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相處總是共不起來?談談「共養」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共養」(co-parenting)這兩個字,乍聽之下很清楚:一起養小孩嘛。

主流語境中,「共養」出現在夫妻離婚或異地而居的情況下。從西方監護權的演變來看,早期孩子跟財產綁再一起,主要判給父親。二十世紀中期,孩子又傾向判給常是主要照顧者的母親。直到八零年代左右,加州因面對大量離婚潮,開始共同親權,而後北歐也跟進。而這當中演變,跟性平運動,心理學發展,都脫不了干係。

但這背景強調的是「養」。

「共」是被法律抓過來的。因為兩人「共不起來」所以被強迫用律法綁著「共起來」。

但仔細想,「共」到底是什麼意思?台語會說「共沒春車」——說不清楚。

有人認為,「共」只是分工:一人賺錢、一人帶孩子。

也有人覺得,「共」是表面和平:不吵架就算合作。

可是在孩子的世界裡,如果父母沒有對話,沒有支持,他們感受到的不是「共」,而是「空」。

「養」不難,但多了心理情緒層次的『共』,就像殺雞:法律先斬斷雙方不斷想啄的喙,讓自我意志的血液慢慢流出,藉此強迫人學習合作。某方面來說,『共養』不是浪漫,而是一種部分自我被削去的共在。

因此,若能在『共養』不得不發生之前,就先扎根「共養力」,也就是「共」的教育,或許能減緩這些無奈的暴力。共養力,並不只限於跨境婚姻或離婚後的共同教養,而是更早——在尚未走到分離之前,就該正視那些『共不起來』的時刻。這才是真正的「治未病」。

「共沒春車」的日常

很多家庭不是不愛孩子,而是卡在「共不起來」的日常—

有時是因為分工被誤為「共養」——但看似合作的表面,卻有可能是兩條平行線。

有時是因為「壓下去」的文化,讓對話消失。孩子感受到的不是被愛包圍,而是被輸贏支配。

所以,「共」養不是離婚或跨境家庭才需要面對的課題。它更像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社群感( community )的延伸,一種需要滋養「我們」的力量:共同承擔責任、共同面對差異、「共在」於孩子的世界。

「共不起來」,就像身體裡的血雖然足夠,卻因為氣虛推不動一樣。

氣虛的時候,人會覺得疲倦、容易喘、稍微一動就乏力;家庭裡的「共不起來」也一樣——明明愛還在、資源也在,卻缺少能把這些愛推動起來的力量。

無聲的「分工」或「壓抑」都不是成功的「共養力」:就如同虛弱的沉默不能取代和平。

血在氣不足,滋養便不均;時間久了,連血也養不起來,身體變成了氣血兩虛。

這種家裡的孩子,感受到的不是「被愛支撐」,而是「被虛弱拖累」。

家庭中,這種「分配不均」可能從金錢開始,也可能從情感維繫和勞務投入的不平等。最終拖累的是那條本該流向孩子的「共養」血脈。

當共養變成「比辛苦」「算功勞」的點數比賽,就像某人脾胃勞損——食物有了,但運化不良,養分成了負擔,家庭也因此消耗在內耗之中。

當衝突處理成情緒壓抑,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穩定,而是緊繃的沉默。如同體內的寒凝——看似平靜,實則血脈不暢。

吵架或許像亂竄的迷惘火苗;但長久的寒,卻讓孩子覺得愛隨時可能崩裂。

「共不起來」是一個門檻:往前,是對可能即將到來的「共養」的焦慮;

往後,是對當下身分的追問——我在這場共存裡,是被「享愛」滋養,還是被

「想賴」耗損?

因此,它就像家庭養生一樣,不是法律術語,而是日常的倫理實踐。

它不是「誰出錢誰說話」,也不是「不吵架就算合作」。

真正的「共」,是能不能在差異裡找到並肩的位置。

也許可以停下來想一想:

你們最近一次真正的「共」感,是什麼時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共養(co-parenting):給矛盾一個名字
1會員
15內容數
歡迎來到「共養」沙龍。在這,共養(co-parenting / co-nourishing)不是單純的親職技巧,而是一種生活的反思:我們如何被文化哺育,又怎麼在關係中彼此餵養、彼此消耗。「共養」無關勸和勸離,而是在那和的不徹底,又離得不安穩之前,那一段眼淚鼻水的「共共流」。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婚後是否要與公婆同住是許多新婚夫婦面臨的重要抉擇。雖然與公婆同住可能帶來一些方便,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安排常常會導致家庭角色混淆和自主性受限,進而引發摩擦和矛盾。為了維持婚姻的和諧與家庭的幸福,婚後保持獨立的生活空間顯得尤為重要。
Thumbnail
婚後是否要與公婆同住是許多新婚夫婦面臨的重要抉擇。雖然與公婆同住可能帶來一些方便,但從長遠來看,這種安排常常會導致家庭角色混淆和自主性受限,進而引發摩擦和矛盾。為了維持婚姻的和諧與家庭的幸福,婚後保持獨立的生活空間顯得尤為重要。
Thumbnail
雖然網路上查到的法院判決結果,大部分都是把監護權判給母親,但這並不代表爸爸完全沒有任何機會。更何況現在的觀念與以往不同,也越來越多保障幼童權利義務的法規出現,法官在替孩子決定監護人時,也會盡量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
Thumbnail
雖然網路上查到的法院判決結果,大部分都是把監護權判給母親,但這並不代表爸爸完全沒有任何機會。更何況現在的觀念與以往不同,也越來越多保障幼童權利義務的法規出現,法官在替孩子決定監護人時,也會盡量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
Thumbnail
2個成年人要住在一起,什麼東西、空間、情感……等都共享,是很不人道的事情。成年人了,許多的生活習慣、價值觀等都固定了,2人各自的背景和條件也都不一樣,要和諧地住在一起,真是人性很大的考驗。因為無解,很難達到理想中的「幸福婚姻」,所以從事婚姻諮詢、顧問等行業的人永遠有生意做。 我們講到「結婚」,還是以
Thumbnail
2個成年人要住在一起,什麼東西、空間、情感……等都共享,是很不人道的事情。成年人了,許多的生活習慣、價值觀等都固定了,2人各自的背景和條件也都不一樣,要和諧地住在一起,真是人性很大的考驗。因為無解,很難達到理想中的「幸福婚姻」,所以從事婚姻諮詢、顧問等行業的人永遠有生意做。 我們講到「結婚」,還是以
Thumbnail
有人會問我們為何要認養女兒? 有人會問我們作為寄養家庭的感受是什麼? 我們是收養,不是認養,也不是寄養啦! - #收養,又稱為領養,收養是法律上的用詞。收養完成了,我們就建立法律上的親子關係囉! #寄養,可以想成暫時性的,讓孩子寄託給寄養家庭,等待有一天可以順利被收養,或沒能等到,就可能改到育幼院。
Thumbnail
有人會問我們為何要認養女兒? 有人會問我們作為寄養家庭的感受是什麼? 我們是收養,不是認養,也不是寄養啦! - #收養,又稱為領養,收養是法律上的用詞。收養完成了,我們就建立法律上的親子關係囉! #寄養,可以想成暫時性的,讓孩子寄託給寄養家庭,等待有一天可以順利被收養,或沒能等到,就可能改到育幼院。
Thumbnail
越來越重視家庭,願意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養兒育女也不再只是媽媽的事情,而是父母共同的事情,網紅奶爸在我心中是百分之百的滿分父親,在他的粉專可以看到他記錄自己與太太的生活點滴,在有了孩子的階段開始寫親子育兒、兩性關係等經驗分享。
Thumbnail
越來越重視家庭,願意分擔照顧孩子的責任,養兒育女也不再只是媽媽的事情,而是父母共同的事情,網紅奶爸在我心中是百分之百的滿分父親,在他的粉專可以看到他記錄自己與太太的生活點滴,在有了孩子的階段開始寫親子育兒、兩性關係等經驗分享。
Thumbnail
爸爸們真的「天生比較不會帶小孩」嗎?據美國社會學家研究,多數爸爸都有意願照顧孩子,但一方面家中支出增加、工作繁重帶來壓力,另一方面又擔心自己照顧得不好,有些爸爸育兒時的粗神經表現,其實是一種獨自面對育兒壓力的消極抵抗。 原文刊登於基督徒救世會電子期刊:其實爸爸都想當神隊友?
Thumbnail
爸爸們真的「天生比較不會帶小孩」嗎?據美國社會學家研究,多數爸爸都有意願照顧孩子,但一方面家中支出增加、工作繁重帶來壓力,另一方面又擔心自己照顧得不好,有些爸爸育兒時的粗神經表現,其實是一種獨自面對育兒壓力的消極抵抗。 原文刊登於基督徒救世會電子期刊:其實爸爸都想當神隊友?
Thumbnail
問題一: 如果我想要有小孩,我會希望「a有伴一起養」、「b自己養就好」 圍爸:我會希望有伴一起養,但是現在法律的處境是:「同志伴侶只能單身收養,同志已婚了需要先離婚才能收養」,只能在法律上「自己養就好」,已婚同志沒有收養自由。 問題二:我會偏好「a孩子自己生」、「b收養就很棒」 圍爸:我們家是「收養
Thumbnail
問題一: 如果我想要有小孩,我會希望「a有伴一起養」、「b自己養就好」 圍爸:我會希望有伴一起養,但是現在法律的處境是:「同志伴侶只能單身收養,同志已婚了需要先離婚才能收養」,只能在法律上「自己養就好」,已婚同志沒有收養自由。 問題二:我會偏好「a孩子自己生」、「b收養就很棒」 圍爸:我們家是「收養
Thumbnail
成為偽單親,往往並非自願,即便無法一同陪伴孩子成長,仍能選擇過好生活。
Thumbnail
成為偽單親,往往並非自願,即便無法一同陪伴孩子成長,仍能選擇過好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