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手容易被「名師」吸引?
當你剛踏入股市,第一個碰到的問題通常不是「要買哪支股票」,而是「我要聽誰的?」。
網路、電視、Telegram、Line 群組、YT 直播,滿滿的「投顧老師」、「股市分析師」在教大家買股票。許多廣告甚至直接打出——
- 「跟著老師走,輕鬆賺百萬!」
- 「法人內線情報,保證漲停!」
- 「VIP 會員專屬飆股,錯過絕對後悔!」
但問題是:他們真的能帶你發財嗎?
在回答之前,我們要先了解——投顧、分析師到底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法律規範在哪裡?
一、投顧與分析師的身分與限制
很多人以為「分析師不能買股票」。這是錯的。
事實上,他們是 可以買股票 的,只是受到金管會法規約束。以下重點整理:
1. 不得涉及個股價位預測
也就是說,他們不能公開喊「台積電會漲到 1000 元」、「鴻海支撐在 120 元」。
因為這等同於直接預測未來走勢,具有誤導風險。
2. 不能提支撐與壓力點
例如說「長榮如果跌破 90 元就完了」、「聯電壓力在 55 元」。
這些言論都算在價位推測範疇。
3. 不得於盤中與盤前後 1 小時公開推介個股
舉例:早上 9 點半開盤,老師在 9:40 開直播喊「快買台積電」,這就是違法。
因為會直接影響當日交易,甚至引發操縱市場疑慮。
4. 不得在節目中宣傳投資績效
例如「我上週帶會員賺了 300%」,這會造成投資人誤信。
更誇張的是,有些節目會「剪接對帳單」或「只講成功案例」,這些都有誤導嫌疑。
5. 收費推介個股屬違法行為
只要涉及「付錢買資訊」→再得到「特定股票推薦」,就可能違法。
6. 大盤指數、線圖教學不違法
所以你會發現很多老師轉向講「大盤趨勢」、「技術線圖」,因為這些屬於合法分析範疇。
上述法規來自 金管會,但是否違法,最後還是要由 法院裁定。
二、灰色地帶與實際操作手法
即使有法律規範,市場上仍充斥各種「變形手法」。
例如:
- 直播喊「這支股票很有機會,但代號我只跟會員講」 → 表面沒推薦,實際上就是推介。
- 公開講「某電子龍頭即將創新高」 → 雖然沒說名稱,但搭配新聞就能對號入座。
- 會員制群組:付費進群後給「飆股名單」 → 這種就是變相販售資訊。
- 課程銷售:上課送「股票清單」 → 用教育名義包裝,實際上還是推介。
這些手法在法律上 很難完全認定違法,但對新手投資人來說,風險極高。
三、為什麼「老師」的話不能全信?
1. 專業 ≠ 穩賺
能考到投顧、分析師執照,代表他們有專業知識。
但知識不等於賺錢能力。就像醫生懂醫學,不代表自己永遠不會生病。
2. 厲害的人不見得會教
很多真正會操作的高手,資金規模大、操作靈活,根本沒時間收會員。
反之,很多在市場上操作不順的人,轉而靠「收會員費」賺錢。
3. 資訊落差
新手以為老師有「內線消息」。
但實際上,真正的內線不可能隨便公開,否則早就被金管會盯上。
四、投顧老師常見的話術陷阱
話術 1:「這是法人剛進場的飆股!」
實際上法人籌碼公開透明,可以從三大法人買賣超看到。
很多所謂「法人飆股」只是事後馬後炮。
話術 2:「主力在偷偷吃貨,漲停在即!」
真正的大戶或主力,最忌諱被別人看穿。
如果真的有人知道他們計畫,他們早就換手法了。
話術 3:「只要跟著老師,保證獲利!」
市場沒有所謂「保證獲利」。
如果有人敢保證,幾乎都是詐騙。
話術 4:「先收少許會員費,之後保證回本!」
這是典型「拉人頭」邏輯。真能回本,為什麼還要靠收會員?
五、算一算,控制股價需要多少錢?
很多老師會說:「我們會員一起集中火力,拉抬這檔股票!」
聽起來很熱血,但現實是殘酷的。
舉例:
- 若一家公司股本 10 億元,股價 20 元 → 總市值 200 億。
- 一天成交量若只有幾千張,想要「穩定拉抬」至少要準備 1000 萬–3000 萬資金。
- 若成交量放大,資金需求可能高達 5000 萬–1 億元。
- 更現實的是,股價要連漲好幾天,吸引散戶跟進 → 所需資金翻倍。
所以請新手思考:
如果一個「老師」真的有這麼多錢,為什麼還需要你那幾千元會員費?
六、如何判斷資訊真假?
1. 檢查消息來源
- 是否來自合法金管會認可的投顧公司?
- 是否公開具名?還是匿名群組?
2. 看對帳單真假
- 網路上很多對帳單是「P 圖」或「只截取成功案例」。
- 真正的高手通常不會公開大規模炫耀。
3. 驗證數據
- 法人籌碼 → 可以查公開資訊觀測站。
- 技術線圖 → 自己 K 線打開就能驗證。
七、新手的正確學習路徑
- 學會看財報與產業趨勢 不要急著找「飆股」,先了解公司本業。
- 學習籌碼分析與技術分析 至少能看懂法人籌碼、成交量、均線,避免被話術矇騙。
- 小額試單,累積經驗 先用小資金練習,不要一開始就重壓。
- 警覺心態:市場沒有免費午餐 任何保證獲利的說法,都是陷阱。
八、結語
對新手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找到哪位神奇老師」,而是養成正確投資心態:
- 不要貪快:短線飆股聽起來很美,但風險極高。
- 不要迷信:分析師再專業,也不可能每次都準。
- 不要跟風:別人喊進,你就跟進;最後成為「韭菜」。
真正能幫助你賺錢的,不是某位老師的 LINE 群,而是 自己建立的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