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旅行 #肯亞 #動物大遷徙 #小黑山旅行札記 #親子旅遊
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動物的天堂
剛下到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的火山口底部,就看見非常多的動物,彷彿有人把牠們都聚在這裡準備開拍一樣,你左看右看,滿眼都是生命。
「三年前有個大乾旱,很多動物都死了。」導遊說。
我看著眼前數不清的身影,很難想像牠們經歷過什麼。不管幾年前發生過什麼,牠們今天的工作就是:吃,然後不要被吃。

動物對裝滿人的車子已經很習慣了
充滿東方骨感的非洲角馬
非洲角馬是第一個映入我眼簾的。牠們就是大遷徙畫面裡過河的主角。白白的鬍鬚,加上瘦到能看見骨線的側身,讓角馬看起來格外有種「東方骨感」的帥氣;一群跑起來,精神得不得了。導遊說牠們有牛的頭、馬的臉、羊的鬚,還有羚羊的紋,因為太「四不像」被戲稱草原上的小丑。這點我不同意,我覺得角馬帥得不得了。

有著東方骨感的非洲角馬
「角馬的嗅覺和聽覺很靈敏,但斑馬的視力非常好,能發現遠方的掠食者。」導遊補充。
「遷徙時斑馬通常走在前面,負責找路,因為牠們不怕水、也比較會記路線;角馬則跟在後面,跟著斑馬走比較安全,不容易迷路,也能減少被獅子、花豹單獵的風險。」
我們立刻現學現賣地找證據,果然,角馬在哪裡,斑馬就在哪裡。

角馬跟斑馬是好朋友
我們需要彼此
1986 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神經學家 David Snowdon 主導了著名的「修女研究」。678 位修女,年齡從 75~106 歲。研究發現:有些修女的大腦在解剖時出現嚴重阿茲海默病變,但她們生前沒有明顯失智症狀。推測與她們的群體生活有關,她們彼此陪伴、規律作息、壓力較小、固定的祈禱與閱讀與服務,讓她們即便語言變慢,也能跟上群體,不至於被孤立。
這種群聚的保護力在台灣古早的四合院也一樣:在四合院,沒有人是孤零零的。大家一起吃飯、勞動、聊天。長輩有角色、有責任,天天要跟小孩互動、講話、說規矩、講故事;小孩也從長輩身上學生活技能、聽故事、懂價值觀。這種雙向刺激也更可能延緩認知退化。
草原教我的一件事
人從來不是一個人活著。角馬借斑馬的眼,斑馬靠角馬的鼻與耳;修女們靠群體把生活撐好;四合院用日常把彼此接住。
大草原教我的,是偉大其實就是你幫我拿一下、我替你多等一會兒。小事疊小事,我們就一起變得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