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養」(co-parenting)這兩個字,乍聽之下很清楚:一起養小孩嘛。
主流語境中,「共養」出現在夫妻離婚或異地而居的情況下。從西方監護權的演變來看,早期孩子跟財產綁再一起,主要判給父親。二十世紀中期,孩子又傾向判給常是主要照顧者的母親。直到八零年代左右,加州因面對大量離婚潮,開始共同親權,而後北歐也跟進。而這當中演變,跟性平運動,心理學發展,都脫不了干係。
但這背景強調的是「養」。
「共」是被法律抓過來的。因為兩人「共不起來」所以被強迫用律法綁著「共起來」。
但仔細想,「共」到底是什麼意思?台語會說「共沒春車」——說不清楚。
有人認為,「共」只是分工:一人賺錢、一人帶孩子。
也有人覺得,「共」是表面和平:不吵架就算合作。
可是在孩子的世界裡,如果父母沒有對話,沒有支持,他們感受到的不是「共」,而是「空」。
「養」不難,但多了心理情緒層次的『共』,就像殺雞:法律先斬斷雙方不斷想啄的喙,讓自我意志的血液慢慢流出,藉此強迫人學習合作。某方面來說,『共養』不是浪漫,而是一種部分自我被削去的共在。
因此,若能在『共養』不得不發生之前,就先扎根「共養力」,也就是「共」的教育,或許能減緩這些無奈的暴力。共養力,並不只限於跨境婚姻或離婚後的共同教養,而是更早——在尚未走到分離之前,就該正視那些『共不起來』的時刻。這才是真正的「治未病」。
「共沒春車」的日常
很多家庭不是不愛孩子,而是卡在「共不起來」的日常—
有時是因為分工被誤為「共養」——但看似合作的表面,卻有可能是兩條平行線。
有時是因為「壓下去」的文化,讓對話消失。孩子感受到的不是被愛包圍,而是被輸贏支配。
所以,「共」養不是離婚或跨境家庭才需要面對的課題。它更像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社群感( community )的延伸,一種需要滋養「我們」的力量:共同承擔責任、共同面對差異、「共在」於孩子的世界。
「共不起來」,就像身體裡的血雖然足夠,卻因為氣虛推不動一樣。
氣虛的時候,人會覺得疲倦、容易喘、稍微一動就乏力;家庭裡的「共不起來」也一樣——明明愛還在、資源也在,卻缺少能把這些愛推動起來的力量。
無聲的「分工」或「壓抑」都不是成功的「共養力」:就如同虛弱的沉默不能取代和平。
血在氣不足,滋養便不均;時間久了,連血也養不起來,身體變成了氣血兩虛。
這種家裡的孩子,感受到的不是「被愛支撐」,而是「被虛弱拖累」。
家庭中,這種「分配不均」可能從金錢開始,也可能從情感維繫和勞務投入的不平等。最終拖累的是那條本該流向孩子的「共養」血脈。
當共養變成「比辛苦」「算功勞」的點數比賽,就像某人脾胃勞損——食物有了,但運化不良,養分成了負擔,家庭也因此消耗在內耗之中。
當衝突處理成情緒壓抑,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穩定,而是緊繃的沉默。如同體內的寒凝——看似平靜,實則血脈不暢。
吵架或許像亂竄的迷惘火苗;但長久的寒,卻讓孩子覺得愛隨時可能崩裂。
「共不起來」是一個門檻:往前,是對可能即將到來的「共養」的焦慮;
往後,是對當下身分的追問——我在這場共存裡,是被「享愛」滋養,還是被
「想賴」耗損?
因此,它就像家庭養生一樣,不是法律術語,而是日常的倫理實踐。
它不是「誰出錢誰說話」,也不是「不吵架就算合作」。
真正的「共」,是能不能在差異裡找到並肩的位置。
也許可以停下來想一想:
你們最近一次真正的「共」感,是什麼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