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愈來愈多社群網紅在社交平台分享爸爸育兒生活,他們的親子互動及教養哲學吸引許多網友追蹤。
爸爸們真的「天生比較不會帶小孩」嗎?據美國社會學家研究,多數爸爸都有意願照顧孩子,而有些粗神經表現,其實是一種面對壓力的消極抵抗。「爸爸育兒」或許是現代家庭實現共親職的第一步,也是少子女化的解方,但實務上是什麼窒礙難行?
「我也很想多陪陪孩子,但工作很忙,我也不會顧小孩,就由老婆請育嬰假照顧,現在孩子只喜歡黏著媽媽……」「聽說表弟要請假半年帶孩子,這樣好嗎?男生就是要養家,讓老婆養會不會被親戚笑?」
你是否也有這些煩惱,或者聽身邊的人這樣說過呢?又或許你已經找到育兒、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得以實現「共親職」?
近年來,愈來愈多社群網紅在社交平台分享爸爸育兒生活,他們的親子互動及教養哲學吸引許多網友追蹤。隨著時代變遷,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及家庭結構改變,性別平權意識提高,雙薪家庭中由夫妻均分育兒、家務已是更多新手爸媽的共識。據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22性別圖像》,育兒留職停薪津貼申請人中,男性比率逐年提高,在五年間由15.7%上升至18.6%,雖申請人整體仍以女性居多,但可見「爸爸育兒」之成長趨勢。
自懷孕那時起,成為父母的夫妻兩人便多了一層親職的「夥伴關係」。在育兒上互相支持並開放溝通,對於孩子的日常照顧、教養成長抱持同樣的責任與期待;無論父母的婚姻關係是否存續,都以孩子的最佳利益為重,這就是所謂「共親職」。然而,顧慮社會觀感、職場型態種種因素,以往多數台灣家庭在孩子出生後,由媽媽主要照顧,爸爸則持續工作,也容易形成「孩子都愛找媽媽」的常態,以及「爸爸都不會帶孩子」的刻板印象!
與孩子相處促進爸爸個人自我實現,爸爸的積極參與也有益於媽媽的心理健康,進而穩定家庭。
但是,爸爸們真的「天生比較不會帶小孩」嗎?美國社會學家 Arlie hochschild 在其著作《第二輪班》(The Second Shift) 中指出,多數爸爸都有意願照顧孩子,但一方面家中支出增加、工作繁重帶來壓力,另一方面又擔心自己照顧得不好,有些爸爸育兒時的粗神經表現,其實是一種獨自面對育兒壓力的消極抵抗。當管教方式行不通、孩子健康出狀況、旁人「熱心」的指手畫腳,面對種種挫折,若爸爸選擇獨自焦慮,而非和妻子談論壓力、互相支持,甚至無意中開始以「假裝不會」來逃避,許多媽媽可能因此放棄共同育兒的美好想像,認為男生不擅長育兒和家務,自己來哄孩子、做晚餐會更快又好。
事實上,台灣許多問卷調查也顯示,大部分新世代爸爸都高度期待參與育兒,對自己育兒參與狀況愈滿意的爸爸,對生活、工作現況滿意度也愈高。與孩子相處帶來的快樂與成就感促進爸爸個人自我實現,爸爸的積極參與也有益於媽媽的心理健康,進而穩定家庭。父親同時也是兒童身心發展上的重要角色,與父親互動能讓孩子社會化,避免過度依賴母親,建立自我認同。父親形象影響孩子與他人互動的樣態,情感支持則會大幅增加孩子童年的安全感、自信心與幸福感。
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藉 8 月這個屬於爸爸的月份,感謝每位育兒路上的「爸」氣神隊友!
「爸爸育兒」是現代家庭實現共親職的第一步,但實務上仍需要更多支持,如配偶家人的鼓勵、親友同儕的認同,乃至育兒友善的職場文化、多元彈性的優質托育。救世會在服務中也十分重視爸爸在家庭中的角色,並希望透過「育兒指導服務」宣導「共親職」,期待每個家長都能做彼此的神隊友,陪孩子安心成長。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藉 8 月這個屬於爸爸的月份,提醒每位育兒路上的「爸」氣神隊友,儘管孩子的不講理有時讓你感到崩潰,甚至懷疑人生,但別忘了常常對他們表達關愛,更要記得在他們心中,你永遠是無可取代的超級英雄!
基督徒救世會深耕台灣將近40年,服務超過2,000個家庭,以在地化的社區服務陪伴脆弱家庭,在最艱難的日子守護孩子安穩長大!若您願意支持我們的服務,歡迎在方格子贊助我們,或是親至官網捐款,募款將用於「2022急難婦幼家庭救援計劃」(衛部救字第1101364856號)。基督徒救世會 官網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