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擇進貨商品其實和投資股票很相似:都是投注在具有潛力的標的上,期望帶來未來的收益。一個好的投資人不會輕信「明牌」,而是透過研究公司資料與市場趨勢,謹慎分析標的的勝率。藥局進貨也是如此──我們不希望把錢壓在回購率低、只能積灰塵的產品上,因此在最初的源頭——廠商介紹產品時,辨識真偽與優劣就至關重要。
惡性循環的進貨陷阱
故事往往是這樣開始的──
某一天,一位西裝筆挺、口條流利的業務走進藥局,帶著厚厚的產品型錄與信心滿滿的笑容,滔滔不絕地描繪這款「新產品」的種種好處:成分多麼獨特、見效多麼神速,甚至還搬出一堆「其他藥局都在賣」的說辭。
藥師聽完,心裡雖然存疑,卻因為無法立即查證,加上擔心錯過新商機,只好抱著「先進來試試看」的心態下單。業務順勢一推搭贈量,回過神來已經下訂一筆不小的量。
貨一到,藥師憑著對新品的熱情花費不少心力推銷:在櫃檯主動推薦、搭配其他商品銷售,甚至動用陳列的黃金位置。起初確實賣出了幾盒,看起來似乎是「值得投資」的好選擇。
然而,隨著時間過去,顧客卻沒有再回來回購,因為產品效果平平。新一波更吸睛的商品上架後,這個「曾經火熱」的產品立刻被冷落在角落。藥師巡貨時,才驚覺幾十盒存貨正靜靜地躺在架上,效期逼近。
急忙聯絡廠商想退換貨,卻得到冷冰冰的回覆:「這批是特惠出貨,不在退換範圍內。」只好硬著頭皮打折促銷,甚至貼上「清庫存」標籤。可是來客數並沒有增加,消費者花的錢就這麼多,當你拚命推這個產品時,等於犧牲掉其他本來能穩定銷售的商品。
更糟的是,這種近效期產品往往得靠強力話術才能賣得掉。對顧客而言,買到效果普通卻被極力鼓吹的東西,長遠下來,反而削弱了他們對藥局的信任感。
等到好不容易把庫存清完,卻又有幾位客人回頭問:「之前那個產品還有嗎?」進貨決策者心一軟,想著:「既然還是有人要,就再進一些吧!」就這樣,惡性循環再度重演──一次又一次,耗損的不只是成本,還有藥局的商譽。

打破循環的關鍵:科學化實證
這樣的惡性循環,你是否也很熟悉?其實透過最初的產品篩選,就能大幅降低風險。方法不是單純聽信業務說詞,而是要清楚掌握:
- 產品的核心特點
- 是否有可靠的實證支持
- 適用的族群與定位
為什麼要導入科學化實證?
- 降低試錯成本:每一次「先進來試試看」背後,都是庫存、資金、人力的真金白銀投入。透過檢視臨床試驗、系統性回顧或專業協會指引,我們能夠在一開始就判斷這個產品是否具備足夠的科學依據。這比起讓市場來「幫忙驗證」要省下許多不必要的試錯成本。
- 建立藥局的專業形象:顧客選擇社區藥局,除了便利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專業信任」。如果藥局販售的產品經常被質疑「沒效」、「只是促銷噱頭」,久而久之會嚴重損傷商譽。反之,如果藥局能夠主動強調「本產品經實證研究支持」、「符合國際建議指引」,不僅能提升顧客信任感,也能在同業競爭中形成明顯區隔。
- 提升回購率與產品組合效率:有實證支持的產品,更有機會帶來顧客的長期回購。因為它能真正解決顧客的需求,而非單純依靠業務話術或一次性的行銷手法。當產品組合中多數品項都是「有效、有信任基礎的商品」,整體的銷售效率就會顯著提升。
- 掌握國際趨勢,提早布局潛力產品:若能緊貼國際最新的研究進展與市場趨勢,就能及早辨識出真正具有潛力的產品。由於台灣市場在新興實證與產品引進上常常落後於國際一段時間,藥局若能提前掌握這些資訊,就能在產品普及前搶得先機,建立差異化優勢。
如何實際落實?
- 資料來源把關:要求廠商提供公開發表的臨床試驗數據或文獻;若資料僅停留在「公司內部報告」或「未經審查的實驗」,就應保持懷疑態度。
- 專業協會與指引:參考國際各大專業協會的建議,或高品質的研究報告作為篩選依據。
- 顧客需求與實證交叉比對:先確認社區客群的主要需求,再篩選出同時具備實證支持的產品,避免「有證據但無需求」或「有需求卻缺乏證據」的落差。
- 小量導入、持續追蹤:就算符合實證條件,也可以先以小批量測試,並追蹤顧客回饋與銷售數據,形成「實證 + 市場數據」的雙重驗證機制。
總結
與其一次次重複「盲目引進→積壓滯銷→促銷清貨→商譽受損」的循環,不如在源頭導入科學化實證的思維。這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長期可持續的篩選機制。
換句話說,科學實證就是藥局產品決策的防火牆,讓每一筆進貨都更有把握,確保藥局經營在穩健的基礎上持續成長。
📖預約保健食品實證諮詢:https://forms.gle/gxfnEnbsJJqpXZ7a7
👉喜歡我的文章嗎?點我贊助!讓我有更優質的產出
了解多社區藥局的五四三優質內容:
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pharmacy543
IG:https://www.instagram.com/cpharmacy543/
Podcast:Apple podacst或Firstory
我的電子書:
《孕婦營養錦囊》(Coming s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