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問於孔子

更新 發佈閱讀 23 分鐘

一、


1. 原文


哀公問於孔子曰:「大禮何如?君子之言禮,何其尊也?」

孔子曰:「丘也小人,何足以知禮?」

君曰:「否!吾子言之也!」

孔子曰:「丘聞之也: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明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昏姻、疏數之交也,君子以此之為尊敬然。然後以其所能教百姓,不廢其會節。有成事,然後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嗣。其順之,然後言其喪算,備其鼎俎,設其豕腊,脩其宗廟,歲時以敬祭祀,以序宗族,則安其居處,醜其衣服,卑其宮室,車不雕幾,器不刻鏤,食不貳味,以與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禮者如此。」


2. 注釋


1. 大禮:指治國安民之根本大禮。



2. 丘也小人:孔子自謙之辭,稱自己見識淺薄。



3. 節事天地之神明:調和祭祀天地神明的儀式。



4. 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分別社會中各種尊卑、上下、長幼的秩序。



5. 昏姻、疏數之交:婚姻關係與遠近親疏的人際交往。



6. 會節:聚會與節令的典禮。



7. 黼黻:古代禮服上的彩繡文飾。



8. 喪算:喪禮的儀節與規程。



9. 鼎俎:祭祀用的鼎與俎。



10. 豕腊:豬肉祭品。



11. 宗廟:供奉祖先的場所。



12. 安其居處,醜其衣服,卑其宮室:安定住所,衣著樸素,宮室簡陋。



13. 食不貳味:飲食不過多樣,避免奢侈。




3. 白話文


魯哀公問孔子:「什麼是大禮呢?為什麼君子說到禮,都那麼尊崇呢?」

孔子回答:「我只是小人,哪裡夠資格懂禮呢?」

哀公說:「不是的,請先生一定要說明!」

孔子說:「我聽說,人民能夠生存,全靠禮最為重要。沒有禮,就無法節制祭祀天地神明的儀式;沒有禮,就無法分辨君臣、上下、長幼的尊卑秩序;沒有禮,就無法分別男女、父子、兄弟的親疏關係,以及婚姻、朋友等交往。所以君子才將禮看作是尊崇之事。然後依靠禮去教化百姓,不荒廢祭會節日。有了根本大事之後,再去修治服飾、文章、黼黻等文飾。等到順應之後,才談到喪禮的程序,準備鼎俎、設置豬肉祭品,修建宗廟,依照節令來祭祀,按次序安排宗族,使百姓安於住所,衣服樸實,宮室簡陋,車輛不加雕飾,器物不加刻鏤,飲食不過多樣,與百姓同享利益。古代的君子行禮,就是這樣的。」


4. 總結


孔子指出「禮」是人倫秩序與治國的根本,從祭祀天地、分辨尊卑,到親族交往,無不以禮為準。古代的君子行禮,質樸而不奢華,以禮化民,與百姓同利。


啟示


禮是社會秩序與人倫關係的根本。


君子行禮,重在樸實與教化,而非奢侈華美。


治國者若能以禮正本清源,人民自然安居樂業。





二、


1. 原文


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

孔子曰:「今之君子,好色無厭,淫德不倦,荒怠傲慢,固民是盡,忤其眾以伐有道,求得當欲,不以其所。古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後。今之君子,莫為禮也!」


2. 注釋


1. 胡莫之行也:為什麼沒有人實行禮呢?



2. 好色無厭:貪好女色而無止境。



3. 淫德不倦:沉溺於敗壞的行為而不知疲倦。



4. 荒怠傲慢:荒廢正事,懈怠驕慢。



5. 固民是盡:壓榨百姓,使其困苦窮盡。



6. 忤其眾以伐有道:違逆民意,攻擊有道之人。



7. 求得當欲,不以其所:一切行為只為滿足私慾,而不合乎正道。



8. 古之用民者由前:古代用人是以正道為先導。



9. 今之用民者由後:當今用人是以私欲為導向。




3. 白話文


哀公說:「為什麼現在的君子,沒有人去實行禮呢?」

孔子回答:「現在的君子,貪好女色而無止境,沉迷敗德之事而不知疲倦,荒廢政務又驕傲自大,竭盡百姓的財力民力,還違逆民心去打擊有道德的人,只求滿足私慾,不講求合乎正道。古代的君子用人,是以正道為先;如今卻是反過來,以私慾為導向。所以現在的君子,沒有人真正行禮!」


4. 總結


孔子指出當世君子失禮的原因,在於沉溺於私慾,壓榨百姓,違逆民心,而不以正道治國。


啟示


君子若失德沉溺私欲,禮就形同虛設。


用人應以正道為先,而非滿足私欲。


社會衰敗往往源於上位者的失禮與驕奢。





三、


1. 原文


孔子侍坐於哀公。哀公曰:「敢問人道誰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君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無辭而對。人道政為大。」


2. 注釋


1. 侍坐:陪同坐著。



2. 愀然:神色莊重嚴肅的樣子。



3. 作色:變色,顯出嚴肅的神情。



4. 人道:人倫、為人之道。



5. 政:政治、治理。



6. 固:本來、當然。




3. 白話文


孔子陪同坐在魯哀公身旁。哀公問:「請教,人的道理中,哪一項最重要?」孔子神情嚴肅,回答說:「您能提出這樣的問題,正是百姓的福德所在,作為臣子我豈敢不回答。人的道理之中,政治最為重要。」


4. 總結


孔子強調「人道以政治為大」,認為治理是人倫與社會秩序的根本所在。君主要重視政治,以德政引導百姓,這才是人道中最關鍵的事。


啟示


政治關乎百姓安危,是人倫之道的核心。


君主提出正確問題,是百姓之福。


為政者應莊重對待政事,不可輕忽。





四、


1. 原文


公曰:「敢問何謂為政?」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為,百姓何從?」


2. 注釋


1. 為政:施行政治,治理國家。



2. 政者,正也:政的本質就是「正」,意為端正、公正。



3. 從政:跟隨政治,即效法、遵從。



4. 所為:所做、所行。



5. 何從:從何效法,指百姓無法依循。




3. 白話文


哀公問:「請問,什麼叫做治理國家?」孔子回答:「所謂政,就是正。君主自身端正,百姓就會效法而跟隨。君主怎樣行事,百姓就怎樣效法;君主不去做的事,百姓又能依從什麼呢?」


4. 總結


孔子認為「政在於正」,政治的根本在於君主的端正示範。君主如果行為端正,百姓自然效法;若君主不正,百姓就失去依循的方向。


啟示


政治核心在於君主的自我修正與榜樣作用。


上行下效,領導者的品行直接影響百姓。


君主若不正,百姓將無所適從,社會難以安定。





五、


1. 原文


公曰:「敢問為政如之何?」孔子對曰:「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三者正,則庶民從之矣。」


2. 注釋


1. 為政:治理國家。



2. 夫婦別:夫妻有分,指夫婦各守其分,男女有別。



3. 父子親:父子之間要有親情、親愛。



4. 君臣嚴:君臣之間要有尊嚴、分際,君主威嚴,臣下恭敬。



5. 庶民:百姓。



6. 從之:跟隨、效法。




3. 白話文


哀公問:「請問,治理國家應該怎麼做?」孔子回答:「只要夫妻之間各守本分,父子之間彼此親愛,君臣之間尊卑有序,這三者能端正,那麼百姓自然會跟隨效法。」


4. 總結


孔子指出,治國的根本在於確立社會的基本人倫秩序:夫婦有別、父子有親、君臣有嚴。當這些基礎關係端正,民眾自然遵從,社會也能安定。


啟示


治國須從家庭與基本人倫關係做起。


人倫秩序是政治安定的根基。


君臣、父子、夫婦各守其分,百姓才會信服並效法。





六、


1. 原文


公曰:「寡人雖無似也,願聞所以行三言之道。可得而聞乎?」孔子對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敬之至也,大昏為大,大昏至矣。大昏既至,冕而親迎,親之也;親之也者,親之也。是故君子興敬為親,舍敬是遺親也。弗愛不親,弗敬不正;『愛』與『敬』,其政之本與?」


2. 注釋


1. 三言之道:指先前所說「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三項根本道理。



2. 古之為政:古代治理國家的方式。



3. 愛人為大:以愛護人民為最重要。



4. 禮為大:透過禮節制度來實行愛。



5. 敬為大:在禮的根本精神上,敬最重要。



6. 大昏:古代盛大的婚禮,指婚姻大禮。



7. 冕而親迎:君主戴冕冠,親自迎娶新娘,表示尊敬與重視。



8. 親之也:強調婚姻之禮在於「親」,藉由禮而使親情增進。



9. 舍敬是遺親:失去敬意,就等於拋棄親情。



10. 弗愛不親,弗敬不正:沒有愛就無法親近,沒有敬就無法端正。




3. 白話文


哀公說:「我雖然愚拙,但希望能聽到如何實踐您所說的三條道理,可以告訴我嗎?」

孔子回答:「古代的治理,最重要的是愛人,這才能成就治理。而要愛人,最重要的是禮;在禮的根本精神上,敬最重要。敬的極致表現在婚禮上,婚禮是大事。婚禮之時,君主戴冕親自迎娶,這就是親近的表現。所謂親近,就是透過敬來實現的。所以,君子以敬來成就親情,若拋棄敬,就是失去親情。沒有愛就不會親近,沒有敬就不能端正。『愛』與『敬』,這就是政治的根本啊!」


4. 總結


孔子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在於「愛」與「敬」:以愛來親近人民,以敬來端正人倫。婚姻之禮是最能體現敬的場合,因為它強化了親情與人倫秩序。政治若失去愛與敬,就無法長治久安。


啟示


治國要以「愛人」為本,才能得民心。


禮的核心在於「敬」,敬能維繫親情與秩序。


婚姻大禮象徵人倫根基,是政治的基石。


愛與敬並行,才是政治長治的根本之道。





七、


1. 原文


公曰:「寡人願有言,然冕而親迎,不已重乎?」孔子愀然作色而對曰:「合二姓之好,以繼先聖之後,以為天地、社稷、宗廟之主,君何謂已重乎?」


2. 注釋


1. 冕而親迎:君主戴冕親自迎娶新娘。



2. 不已重乎:是否過於隆重?



3. 合二姓之好:指婚姻聯姻,兩個家族或國姓結合。



4. 繼先聖之後:承續祖先香火與傳統。



5. 天地、社稷、宗廟之主:指國君,承天命,主持國家大典與宗廟祭祀。



6. 愀然作色:神情嚴肅、面色改變,表示不滿或嚴正。




3. 白話文


哀公說:「我有話想問,君主戴冕親自迎娶新娘,不會太隆重了嗎?」

孔子臉色一變,嚴肅地回答說:「這是兩姓結合的大事,用以延續祖先的血脈,並立後世之君,成為天地、社稷與宗廟的主人。您怎能說這太隆重呢?」


4. 總結


孔子強調,君主親自行婚禮,是因為婚姻關係不僅是家庭之事,更是國家根基,關乎承繼祖宗與社稷安定,絕非過於隆重,而是理所當然的莊重之禮。


啟示


婚姻對於國家與家族承續至關重要。


君主應以身作則,重視禮儀,不可輕慢。


大禮之所以尊貴,在於其承載的文化與歷史意義。


對於關乎人倫與國本的大事,必須莊重而不苟簡。




八、


1. 原文


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聞此言也?寡人欲問,不得其辭,請少進。」

孔子曰:「天地不合,萬物不生。大昏,萬世之嗣也,君何以謂已重焉?」

孔子遂有言曰:「內以治宗廟之禮,足以配天地之神明;出以治直言之禮,足以立上下之敬。物恥足以振之。國恥足以興之。為政先禮。禮者,政之本與!」

孔子遂言曰:「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子也者,親之後也,敢不敬與?君子無不敬也,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枝也,敢不敬與?不能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傷其本,枝從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配以及配,君子行此三者,則愾乎天下矣。大王之道也如此,則國家順矣。」


2. 注釋


1. 寡人固:哀公說「我本來如此(謙虛請教)」。



2. 大昏:古代重大婚禮,國君親迎之禮。



3. 萬世之嗣:世代的繼承與血脈。



4. 宗廟之禮:宗廟祭祀的禮儀。



5. 直言之禮:朝廷上正直言事的規範之禮。



6. 物恥:百姓因羞恥心而自警。



7. 國恥:國君因恥辱而自勉。



8. 為政先禮:治理國家必以禮為根本。



9. 親之主:妻子是維繫親族的主體。



10. 親之後:子嗣是親族血脈的延續。



11. 枝從而亡:若根基受損,枝葉也隨之枯亡。



12. 愾乎天下:感召並影響天下。




3. 白話文


哀公說:「我本就是這樣(謙遜求教)。若不是如此,怎能聽到您這些話呢?只是我想再問,但辭句不夠清楚,請允許我進一步請教。」

孔子說:「天地若不交合,萬物便無以生長。大婚,是萬世血脈的延續,君怎能說這是太隆重呢?」

孔子接著說:「在內,透過宗廟之禮,可以配合天地的神明;在外,透過正直言事的禮,可以建立上下之間的尊敬。百姓因羞恥而自警,國君因恥辱而奮發。治理國家必以禮為先。禮,就是政的根本啊!」

孔子又說:「過去三代聖王治理國家,一定懂得以正道來敬重妻子與子嗣。妻子是親族的主體,怎能不敬?子嗣是血脈的延續,怎能不敬?君子沒有什麼可以不敬重的,而最重要的是敬重自己。自身是父母的延伸,怎能不敬?若不能敬重自己,就是傷害父母;傷害父母,就是損害根本;根本損害,枝葉也隨之枯亡。這三者正是百姓的榜樣。自身影響自身,子嗣影響子嗣,妻子影響妻子。君子若能實行這三者,便能感化天下。大王之道就是如此,則國家自然順治。」


4. 總結


孔子闡述「禮」是治國之本,婚禮承載血脈延續與宗廟祭祀的意義,絕非過於隆重。明君須敬重妻子、子嗣與自身,因為這關乎家族與國家的根基。若根基不固,國家也難以安定。


啟示


婚姻與宗廟之禮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


禮不僅是形式,而是維繫社會與人倫的核心。


君子必須以敬重為本,從自我、家庭推及百姓。


國家治理應以身作則,才能感召天下歸心。





九、


1. 原文


公曰:「敢問何謂敬身?」

孔子對曰:「君子過言,則民作辭;過動,則民作則。君子言不過辭,動不過則,百姓不命而敬恭。如是,則能敬其身;能敬其身,則能成其親矣。」


2. 注釋


1. 敬身:自我謹慎、端正言行以表敬重。



2. 過言:言語失度。



3. 作辭:百姓效法君子之言。



4. 過動:行為失當。



5. 作則:百姓效法君子之行。



6. 不過辭:言語不失度。



7. 不過則:行為不失當。



8. 不命而敬恭:無需命令,百姓自然敬重恭順。



9. 成其親:完善對親人的敬愛。




3. 白話文


哀公問:「什麼叫做敬身?」

孔子回答:「君子若言語失當,百姓就會學著說錯的話;行為若失當,百姓就會跟著效仿。君子若能言語不失度,行為不失當,百姓即使沒有命令也會自然恭敬。如此,便能自我敬重;能自我敬重,便能成就對親人的敬愛。」


4. 總結


孔子強調「敬身」在於自律,君子的言行會成為百姓的榜樣。只有謹言慎行、行為端正,才能自然感化百姓,並進而完善對親人的敬重。


啟示


領導者的言行具有示範效應,必須謹慎自持。


敬重自己是敬重他人與親族的基礎。


修身立德,才能帶動百姓自然恭順。


真正的「敬身」不在於外在強制,而在於內在自律。





十、


1. 原文


公曰:「敢問何謂成親?」

孔子對曰:「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百姓歸之名,謂之『君子之子』,是使其親為君子也,是為成其親名也已。」


孔子遂言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樂天;不能樂天,不能成身。」


2. 注釋


1. 成親:成就父母或親人的名聲與榮耀。



2. 成名:樹立名聲、成就名譽。



3. 君子之子:百姓稱讚某人為君子之子,表示其親人因子女有德而蒙榮。



4. 愛人:仁愛百姓,施德於民。



5. 有其身:安立自身。



6. 安土:安定國土,使百姓安居。



7. 樂天:順應天命、安享天意。



8. 成身:成就自身人格與名望。




3. 白話文


哀公問:「什麼叫做成親?」

孔子回答:「君子是人們所推崇的典範,百姓讚譽某人時稱他為『君子之子』,這就是使父母親人因子女的德行而蒙榮,這就是所謂成就其親人的名聲。」


孔子又說:「古代從政,以愛人為最重要。如果不能愛人,就不能安立自身;不能安立自身,就不能安定國土;不能安定國土,就不能順天而樂;不能順天而樂,就不能成就自身。」


4. 總結


孔子闡述「成親」的真義,即子女行德立名,使親人蒙榮。並進一步指出治理的根本在於「愛人」,唯有仁愛百姓,才能安身立命、安定國土,進而順應天命,最終成就自身。


啟示


子女的德行能夠成就父母的榮耀。


為政者的根本在於仁愛百姓。


修身齊家與治國安邦相互呼應。


真正的成就不是個人榮華,而是與親人、百姓、天地同榮。





十一、


1. 原文


公曰:「敢問何謂成身?」孔子對曰:「不過乎物?」


2. 注釋


1. 成身:使自身圓滿、成就人格。



2. 不過乎物:不被外物所惑,不超越、逾越事物本分,即不沉迷於財利、欲望等外在之物。




3. 白話文


魯公問道:「請問什麼叫做成就自身?」

孔子回答說:「是不被外物所迷惑、不受外物支配嗎?」


4. 總結


孔子認為「成身」就是要能安守本性,不為外物所左右。若能不逾越物欲、不受外界干擾,就能保全自身,成就人格。


啟示


為人要有定力,不被外在的誘惑牽制。


自我修養的根本,在於不失本心。


成就人格並非靠外物堆砌,而是來自內心的自律與篤定。





十二、


1. 原文


公曰:「敢問君子何貴乎天道也?」

孔子對曰:「貴其不已。如日月西東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其久也,是天道也;無為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


2. 注釋


1. 不已:不停止,持續不斷。



2. 日月西東相從:日月運行,交替不息。



3. 不閉其久:天道不會中斷,而能長久延續。



4. 無為物成:順應自然,不強行作為,萬物因此自得其成。



5. 已成而明:事物完成後,理則自然彰顯。




3. 白話文


魯公問道:「請問君子為什麼尊崇天道呢?」

孔子回答說:「因為天道貴在不斷延續。就像日月東西運行,永不停息,這就是天道;它不會斷絕,能長久存在,這就是天道;它不以人力強行干涉,卻能使萬物自行完成,這就是天道;萬物完成後,真理自然彰顯,這也是天道。」


4. 總結


孔子認為,君子尊崇天道,是因為天道具有持續不息、長久不斷、順應自然、成就萬物並昭明的特質。君子應效法天道,行事不倦,尊重自然與秩序,以達和諧之治。


啟示


君子修身應如天道,持之以恆,不可懈怠。


做事貴在順勢而為,不強行逆天。


萬物完成後自然彰顯其理,提醒人們勿急於求成。


天道長久不息,啟示人們要有耐心與恆心。





十三、


1. 原文


公曰:「寡人蠢愚冥煩,子識之心也!」

孔子蹴然避席而對曰:「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是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親,是故孝子成身。」


2. 注釋


1. 蠢愚冥煩:形容愚昧、昏暗而煩亂。



2. 蹴然避席:急速起身退讓座位,以示敬意或莊重。



3. 不過乎物:不被外物所困,亦不越過事物的常理。



4. 事親如事天:侍奉父母如同侍奉天道一般。



5. 成身:成就自身品德,使身體與名聲不辱,以榮耀父母。




3. 白話文


魯公說:「我愚昧昏亂,全靠先生的智慧指導啊!」

孔子立刻莊重地起身迴避坐席,回答說:「仁德之人不違背事物的規律,孝子也不違背事物的規律。所以仁人侍奉父母,就如同侍奉上天一樣;侍奉上天,也如同侍奉父母一樣。因此,孝子能夠成就自身的德行。」


4. 總結


孔子強調,仁人與孝子皆須遵循事物之理,不可妄行。孝子侍親如事天,事天如事親,二者互為一體。能行孝者,便能成就自身,立身於世。


啟示


孝敬父母與敬天同樣重要,兩者不可分割。


君子應守事物規律,不逾越、不違背。


修身之本在於孝,孝能使人立德立名。


尊親敬天,乃成就自身的根本之道。





十四、


1. 原文


公曰:「寡人既聞是言也,無如後罪何?」

孔子對曰:「君之及此言也,是臣之福也!」


2. 注釋


1. 無如後罪何:意思是「聽了這些話之後,若未能實踐,將來的過失該如何是好?」



2. 及此言:談及、涉及這番話。



3. 臣之福:作為臣子的福分,表示孔子將此視為榮幸。




3. 白話文


魯公說:「我如今已聽到這些教誨,若以後仍犯過失,該怎麼辦呢?」

孔子回答說:「君能說出這樣的話,已經是臣子的福分了!」


4. 總結


魯公擔憂自己雖聽了教誨,將來仍難免過失。孔子則安慰並讚許,認為君主能有此反省與警覺之心,對臣子來說已是莫大的福分。


啟示


能自省的領導者值得珍惜,因其已具進德的基礎。


君主願意聽取諫言,臣子就能發揮輔佐之道。


學而有過不可怕,怕的是不知省改。


對待能反省的領導,臣子應以鼓勵、正向引導為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5會員
622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11
一、 1. 原文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為政,何如者取之?」 孔子對曰:「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 2. 注釋 1. 魯哀公:春秋時魯國君主,名宋,孔子晚年曾仕於其朝。 2. 論吾國之士:考察、挑選魯國
2025/09/11
一、 1. 原文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為政,何如者取之?」 孔子對曰:「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 2. 注釋 1. 魯哀公:春秋時魯國君主,名宋,孔子晚年曾仕於其朝。 2. 論吾國之士:考察、挑選魯國
2025/09/10
一、 1. 原文 孔子閒居,曾子侍。孔子曰:「參,今之君子,惟士與大夫之言之間也,其至於君子之言者甚希矣。於乎!吾主言其不出而死乎!哀哉!」 2. 注釋 1. 閒居:閒暇時在家中居住,指沒有公務,閒處安坐。 2. 曾子侍:曾子在旁侍奉。 3. 君子:此處泛指有德行與身份的士大夫之流。
2025/09/10
一、 1. 原文 孔子閒居,曾子侍。孔子曰:「參,今之君子,惟士與大夫之言之間也,其至於君子之言者甚希矣。於乎!吾主言其不出而死乎!哀哉!」 2. 注釋 1. 閒居:閒暇時在家中居住,指沒有公務,閒處安坐。 2. 曾子侍:曾子在旁侍奉。 3. 君子:此處泛指有德行與身份的士大夫之流。
2025/09/09
《大戴禮記》介紹 一、成書背景與作者 1. 《大戴禮記》是西漢時期儒家禮學博士戴德所編,因其名號為「大戴」,後人便以「大戴禮記」稱之。 2. 成書的背景在於,戰國至漢初之際,儒家對於「禮」的研究與傳承十分重視,許多關於祭祀、制度、倫理的篇章原本分散於各地,為後學者所記錄。
2025/09/09
《大戴禮記》介紹 一、成書背景與作者 1. 《大戴禮記》是西漢時期儒家禮學博士戴德所編,因其名號為「大戴」,後人便以「大戴禮記」稱之。 2. 成書的背景在於,戰國至漢初之際,儒家對於「禮」的研究與傳承十分重視,許多關於祭祀、制度、倫理的篇章原本分散於各地,為後學者所記錄。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第三)  孔子說:『居上位不能寬以待下,不能以禮相待,很苛刻;行禮時不恭敬,敷衍了事;赴喪而不哀切,神色舉止滿不在乎,這樣的人,我還能怎麼看待他呢?』 孔子之意,如果一個人在這三方面做得不好,就
Thumbnail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第三)  孔子說:『居上位不能寬以待下,不能以禮相待,很苛刻;行禮時不恭敬,敷衍了事;赴喪而不哀切,神色舉止滿不在乎,這樣的人,我還能怎麼看待他呢?』 孔子之意,如果一個人在這三方面做得不好,就
Thumbnail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第三)。  『儀』,地名,屬衛國,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管理土地的官員。孔子路過儀這個地方,他慕名前來求見孔子。就對看
Thumbnail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第三)。  『儀』,地名,屬衛國,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管理土地的官員。孔子路過儀這個地方,他慕名前來求見孔子。就對看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第三)。 孔子進太廟當差,東問西問。這就有人說閒話了,『誰說這個來自鄹(zōu)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進了太廟,事事不懂,要求問他人』。孔子聽到後就高深莫測地回答道
Thumbnail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第三)。 孔子進太廟當差,東問西問。這就有人說閒話了,『誰說這個來自鄹(zōu)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進了太廟,事事不懂,要求問他人』。孔子聽到後就高深莫測地回答道
Thumbnail
孔子在《論語》中多次引用《詩經》中的詩句來補充他的語言,為他的觀點提供更具說服力的論證。
Thumbnail
孔子在《論語》中多次引用《詩經》中的詩句來補充他的語言,為他的觀點提供更具說服力的論證。
Thumbnail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甯戚』(八佾第三)。 林放,字子丘,魯國人。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他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回答道,『你這個問題意義非常重大!禮,與其奢侈,寧可節儉;就喪禮而言,與其鋪張治辦,寧可真情哀悼。』 易,治理;戚,悲傷。
Thumbnail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甯戚』(八佾第三)。 林放,字子丘,魯國人。與孔子同時代,以知禮著稱。他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回答道,『你這個問題意義非常重大!禮,與其奢侈,寧可節儉;就喪禮而言,與其鋪張治辦,寧可真情哀悼。』 易,治理;戚,悲傷。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政第二)。 哀公是魯國國君,『哀』是後人給他的諡號,對他一生的評定。諡法上說,『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總之就是死得早沒有什麼作為的意思。但魯哀公活得也夠長的,生卒年為前521
Thumbnail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政第二)。 哀公是魯國國君,『哀』是後人給他的諡號,對他一生的評定。諡法上說,『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總之就是死得早沒有什麼作為的意思。但魯哀公活得也夠長的,生卒年為前521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