在身上的驚嚇。 至今走過回想起來,那份包裝成「痛苦與低潮」實質是「巨大的沉澱與突破」的禮物, 在第一時間簡直使人吃不消。
Thumbnail
2024/12/09
今年三月底,宇宙為人生送來了一份極大的禮物。 如果要去形容,那像是無常一樣忽然降臨的,而且毫無準備的巨浪忽然打在身上的驚嚇。 至今走過回想起來,那份包裝成「痛苦與低潮」實質是「巨大的沉澱與突破」的禮物, 在第一時間簡直使人吃不消。
Thumbnail
2024/07/27
在閱讀這本書時,不論哪一種性別,都可以試著跟著書中的練習,感受看看內在的身體與情緒。 在靈魂流浪的輪迴長河之中,不論男性女性肯定都有體會過的經驗,或許你能看到這篇文章,也是靈魂內在整合的契機點到了而顯化出來的生命禮物也說不定。
Thumbnail
2024/07/27
在閱讀這本書時,不論哪一種性別,都可以試著跟著書中的練習,感受看看內在的身體與情緒。 在靈魂流浪的輪迴長河之中,不論男性女性肯定都有體會過的經驗,或許你能看到這篇文章,也是靈魂內在整合的契機點到了而顯化出來的生命禮物也說不定。
Thumbnail
2024/07/01
遙想當年,隨著身體覺察的旅程走了一陣子,還記得第一次遇到花晶做身體課程的時候,老師提醒了我的背部,兩邊的肌肉已經極度的不平衡與沾黏。才知道,那段用意志力死撐靈魂暗夜的日子裡,早就把身體各種能量上、物理上的耗損,連肩膀兩邊高度不一都不自知的狀態裡。
Thumbnail
2024/07/01
遙想當年,隨著身體覺察的旅程走了一陣子,還記得第一次遇到花晶做身體課程的時候,老師提醒了我的背部,兩邊的肌肉已經極度的不平衡與沾黏。才知道,那段用意志力死撐靈魂暗夜的日子裡,早就把身體各種能量上、物理上的耗損,連肩膀兩邊高度不一都不自知的狀態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寫作的力量:超越影像與畫作的深度表達 在現代社會,照片和畫作作為視覺藝術的代表,常被用來紀錄和傳達特定瞬間的美好或情感。 每一張照片和每一幅畫作都是藝術家眼中的世界呈現。 它們以靜態的方式捕捉了短暫的瞬間,讓觀者能夠在無需言語的情況下感受到其內涵與情感。
Thumbnail
寫作的力量:超越影像與畫作的深度表達 在現代社會,照片和畫作作為視覺藝術的代表,常被用來紀錄和傳達特定瞬間的美好或情感。 每一張照片和每一幅畫作都是藝術家眼中的世界呈現。 它們以靜態的方式捕捉了短暫的瞬間,讓觀者能夠在無需言語的情況下感受到其內涵與情感。
Thumbnail
跟著畫展經歷了5個世紀,不敢說變得多懂西洋繪畫,但看過展覽後我更瞭解自己的喜好,我似乎特別偏愛精緻的畫風、有故事感的主題。
Thumbnail
跟著畫展經歷了5個世紀,不敢說變得多懂西洋繪畫,但看過展覽後我更瞭解自己的喜好,我似乎特別偏愛精緻的畫風、有故事感的主題。
Thumbnail
台南藝文展覽意外帶來的啟發。從迷茫到領悟——這大概會是一個反覆的過程。能遇到拉回自我,重新提點自己的時刻,都能成為每一次推進自己的力量。遇見《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韓國藝術家Noma個展《希望滿懷》、《身體山島BODY ISLAND》關於手的複合媒材雕塑展。
Thumbnail
台南藝文展覽意外帶來的啟發。從迷茫到領悟——這大概會是一個反覆的過程。能遇到拉回自我,重新提點自己的時刻,都能成為每一次推進自己的力量。遇見《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韓國藝術家Noma個展《希望滿懷》、《身體山島BODY ISLAND》關於手的複合媒材雕塑展。
Thumbnail
畫畫就像人生,人生就像畫畫,適時停筆,才是最美好的時刻,才會獲得滿心喜悅的成果。
Thumbnail
畫畫就像人生,人生就像畫畫,適時停筆,才是最美好的時刻,才會獲得滿心喜悅的成果。
Thumbnail
近期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具有前瞻探問性的展覽《你好,人類!》(Hello, Human!)。以下分享兩個我很喜歡的作品 ▎傑森.艾倫 |《歌劇院空間》 ▎喬納斯.班迪克森 |《韋萊斯之書》
Thumbnail
近期台北當代藝術館舉辦具有前瞻探問性的展覽《你好,人類!》(Hello, Human!)。以下分享兩個我很喜歡的作品 ▎傑森.艾倫 |《歌劇院空間》 ▎喬納斯.班迪克森 |《韋萊斯之書》
Thumbnail
前些日子去看了奇美博物館《跳出格子吧!機器 x 材料 x 藝術超展開》特展,是一場由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為起點的藝術之旅,整個展區結合了六個國家、九位參展者,以機器、工具、材料為靈感,呈現出「跳出格子」的藝術創作! 畫上格子就只能寫字嗎? 「人生如果被畫上格子,就只能寫字了。」這是
Thumbnail
前些日子去看了奇美博物館《跳出格子吧!機器 x 材料 x 藝術超展開》特展,是一場由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為起點的藝術之旅,整個展區結合了六個國家、九位參展者,以機器、工具、材料為靈感,呈現出「跳出格子」的藝術創作! 畫上格子就只能寫字嗎? 「人生如果被畫上格子,就只能寫字了。」這是
Thumbnail
這幅作品的重點在透視, 透視對我來說並不困難,無論是一點兩點或三點透視。
Thumbnail
這幅作品的重點在透視, 透視對我來說並不困難,無論是一點兩點或三點透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