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性投資角度,股市裡總有些飆股股價本益比極高,或甚至過去的經營績效不佳,長年虧損或無法配息,沒有投資的理由,不過,這些股票都能透過股價及新聞傳遞出一些前景樂觀的展望,吸引投機客追價,而且投機客樂在其中,覺得這些股票是市場主流,短線可以有價差獲利,但理性角度看待追價的投機客會很危險,因為純粹炒作出來的股價隨時可能崩塌,也疑惑真的有那麼多願意追價的非理性買盤?
其實股價太貴還是有人買,這在日常商業社會也有類似現象,就像有些商店就是瞄準觀光客,價格通常比較高,在地的生活商圈則會比較平價實惠,大戶炒作拉高股價時就已經鎖定目標客群:短線不看基本面的投機客或當沖客,不必用理性看待價格,只要股價能創造波動價差就可以吸引目光焦點,當股價急漲漲停就像掛起歡迎投機的招牌,但其實真正價格實惠的商店不需要掛招牌。
對於一般人而言,了解市場現象可以幫助避開風險,就像去瞭解有些商店目標客群是觀光客,如果自己是要找價格實惠的商品,就不必踏入這樣的商店,這是一種自知之明,所謂的主流人潮是這些商店經營出來的形象,是要花成本的,這些成本當然要從觀光客身上拿回來,所以當股價掛起歡迎投機的招牌,前景看好是一種形象,最終目的是要把大量的股票籌碼倒貨給投機客,結局必然是有人要套牢,在這樣的背景下,今年的違約交割新聞似乎也特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