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問五義

更新 發佈閱讀 14 分鐘

一、


1. 原文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為政,何如者取之?」

孔子對曰:「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


2. 注釋


1. 魯哀公:春秋時魯國君主,名宋,孔子晚年曾仕於其朝。



2. 論吾國之士:考察、挑選魯國的士人。



3. 與之為政:與他們一同治理國家。



4. 志古之道:心志存於古聖先王之道。



5. 居今之俗:身處當今的風俗習慣之中。



6. 服古之服:穿著古代禮制規範的衣服。



7. 舍此而為非:捨棄這樣的準則而做壞事。



8. 鮮:少。




3. 白話文


魯哀公問孔子:「我想要挑選國中的士人,與他們一同治理國家,應該選擇怎樣的人呢?」

孔子回答:「生在當今的世代,卻能立志效法古代的聖人之道;雖然處於現今的世俗風氣中,卻能堅持穿著合乎古禮的服飾。這樣的人如果還去做壞事,那豈不是極少有的嗎?」


4. 總結


孔子認為,應當選擇那些身處當代卻能堅守古道、在世俗中仍不忘古代禮制的士人,因為他們心志高尚,不易偏離正道,最適合共治國政。


啟示


治國用人,應重視其是否能堅守正道,而非隨波逐流。


真正的士人能在流俗中保持操守,不改其志。


有古道之志者,即使處於亂世,也不容易為非作惡。





二、


1. 原文


哀公曰:「然則今夫章甫、句屨、紳帶而搢笏者,此皆賢乎?」

孔子曰:「否,不必然。今夫端衣、玄裳、冕而乘路者,志不在於食葷;斬衰、簡屨、杖而歠粥者,志不在於飲食。故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雖有,不亦鮮乎?」


2. 注釋


1. 章甫:古代禮帽。



2. 句屨:木屐。



3. 紳帶:大帶子,士大夫所佩。



4. 搢笏:將笏板插在腰帶裡,士大夫朝會時所執。



5. 端衣:古代祭服。



6. 玄裳:黑色的下裳。



7. 冕:冕冠,古代禮服中的高帽。



8. 乘路:乘坐路車,天子或諸侯的車輛。



9. 葷:魚肉之食。



10. 斬衰:父母喪服,粗布斬斷邊緣的孝服。



11. 簡屨:草鞋。



12. 杖:手杖,居喪者所持。



13. 歠粥:飲食稀粥,喪服期間的飲食。



14. 志不在於食葷/飲食:表示這些服飾禮制,不是為了食物,而是象徵志向。




3. 白話文


哀公說:「那麼,現在那些戴章甫帽、穿木屐、繫著大帶並佩笏的人,他們都是賢人嗎?」

孔子說:「不,不一定如此。如今穿著端衣、玄裳、戴冕冠並乘坐路車的人,他們的志不在於追求美食;穿斬衰孝服、簡單草鞋、手杖並喝稀粥的人,他們的志不在於飲食。

所以說,生在今天的世代,卻能立志於古道;處於當今風俗,卻能堅守古代的服飾。如果這樣的人還去做壞事,雖然可能有,但豈不是極少呢?」


4. 總結


哀公懷疑穿著古服之人是否都是真正賢人,孔子則指出,服飾與器物只是外在表象,並不等於賢德。真正重要的是內心的志向──能立志於古道,守禮於今俗,方為真正的賢士。


啟示


外在服飾與器物不足以判斷人的賢愚,重點在於內在志向。


賢者在世俗中能堅守古道,不因表象迷惑。


用人之道應重其德行與志向,而非外表的裝飾。





三、


1. 原文


哀公曰:「善!何如則可謂庸人矣?」

孔子對曰:「所謂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而志不邑邑;不能選賢人善士而託身焉,以為己憂。動行不知所務,止立不知所定;日選於物,不知所貴;從物而流,不知所歸,五鑿為政,心從而壞;若此,則可謂庸人矣。」


2. 注釋


1. 庸人:平庸無能之人。



2. 邑邑:憂愁、煩悶。此指心志不憂慮於正道。



3. 託身:依附、歸依。



4. 以為己憂:將天下之事視為自己的憂慮。



5. 日選於物:每天追逐外物。



6. 五鑿:雜亂的政令與政策。



7. 心從而壞:內心隨之敗壞。




3. 白話文


哀公說:「好!那麼,怎樣的人可以稱作庸人呢?」

孔子回答:「所謂庸人,就是口裡說不出什麼善言,心志上卻也不為正道而憂慮;不會選擇賢良的人來依託,而把天下大事當作自己的憂慮。行動起來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停下來也不清楚自己應該確立什麼;天天追逐外物,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可貴;隨著外物漂流,不知道自己該歸向何處;用錯亂的手段治理政事,內心也因此而敗壞。像這樣的人,就可以稱作庸人了。」


4. 總結


孔子對庸人的定義,不在於貧富與地位,而在於其人沒有志向、不知所務、隨波逐流,既無善言,又無善行,最終迷失自我,敗壞政事。


啟示


真正的庸人是無志、無識、無定向的人。


君子應當有志於道,知所務、知所貴,不隨波逐流。


治國治身若失方向,終將導致混亂與敗壞。





四、


1. 原文


哀公曰:「善!何如則可謂士矣?」

孔子對曰:「所謂士者,雖不能盡道術,必有所由焉;雖不能盡善盡美,必有所處焉。是故知不務多,而務審其所知;行不務多,而務審其所由;言不務多,而務審其所謂;知既知之,行既由之,言既順之,若夫性命肌膚之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若此,則可謂士矣。」


2. 注釋


1. 士:指有志於道德修養、社會責任的人。



2. 道術:治世、立身的道理與方法。



3. 有所由:有所依循,不失其本。



4. 有所處:有所立足,不致漂浮。



5. 務審:專注於辨明、深究。



6. 所謂:所言之義。



7. 性命肌膚之不可易:比喻其堅守原則如同性命與肌膚不可更換。



8. 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外在境遇無法動搖其人格與堅守。




3. 白話文


魯哀公說:「好啊!那麼怎樣的人可以稱為士呢?」

孔子回答說:「所謂的士,即使不能完全掌握所有道理與方法,但必定有他所依循的根本;即使不能做到完美無缺,但必定有其立足之處。所以,他的知識不求多,而求明辨所知;行為不求廣,而求確守其所行;言語不求多,而求深明其所言。他既然明白了,就能遵行;既然行之,就能言之;這一切如同性命與肌膚不可改變一般堅定。這樣的人,富貴不足以讓他增益,貧賤不足以使他減損。如果能如此,就可以稱為士了。」


4. 總結


孔子認為「士」並非求博,而是求精;不是追逐浮華,而是堅守本心。士應當知行言一致,無論富貴或貧賤,都不能動搖其人格與操守。


啟示


做人應守本心,不求廣博浮雜,而重在專精與真誠。


士的價值在於道德與原則,不在於外在的榮辱。


真正的士能在動盪的世俗中保持堅定,這是人格的力量。





五、


1. 原文


哀公曰:「善!何如則可謂君子矣?」

孔子對曰:「所謂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買;仁義在己,而不害不志;聞志廣博,而色不伐;思慮明達,而辭不爭;君子猶然如將可及也,而不可及也。如此,可謂君子矣。」


2. 注釋


1. 君子:有高尚道德修養與人格的人。



2. 躬行忠信:親身實踐忠誠與誠信。



3. 其心不買:其心不為利祿、私欲所收買。



4. 仁義在己:仁與義常存在自身之中。



5. 不害不志:不因私欲去傷害他人,也不違背自己的志向。



6. 聞志廣博:學識與志向廣博。



7. 色不伐:神色不驕矜,不自誇。



8. 辭不爭:言辭不爭辯,不以言語逞強。



9. 猶然如將可及也,而不可及也:看似接近、可以追趕上,實際卻難以真正企及,形容其境界高遠。




3. 白話文


魯哀公說:「好!那麼怎樣的人可以稱為君子呢?」

孔子回答說:「所謂的君子,是能親身實踐忠誠與誠信的人,他的心不會被利益所收買;他將仁義內化於自身,不做有害於他人或違背志向的事;他雖然學識廣博,但神態不自矜誇;他思慮明達,但言辭不與人爭。君子好像看來可以趕上,卻終究不可企及。這樣的人,就可以稱為君子了。」


4. 總結


孔子認為君子是忠信、仁義的實踐者,廣博卻不自誇,明達卻不爭辯,看似親近卻高遠難及。


啟示


君子不被外物誘惑,堅守忠信仁義。


學識廣博卻能保持謙遜,智慧明達卻不爭鋒。


君子的境界在於「可學而難及」,啟示人要持續向上而不自滿。





六、


1. 原文


哀公曰:「善!敢問:何如可謂賢人矣?」

孔子對曰:「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舍與民同統;行中矩繩,而不傷於本;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害於其身;躬為匹夫而願富貴,為諸侯而無財。如此,則可謂賢人矣。」


2. 注釋


1. 賢人:具有德行與才智,能以身立教之人。



2. 好惡與民同情:喜好與厭惡與百姓相同,能體察民心。



3. 取舍與民同統:取捨的標準與百姓一致。



4. 行中矩繩:行為合乎法度規矩。



5. 不傷於本:不偏離根本的仁義。



6. 言足法於天下:言論足以作為天下法則。



7. 不害於其身:卻不會因此招來禍患。



8. 躬為匹夫而願富貴:雖然身為平民,卻願天下人富貴。



9. 為諸侯而無財:即使身居諸侯之位,也不以財富自肥。




3. 白話文


魯哀公說:「好!那麼怎樣的人可以稱為賢人呢?」

孔子回答說:「所謂的賢人,是能與百姓同樣感受喜惡,取捨標準也與百姓相合;他的行為合乎規矩,卻不偏離仁義之本;他的言論足以為天下立法,但不至於傷害自己;他雖然身為平民,仍希望人人都能富貴;即使成為諸侯,也不會貪求財富。這樣的人,就可以稱為賢人了。」


4. 總結


賢人能體察民情,與百姓同心,行為合於法度又不失仁義,言行堪為天下楷模而不自害,身分不論卑微或尊貴,皆能以天下為念。


啟示


賢人重視與民同心,體察民情。


言行既合法度,又守仁義。


無論處於貧賤或富貴,都能保持公心而不自肥。





七、


1. 原文


哀公曰:「善!敢問:何如可謂聖人矣?」

孔子對曰:「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參乎日月,雜於雲蜺,總要萬物,穆穆純純,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職;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則可謂聖人矣。」

哀公曰:「善!」


2. 注釋


1. 聖人:智慧與德行的極致之人。



2. 知通乎大道:通曉天地萬物生成之理。



3. 應變而不窮:遇事隨機應對,無窮盡之智。



4. 測萬物之情性:能洞察萬物的本性與情理。



5. 大道:天地運行、萬物生成之根本法則。



6. 情性:事物之理與人心之真性情。



7. 配乎天地:功業與天地相應合。



8. 參乎日月:光明與日月相參。



9. 雜於雲蜺:與雲霞交融,比喻其德行廣大。



10. 穆穆純純:莊嚴純一,不可測度。



11. 若天之司,莫之能職:如同天之主宰,無人能取代。



12. 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聖人之德潛移默化,百姓安然受益,卻不自知。




3. 白話文


哀公說:「好!那麼怎樣的人可以稱為聖人呢?」

孔子回答說:「所謂聖人,就是通曉大道,應變無窮,能洞察萬物的性情之人。大道,是化育並凝聚萬物的根本法則;情性,是判斷是非、取捨的根源。所以聖人的事業,廣大到與天地相合,與日月相參,德澤如雲霞遍布,涵蓋萬物,莊嚴純一,無人能追隨;就像天的主宰,無人能取代。他的功德深遠,百姓淡然安居,卻不自知受其恩惠。這樣的人,就可以稱為聖人了。」

哀公說:「好!」


4. 總結


聖人通曉天地大道,應變不窮,洞察萬物本性,德行廣大無邊,與天地日月相參,而施澤於百姓卻不居功。


啟示


聖人以大道為本,順應天地自然。


其德澤潛移默化,百姓受益而不自知。


聖人境界在於無為而無不為,與天地同功。





八、


1. 原文


孔子出,哀公送之。


2. 注釋


1. 孔子出:孔子離開宮廷。



2. 哀公送之:魯哀公親自送孔子。




3. 白話文


孔子起身離開,魯哀公親自送他。


4. 總結


此處顯示魯哀公對孔子的尊重與禮遇。


啟示


君王能敬重賢人,乃治國之道。


賢人受重視,德教才能廣布。


君臣之間若能互敬,政事方能順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5會員
623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雍也第六)。  孔子的『變』,是變回去,變到他推崇的先王之道時代;正好與法家的『變法』相反。  孔子之時,『禮樂崩壞』。但相對而言,魯國沿襲下來的禮制多些。而齊國相對于魯國,有管仲廢舊立新、富國強兵的變法,於是離先王
Thumbnail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雍也第六)。  孔子的『變』,是變回去,變到他推崇的先王之道時代;正好與法家的『變法』相反。  孔子之時,『禮樂崩壞』。但相對而言,魯國沿襲下來的禮制多些。而齊國相對于魯國,有管仲廢舊立新、富國強兵的變法,於是離先王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第三)。  『儀』,地名,屬衛國,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管理土地的官員。孔子路過儀這個地方,他慕名前來求見孔子。就對看
Thumbnail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第三)。  『儀』,地名,屬衛國,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管理土地的官員。孔子路過儀這個地方,他慕名前來求見孔子。就對看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Thumbnail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第三)。 孔子進太廟當差,東問西問。這就有人說閒話了,『誰說這個來自鄹(zōu)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進了太廟,事事不懂,要求問他人』。孔子聽到後就高深莫測地回答道
Thumbnail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八佾第三)。 孔子進太廟當差,東問西問。這就有人說閒話了,『誰說這個來自鄹(zōu)邑的年輕人知禮呀?他進了太廟,事事不懂,要求問他人』。孔子聽到後就高深莫測地回答道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Thumbnail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甯媚於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八佾第三)。 孔子在衛國逗留了很多年,跟衛靈公王相談甚歡。孔子遊說的諸侯中,衛靈公算是孔子的知音了,很欣賞孔子主張那一套,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第十二)。但不知為什麼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政第二)。 哀公是魯國國君,『哀』是後人給他的諡號,對他一生的評定。諡法上說,『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總之就是死得早沒有什麼作為的意思。但魯哀公活得也夠長的,生卒年為前521
Thumbnail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為政第二)。 哀公是魯國國君,『哀』是後人給他的諡號,對他一生的評定。諡法上說,『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總之就是死得早沒有什麼作為的意思。但魯哀公活得也夠長的,生卒年為前521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