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蓮港入口 / 資料來源:我自己
花蓮聯外交通運輸長期依賴陸運,但北上的蘇花鐵公路每遇地震或大雨即有封路可能,對花蓮的發展不是好事,我在「明日花蓮|規劃概說(中)」有提,城市發展需要的是有效且穩定的交通運輸。
吉安鄉垃圾衛生掩埋場(有稱垃圾轉運站,以下簡稱垃圾山)近日發生悶燒火災,一天一夜才撲滅,濃煙影響範圍包括花蓮市、吉安鄉、壽豐鄉,人口非常多,居民除了覺得臭,還擔心有沒有毒。
由於適逢花蓮縣議會開議期間,垃圾山火災處理與垃圾處理成為議場重點議題,不僅議員發表意見,也引來首當其衝的光華村民前來陳情。透過議場直播議員發言質問與縣政府官員回覆,這場火災燒的是資源回收暫置區與回收品倉庫,並非待載運至垃圾焚化廠處理的一般垃圾。
另外,也點出吉安鄉還有2000多公噸垃圾未去化,花蓮市甚至還有3萬多公噸垃圾未去化,這恐怕是比垃圾山火災更嚴重的問題。
垃圾未去化原因是早先載運至宜蘭縣利澤焚化廠焚化處理遭減收拒收(這怪不得別人),以掩埋場暫置處理累積的未去化量;以及後來透過台泥和平氣化廠焚化處理,因去年大地震後,無法經由公路載運至該廠而累積的未去化量。
議員提出了一些建議方案,花蓮要興建自己的垃圾焚化廠是之一,尋求中央政府協調其他縣市垃圾焚化廠處理是之二。這是垃圾處理問題的癥結嗎?
生活產生的垃圾,分為一般垃圾與資源回收,前者以焚化廠或掩埋場處理,後者進入再循環利用系統。
依據新聞報導,花蓮縣每日產出垃圾170公噸,扣除掩埋處理量,由台泥和平氣化廠焚化處理約150公噸,低於該廠設置容量220公噸。也就是說,氣化廠每日還有70公噸的備載量能,花蓮縣已經有夠用的垃圾焚化處理設施,並沒有再興建的必要性。
再看方案二請中央政府協調其他縣市垃圾焚化廠幫忙處理,在花蓮縣自己量能就夠的前提下,其他縣市為什麼要幫忙你花蓮縣處理未去化量?
花蓮縣垃圾未去化的癥結還是在交通運輸的障礙,載運至台泥和平氣化廠的公路因地震、大雨等天然災害導致路斷,而不得不先暫置掩埋場。
這是花蓮北上聯外交通運輸的天險,不僅影響人的流動,也影響產業與城市發展,甚至影響到垃圾處理。
花蓮的發展,在交通運輸上必須跳脫地理陸域連結的傳統框架,不妨將自己視為離島,發展與其他縣市,尤其是北、中、南大都市的海空運。
在垃圾處理問題上,是否也能有跳脫陸域框架的思考呢?
花蓮市有港口,台泥氣化廠所在的秀林鄉和平村也有港口,且都是大港口,其實可以思考發展垃圾處理的藍色公路,透過散裝船將垃圾點到點從花蓮港直送和平港,再用運輸車輛甚至運輸履帶直送氣化廠。
或許,花蓮的垃圾處理,可以思考海運的可能。
有效且穩定的交通運輸,不僅是人與產業及城市發展所需,也是垃圾處理所需。再以我於「明日花蓮|規劃概說(下)」有提,人的一生,移動與活動就是全部,城市規劃包含了你的移動與活動,你的一生。規劃得好是天堂,規劃得不好是套房,垃圾處理不僅是活動也是移動,別讓規劃不好的垃圾處理成為你的套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