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發展行銷,要創建出風格給人記著,我在「明日花蓮|規劃概說(下)」有提。巴黎讓人沉浸浪漫,京都令人徜徉文史,她們的風格使人慕名前來生活與旅遊,進而促進城市發展。

a-We / 資料來源:文化部臉書
在2025年大阪世博會,台灣以IP角色「a-We」成為台灣館看板人物,據報頗受日本人喜愛,周邊商品賣得很好。
「a-We」的創作發想來自台灣的地理生成原因板塊運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將台灣從海底擠出來。
註:「a-We」的策劃理念與設計說明請參考官方連結。
知道「a-We」的創作發想後,我馬上想到花蓮縣玉里鎮的一處景點,「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位於橫跨秀姑巒溪的舊鐵路橋改成的玉富自行車道上。
這不就是玉里的特色嗎?「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已被轉譯創作成代表台灣的「a-We」了,雖然為玉里的特色躍上國際感覺榮幸,但是仍有玉里的寶物被搶先創作的失落感,而這也不能說別人不對,是玉里自己沒有想到城市IP。
城市IP,已經是現代城市發展行銷的重要策略,但其實也是早就有的存在,例如藝妓之於京都,你不會想到東京。
它能讓城外人識別出城市來,是城市自明性的表徵;也能讓城內人覺得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真好,是城內人自信心的展現。
花蓮的城市IP是什麼?玉里的城市IP是什麼?其他鄉鎮的城市IP是什麼?如何產出?我想還是得從最根本的生活與文化而來,如我在「明日花蓮|規劃概說(上)」提出的「生活感」概念,找出屬於花蓮鄉鎮市的「藝妓之於京都」。
唉,還是覺得玉里好可惜,沒能先將板塊運動轉譯創作出城市IP,不過未來若是能與「a-We」合作聯名玉里城市發展行銷,應該也不錯吧。
找出已有的深化它,與未來的創造出,具記憶點的生活與觀光體驗,具共生共好關係的生活與產業發展,進而形成城市風格並促進城市發展,使城市自明,使市民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