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禮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焉生?無先祖焉出?無君師焉治?三者偏亡,無安之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寵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2. 注釋
1. 三本:指禮的三個根本來源或依據。
2. 性之本:人性、生存的根本。
3. 類之本:族類、血統的根本。
4. 治之本:政治治理與秩序的根本。
5. 焉生/焉出/焉治:如何生存、如何出自、如何治理。
6. 偏亡:缺失其中之一。
7. 寵君師:尊崇、敬重君主與師長。
3. 白話文
禮有三個根本:天地,是人性與生命的根本;先祖,是族類傳承的根本;君主與師長,是治理教化的根本。沒有天地,人如何生存?沒有先祖,人從何而來?沒有君師,國家如何治理?三者若缺其一,就沒有安定的人生。
因此,禮的根本是:上以事奉天,下以事奉地,中以祭祀先祖,又尊敬君師。這就是禮的三大根本。
4. 總結
此段說明禮的三大基礎:天地、先祖、君師。天地賦予生命,先祖提供血脈承繼,君師維持治理教化。三者不可或缺,否則人類難以安定。
啟示
人須敬天順地,明白自身所依。
不忘祖先,重視家族血脈與傳承。
尊重君師,方能維持社會秩序。
禮的本質是連結天、地、人三者,使人有所依循。
二、
1. 原文
王者天太祖,諸侯不敢懷,大夫、士有常宗,所以別貴始,德之本也。
2. 注釋
1. 王者天太祖:天子是天下人共同所尊奉的最高祖宗。
2. 諸侯不敢懷:諸侯不敢私懷祖先而自立,須以天子為尊。
3. 大夫、士有常宗:大夫、士各有固定的宗族與祖先祭祀。
4. 別貴始:區別尊卑,追溯事物的根本與開始。
5. 德之本:道德秩序的根本。
3. 白話文
天子是天下共同尊奉的最高祖宗,所以諸侯不敢私自懷抱自己的祖先而超越天子。大夫與士則各自有固定的宗族祭祀。這樣才能區分尊卑,明白貴賤的根源,這就是德行的根本。
4. 總結
此段強調以天子為天下最高宗祖,諸侯以下不得僭越,而各階層皆有宗族祭祀,以明尊卑秩序。此種制度乃維持道德與社會秩序的根本。
啟示
尊卑有序是社會安定的基礎。
王者作為「天下之宗」,諸侯、大夫、士各守其分,才能和諧。
禮制透過宗法制度鞏固道德與政治秩序。
三、
1. 原文
郊止天子,社止諸侯,道及士大夫,所以別尊卑。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宜鉅者鉅,宜小者小也。
2. 注釋
1. 郊止天子:在郊外祭天的禮儀僅限於天子。
2. 社止諸侯:祭社(土地之神)的禮儀為諸侯所行。
3. 道及士大夫:祭道路、里社等小祀由士大夫主持。
4. 所以別尊卑:用以區分尊卑、貴賤的等級。
5. 宜鉅者鉅,宜小者小:合宜的重大禮由尊貴者行,小禮由卑下者行,各司其職。
3. 白話文
郊祭只屬於天子,社祭則由諸侯主持,而道路等祭祀交由士大夫辦理,這就是用來區分尊卑等級的制度。尊貴者該行尊大的禮,卑下者該行小的禮;該大的就大,該小的就小,各有其分。
4. 總結
此段說明祭祀制度的等級劃分:天子、諸侯、大夫各有其應行之禮,以此來分別尊卑,使社會秩序分明。
啟示
禮制規範階層,確保等級制度清晰。
尊卑分明,才能避免僭越與混亂。
各守其分是社會安定與和諧的前提。
四、
1. 原文
故有天下者事七世,有國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待年而食者不得立宗廟,所以別積厚者流澤光、積薄者流澤卑也。
2. 注釋
1. 有天下者:指天子,統治天下之人。
2. 事七世:供奉祖先七代。
3. 有國者:指諸侯,統治一國。
4. 五乘之地:中等規模的領地,可以出兵五乘(乘,一車四馬)者。
5. 三乘之地:較小規模的封地,可出兵三乘者。
6. 待年而食者:指沒有固定封地,靠歲時俸祿維生的卿大夫或士。
7. 不得立宗廟:無法設立祖廟祭祀。
8. 積厚者流澤光:積累功德深厚,子孫享有顯赫光榮。
9. 積薄者流澤卑:積累功德淺薄,子孫享有的福澤卑微。
3. 白話文
所以,擁有天下的天子可祭祀七代祖先;擁有一國的諸侯祭祀五代祖先;擁有五乘兵力土地的大夫祭祀三代祖先;擁有三乘兵力土地的卿士祭祀二代祖先;至於那些僅靠俸祿生活的人,則不能設立宗廟。這是用來區別積德深厚者能使子孫蒙受顯榮,積德淺薄者則使子孫地位卑下。
4. 總結
此段闡述宗廟祭祀的等級制度,隨地位高低而有所差別,反映祖德深厚與否對子孫的福澤影響。
啟示
宗廟制度是權力與德行積累的象徵。
地位愈高,祖先受祀世代愈長,顯示厚積之澤。
人當積德修身,因祖德與自身德行皆會影響後世子孫。
五、
1. 原文
大饗尚玄尊,俎生魚,先大羹,貴飲食之本也。
2. 注釋
1. 大饗:天子所舉行的大型饗禮。
2. 尚玄尊:以黑色尊器為上,象徵尊貴莊重。
3. 俎:盛祭品的木器或祭桌。
4. 生魚:指生鮮之魚,用以示潔淨純正。
5. 大羹:最原始的湯羹,不加鹽醯,以示質樸。
6. 貴飲食之本:強調尊重飲食的根本來源。
3. 白話文
大饗之禮以黑色尊器為最尊貴,俎上陳列生魚,首先奉上的是大羹,這是為了彰顯對飲食根本的重視。
4. 總結
此段說明大饗之禮中器物與食物安排的象徵意義,強調祭祀與飲食應追本溯源,重視本質而非奢華。
啟示
禮重質樸,不在繁華。
尊敬天地祖先,當從飲食之本開始。
人在生活中應知本守道,不忘根源。
六、
1. 原文
大饗尚玄尊而用酒,食先黍稷而飯稻粱,祭嚌大羹而飽乎庶羞,貴本而親用。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兩者合而成文,以歸太一,夫是謂大隆。
2. 注釋
1. 玄尊:黑色尊器,象徵莊嚴與尊貴。
2. 黍稷:古代主要穀物,象徵五穀之本。
3. 稻粱:飯食所用的稻與粱,屬日常主食。
4. 嚌:小口嚐味。
5. 大羹:樸素之羹,不加鹽醯,象徵返本質樸。
6. 庶羞:眾多珍饈。
7. 貴本:重視根本,如五穀與質樸之食。
8. 親用:親近實際日常所用之物。
9. 文:文明制度、禮文。
10. 理:事物本然之理、實際運行。
11. 太一:天地萬物之本源。
12. 大隆:極盛的禮治。
3. 白話文
大饗之禮以黑色尊器盛酒,飲食先以黍稷為主,飯食則用稻粱。祭祀時先嚐大羹,然後才享用眾多佳餚,這是重視根本並親近日用。重視根本稱為「文」,親近實用稱為「理」。二者結合而成為完備的禮文,並歸於太一,這就叫做「大隆」。
4. 總結
此段闡述大饗之禮在飲食安排上的次序與意義,強調「貴本」與「親用」並行,象徵禮既有文明之文,又合實際之理,最終歸於太一道統,達到至盛之治。
啟示
行禮需兼顧本源與實用。
禮不離生活,日用之物即是道。
文與理相合,才能成就大治。
七、
1. 原文
故尊之尚玄酒也,俎之生魚也,豆之先大羹也,一也。
利爵之不啐也,成事之俎不嘗也,三侑之不食也,一也。
大昏之未發齊也,廟之未納尸也,始卒之未小斂也,一也。
大路車之素幭也,郊之麻冕也,喪服之先散帶也,一也。
三年之哭不反也,清廟之歌一倡而三歎也,縣一罄而尚拊搏、朱絃而通越也,一也。
2. 注釋
1. 玄酒:黑色之酒,用以示尊敬。
2. 俎生魚:祭俎上置生魚,取質樸不華。
3. 大羹:樸素之羹,不加鹽醯,為飲食之本。
4. 利爵不啐:飲爵酒時,不作小口試飲,表尊重。
5. 成事俎不嘗:成事之俎(祭品)不可私嘗。
6. 三侑不食:三侑(助祭者)不得食用祭品。
7. 大昏未發齊:大婚未行齊戒之前,不可妄動。
8. 廟未納尸:宗廟未安置尸(主祭者代表神靈)前,不可行祭。
9. 始卒未小斂:人剛去世未行小斂前,不可舉哀禮成事。
10. 大路車素幭:天子大路之車用素布覆飾,表樸素。
11. 郊之麻冕:郊祀用麻冕,顯質樸。
12. 喪服先散帶:居喪之服,先用散帶(不結飾),表哀戚。
13. 三年之哭不反:三年之喪,哭泣不反覆矯飾,表真情。
14. 清廟之歌一倡三歎:清廟之歌,主唱一聲,三次感歎,以見莊嚴。
15. 縣一罄:懸掛一罄(石磬),不用繁聲。
16. 尚拊搏:仍用拊搏(拍擊節拍)助樂。
17. 朱絃通越:用朱絃之琴瑟,通於越聲,音調清遠。
3. 白話文
所以祭祀時,尊器用玄酒,俎上置生魚,豆先奉大羹,這都是一樣的道理。
飲酒的爵器不可試啐,成事的俎不可私嘗,三侑者不可食祭品,這都是一樣的。
大婚未行齊戒之前,宗廟未安置尸之前,始卒未行小斂之前,皆不可妄動,這也是一樣的。
天子大路之車用素幭,郊祀之服戴麻冕,喪服則先用散帶,這也是一樣的。
三年之喪的哭泣不作反覆矯飾,清廟之歌主唱一聲而三歎,懸一罄而仍用拊搏,朱絃之樂能通於越聲,這也是一樣的。
4. 總結
此段強調禮儀中「一也」的精神,即不同場合與細節,皆貴於樸素、真誠、專一。無論是飲食、婚喪、祭祀、車服或音樂,皆以質樸、不雜、專一為本,體現了禮的核心精神。
啟示
禮在於質樸真誠,不在於華麗繁飾。
婚喪祭祀各事雖不同,但其精神一致。
禮之所以能安民心,在於內外皆有一貫之誠與敬。
八、
1. 原文
凡禮始於脫,成於文,終於隆。故至備,情文俱盡;其次,情文佚興;其下,復情以歸太一。
2. 注釋
1. 脫:質樸、去繁就簡之意,指禮最初以質實為本。
2. 文:文飾、禮儀形式,指禮的規範與制度。
3. 隆:隆重、盛大,指禮達到莊嚴圓滿之境。
4. 至備:最為完備、周全。
5. 情文俱盡:情感與禮文皆表達得盡善盡美。
6. 佚興:散佚又復興,指禮的表現稍有失卻,但仍能振作興起。
7. 復情以歸太一:最後仍回歸於真情本心,返歸於「太一」之源,即最高統一的本體。
3. 白話文
凡是禮,起初是樸實無華,進而發展成禮儀制度的規範,最後走向隆盛完備。當它達到最周備時,情感與形式都已表達得盡善盡美;次一等的情況,是情感與禮文雖有散失,卻能再度振興;再下等的情況,則是回歸於真情本心,最終歸一於太一。
4. 總結
此段闡明禮的發展歷程:從質樸到有文飾,再到隆盛圓滿,最高境界是情與文並至;其次是雖有失卻,仍能振興;最低則是返歸真情,回到根本。這顯示禮不僅是形式,更在於情感的表達與本源的回歸。
啟示
禮的本質是由簡入繁,再返於樸實本心。
形式與情感須兼顧,不能偏廢。
無論盛衰,禮的終極指向是本真與統一,提醒人們不忘根本。
九、
1. 原文
天地以合,四海以洽,日月以明,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倡,好惡以節,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以為上則明,萬變不亂,貸之則喪。
2. 注釋
1. 天地以合:天地交感而相合。
2. 四海以洽:天下四方因和合而融洽。
3. 日月以明:日月運行而成光明。
4. 星辰以行:星辰循軌而行。
5. 江河以流:江河順勢而流。
6. 萬物以倡:萬物依序而興起。
7. 好惡以節:好與惡能有所節制。
8. 喜怒以當:喜怒情感能合乎適當。
9. 下則順:在下位則能順應。
10. 上則明:在上位則能明察。
11. 萬變不亂:事物雖多變卻不失秩序。
12. 貸之則喪:若偏離此道,放任不守,則導致喪失。
3. 白話文
天地相合,四海融洽,日月照明,星辰運行,江河奔流,萬物依序而興。人若能節制好惡,適當表達喜怒,則處於下位能順服,處於上位能明察。如此雖有萬變,也不致混亂;但若放任失節,則必導致喪失與敗亡。
4. 總結
這段文字以自然運行比喻人事秩序,指出天地萬物皆有節律,人若能效法而節制情感、恪守分際,就能上下相宜,社會安定;若放縱違道,則必敗壞。
啟示
順應天地自然,才能建立秩序。
情感需合乎節度,否則亂而致喪。
上位要明察,下位要順守,各安其分,方能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