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察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一、


1. 原文


孔子曰:「君子之道譬猶防與?夫禮之塞,亂之所從生也;猶防之塞,水之所從來也。故以舊防為無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故昏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爭鬥之獄繁矣。聘射之禮廢,則諸侯之行惡,而盈溢之敗起矣。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之禮眾矣。


2. 注釋


1. 防:堤防。



2. 禮之塞:禮制的阻隔、限制。



3. 壞之:毀壞。



4. 水敗:因堤壩潰決而引起的水災。



5. 亂患:社會混亂與禍患。



6. 昏姻:婚姻之禮。



7. 淫辟:放縱、邪僻,指淫亂不正的行為。



8. 鄉飲酒:鄉里合飲之禮,用以定長幼尊卑。



9. 聘射:聘問與射禮,為諸侯之交往禮節。



10. 盈溢之敗:因驕縱無禮而導致的敗亡。



11. 喪祭:喪葬與祭祀之禮。



12. 倍死忘生:背棄死者,輕賤生者,喪失孝義之心。




3. 白話文


孔子說:「君子的道理好比堤防。禮是防亂的屏障,就像堤防能防水一樣。如果有人認為舊有的堤防無用而拆毀,必然引起水災;若認為舊有的禮制無用而廢棄,必然導致禍亂。」因此,如果婚姻的禮制廢棄,夫妻之道就會艱難,淫亂邪僻的罪惡就會增多;如果鄉飲酒的禮制廢棄,長幼的秩序就會失去,爭鬥的案件就會繁多;如果聘問射禮廢棄,諸侯的行為就會惡化,因驕縱無度而引起敗亡;如果喪葬祭祀的禮制廢棄,臣子對父母的恩情就會淡薄,背棄死者、忘卻生者的風氣就會蔓延。


4. 總結


此段文字以「堤防比禮」說明禮的重要性,指出禮是防止亂象的根本保障。廢棄禮制必然導致人倫敗壞、社會混亂,國家危亡。


啟示


禮制如同堤防,能防亂止惡。


婚姻、尊長、諸侯交往、喪祭等禮不可廢。


社會安定需建立在禮的制度上,否則將陷入混亂。





二、


1. 原文


凡人之知,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是故法之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


2. 注釋


1. 已然:已經發生的事。



2. 將然:即將發生的事。



3. 禮:禮制、規範,用以防範未然。



4. 禁於將然之前:在事情尚未發生之前就加以防止。



5. 法:法律,用以處理事後。



6. 禁於已然之後:在事情發生之後才加以禁止。



7. 法之用易見:法律的作用容易看見,因其處罰具體。



8. 禮之所為生難知:禮的作用在防患未然,不易被人察覺。




3. 白話文


一般人的智慧,只能看到已經發生的事情,卻難以看到即將發生的事情。禮,是在事情將要發生之前加以防範;而法律,是在事情已經發生之後才加以禁止。因此,法律的作用容易被人看見,而禮能產生的功效卻不容易被人察覺。


4. 總結


此段文字強調「禮」與「法」的不同:法律著重於事後的制裁,而禮著重於事前的防範。雖然禮的功效不易被察覺,卻能防患於未然,比法律更具根本性。


啟示


法律偏重於事後懲治,禮則著重於事前防範。


禮的作用雖隱而難見,卻能從源頭減少亂象。


社會要安定,不可只依賴法律,必須同時重視禮的教化。





三、


1. 原文


若夫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先王執此之正,堅如金石,行此之信,順如四時;處此之功,無私如天地爾,豈顧不用哉?然如曰禮云禮云,貴絕惡於未萌、而起信於微眇,使民日從善遠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此之謂也。


2. 注釋


1. 慶賞:賞賜,用來勸勉善行。



2. 刑罰:懲罰,用來懲治惡行。



3. 先王:古代聖明的君王。



4. 執此之正:堅守這種正道。



5. 堅如金石:堅固如金石般不可動搖。



6. 順如四時:如四季運行般自然順暢。



7. 處此之功:執行此事的功效。



8. 無私如天地:如天地般公正無私。



9. 禮云禮云:所謂「禮」啊「禮」啊。



10. 貴絕惡於未萌:重在杜絕惡事於尚未發生之時。



11. 起信於微眇:在細微之處就樹立起誠信。



12. 聽訟:聽審訴訟案件。



13. 吾猶人也:我和普通人一樣。



14. 必也使無訟乎:應當努力使人們根本無訴訟。




3. 白話文


至於賞賜是為了勸勉善行,刑罰是為了懲治惡行,古代聖王堅守這樣的正道,堅定如金石,施行信義如同四時運行,功效無私猶如天地,怎會不用呢?然而所謂「禮」之所以可貴,在於能將惡事杜絕於未萌之時,並在細微之處就建立起誠信,使百姓日漸向善、遠離罪惡而自己不自覺。孔子說:「審理訴訟,我和別人差不多,但更重要的是讓人們根本無訴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4. 總結


此段強調賞罰固然重要,但「禮」的價值更高,因為它能防患於未然,使民心自然向善,達到「無訟」的理想境界。


啟示


賞罰是治國之器,但治標不治本。


禮能杜絕亂源,從根本上引導人心向善。


真正的政治理想不是多處理訴訟,而是使人無爭無訟。


領導者應從教化入手,重視禮的潛移默化作用。





四、


1. 原文


為人主計者,莫如安審取舍。取舍之極,定於內;安危之萌,應於外。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然,不可不察也。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而人之所行,各在其取舍。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倍,禮義積而民和親。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之善者異。或導之以德教,或歐之以法令。導之以德教者,德教行而民康樂;歐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哀戚。哀樂之感,禍福之應也。


2. 注釋


1. 為人主計者:為君主謀劃國政的人。



2. 安審取舍:謹慎判斷取與舍。



3. 取舍之極,定於內:取捨的根本決定於內心。



4. 安危之萌,應於外:安定或危亂的徵兆反映在外。



5. 積然:逐漸累積而成的結果。



6. 成名:建立名聲。



7. 滅身:自取滅亡。



8. 禮義:倫理與正義。



9. 刑罰:懲罰制度。



10. 民怨倍:百姓怨恨加倍。



11. 和親:和睦親近。



12. 歐之以法令:用法令壓制百姓。



13. 康樂:安樂、健康快樂。



14. 極:走到極端。



15. 哀戚:憂愁痛苦。




3. 白話文


替君主謀劃國政的人,沒有比謹慎取捨更重要的了。取捨的根本決定於內心,安危的徵兆則表現在外。安定不是一日造成的,危亂也不是一日導致的,都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不可不察。善行不積累,不能成就名聲;惡行不積累,也不足以毀滅自身。人的行為,都在於取捨。以禮義治理的,就積累禮義;以刑罰治理的,就積累刑罰。刑罰積累,民怨就會加倍;禮義積累,百姓就會和睦親近。所以君主都希望百姓善良一致,但使百姓走向善行的方法卻不同:有人以德行教化引導,有人用法令壓制。用德行教化引導的,德教流行,百姓安樂;用法令壓制的,法令嚴苛,百姓憂愁。百姓的哀樂感受,正是國家禍福的反應。


4. 總結


此段強調治國的關鍵在於「取捨」,安危由長期積累而成,治理方式的不同,會導致不同的結果。以禮義教化,能使民和樂;以刑罰壓制,只會積怨成亂。


啟示


安危禍福皆由日積月累而來,非一朝一夕。


善惡皆須積累,微小行為不可忽視。


德教與法令雖皆能治民,但效果迥異。


治國以德為本,才能使民安樂,避免積怨成亂。





五、


1. 原文


我以為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孫,與湯武同。然則如湯武能廣大其德,久長其後,行五百歲而不失;秦王亦欲至是,而不能持天下十餘年,即大敗之。此無佗故也,湯武之定取舍審,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審也。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之千里。」取舍之謂也。然則為人主師傅者,不可不日夜明此。


2. 注釋


1. 湯武:商湯與周武王,皆以德行立國。



2. 尊宗廟:尊崇祖宗,祭祀周全。



3. 安子孫:使後代安定長久。



4. 行五百歲而不失:治理國家能延續五百年而不衰敗。



5. 取舍審:取與捨的判斷精確得當。



6. 繆之千里:最初差錯一點點,最後卻偏離極遠。



7. 師傅:帝王的輔導與教育之臣。




3. 白話文


我認為秦王想要尊崇宗廟、安定子孫,和商湯、周武王的志向是一樣的。如果能像湯、武一樣,擴大德行,使後代長久安定,那麼就能延續五百年而不衰敗。秦王也想要達到這個境界,但卻不能掌握天下十餘年便大敗滅亡。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湯、武在取捨之間能精確判斷,而秦王在取捨上不夠審慎。《易經》說:「君子慎於開始,即使差之毫釐,也會謬以千里。」這說的就是取與舍的道理。因此,為人君主的師傅,不能不日夜提醒君王明白這一點。


4. 總結


此段指出秦王與湯武的願望相同,皆求國祚長久,但因取捨判斷不審而速亡。《易經》之言「差若毫釐,繆之千里」,警示人主行事須審慎於初始,否則小差終致大敗。


啟示


為政首重取捨,方向錯誤則根基不穩。


微小的差錯若不早覺,將釀成巨大禍患。


帝王師傅與輔臣有責任不斷提醒君主,以守慎始之道。





六、


1. 原文


問:「為天下如何?」曰:「天下,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而天下之情,與器無以異,在天子所置爾。湯武置天下於仁義禮樂而德澤洽,禽獸草木廣育,被蠻貊四夷,累子孫十餘世,歷年久五六百歲,此天下之所共聞也。秦王置天下於法令刑罰,德澤無一有,而怨毒盈世,民憎惡如仇讎,禍幾及身,子孫誅絕,此天下之所共見也。夫用仁義禮樂為天下者,行五六百歲猶存;用法令為天下者,十餘年即亡;是非明矅大驗乎?人言曰:『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則言者莫妄言。』今子或言禮義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罰。人主胡不承殷周秦事以觀之乎?」


2. 注釋


1. 器:比喻可供安置的東西,指天下如同一個容器,要看放在什麼位置。



2. 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放在安全的地方則安定,放在危險的地方則危險。



3. 在天子所置爾:關鍵在於天子如何安排治理。



4. 湯武:商湯、周武王,以仁義禮樂治天下。



5. 德澤洽:恩澤普及,廣泛滋潤百姓。



6. 被蠻貊四夷:恩澤及於四方蠻貊之族。



7. 秦王:指秦始皇,以法令刑罰治國。



8. 怨毒盈世:怨恨與痛苦充斥世間。



9. 誅絕:被滅族。



10. 明矅大驗:明顯而確切的驗證。



11. 承殷周秦事:借鑑殷商、周、秦的歷史事實。




3. 白話文


有人問:「如何治理天下?」回答說:「天下就像一件器物,人把器物放在安全的地方,它就安全;放在危險的地方,它就危險。天下的情況與器物沒有不同,全在於天子把它放在哪裡。商湯、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義禮樂之上,所以恩澤普及,禽獸草木得以繁盛,連遠方的蠻貊四夷都受到教化,子孫相傳十多世,歷時五六百年,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秦始皇卻把天下安置在法令刑罰之上,沒有一點恩澤,怨毒充斥世間,百姓憎惡他如同仇敵,災禍幾乎臨及自身,子孫最後被誅滅,這是天下人親眼看到的事。用仁義禮樂治理天下的,能延續五六百年而不衰;用法令刑罰治理天下的,十多年就滅亡。這不是最明白的驗證嗎?俗話說:『聽一個人說話,必須用事實來檢驗,那麼就沒有人能胡亂說話了。』如今有人說禮義不如法令,教化不如刑罰,君主為何不借鑑殷、周、秦的歷史來考察呢?」


4. 總結


此段以「天下如器」為喻,強調國家興衰在於君主選擇的治理方式。仁義禮樂能使天下長治久安,延續數百年;法令刑罰則只能帶來短暫強盛,最終速亡。以殷周之久與秦之速敗為對比,勸人主必須以德治國。


啟示


天下存亡取決於人主的治理選擇。


德治能延年益壽,法治苛刑則速亡。


歷史是最明顯的驗證,應以成敗為鑑。


君主聽言必觀其事,不可信空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5會員
623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13
一、 1. 原文 禮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焉生?無先祖焉出?無君師焉治?三者偏亡,無安之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寵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2. 注釋 1. 三本:指禮的三個根本來源或依據。 2. 性之本:人性
2025/09/13
一、 1. 原文 禮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焉生?無先祖焉出?無君師焉治?三者偏亡,無安之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寵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2. 注釋 1. 三本:指禮的三個根本來源或依據。 2. 性之本:人性
2025/09/12
一、 1. 原文 哀公問於孔子曰:「大禮何如?君子之言禮,何其尊也?」 孔子曰:「丘也小人,何足以知禮?」 君曰:「否!吾子言之也!」 孔子曰:「丘聞之也: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之交也,君子
2025/09/12
一、 1. 原文 哀公問於孔子曰:「大禮何如?君子之言禮,何其尊也?」 孔子曰:「丘也小人,何足以知禮?」 君曰:「否!吾子言之也!」 孔子曰:「丘聞之也: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之交也,君子
2025/09/11
一、 1. 原文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為政,何如者取之?」 孔子對曰:「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 2. 注釋 1. 魯哀公:春秋時魯國君主,名宋,孔子晚年曾仕於其朝。 2. 論吾國之士:考察、挑選魯國
2025/09/11
一、 1. 原文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為政,何如者取之?」 孔子對曰:「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 2. 注釋 1. 魯哀公:春秋時魯國君主,名宋,孔子晚年曾仕於其朝。 2. 論吾國之士:考察、挑選魯國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