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不是杞人憂天,這是一道數學題。假設我們用一個相對溫和的3%年均通貨膨脹率來估算,這碗麵的未來價格,就是50元乘以1.03的40次方,答案是163元。同樣的邏輯下,現在一天或許600元能解決的三餐,到了四十年後,光是滿足基本的溫飽,一天大概就需要將近2000元的開銷,一年下來光是吃飯這件事,就得準備個72萬左右。這個數字,光是想著就讓人有點喘不過氣。
幸好,我們的世界裡流傳著一個充滿希望的「解藥」,幾乎所有理財書籍、文章、甚至是專家們都朗朗上口的數字:「股市的長期年化報酬率,平均有10%」。這個數字像是一顆定心丸,讓我們覺得只要把錢投入市場,那可怕的通膨怪獸就會被馴服,退休生活似乎也因此有了保障,一切看起來都還在掌握之中。
但是…如果,我是說如果,那個我們賴以為生的10%,其實只是一個精心包裹著糖衣的海市蜃樓呢?如果我們整個後半人生的財務計畫,都建立在這麼一個看似美好、實則脆弱的假設上,那又會是什麼樣的光景?
你賺的是數字,還是購買力?從「名目報酬」到「實質報酬」的第一次清醒
在我們一頭栽進這個10%的數字迷宮前,得先弄清楚一個最根本、也最常被忽略的概念,那就是我們帳戶裡跳動的數字跟我們手裡能買到的東西其實是兩回事。帳面上的投資報酬率,財經媒體稱之為「名目報酬率」,它單純地反映了資產價格的變動,但這個數字並沒有告訴我們,在同一段時間裡,我們周遭的物價是不是也悄悄地上漲了。
真正對我們生活有意義的,是扣除掉通貨膨脹率之後的「實質報酬率」。它才真實地衡量了我們的購買力,也就是我們能買到的「陽春麵數量」到底有沒有實質增加。
上個世紀七零年代末的美國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當時的美股名目報酬率一度高達10%以上,看起來一片榮景,但同期的通貨膨脹卻像脫韁野馬一樣飆到7%,一來一往,投資人真實的購買力成長其實相當有限。
近幾年全球經歷的這波劇烈通膨,相信也讓大家對此有著切身的體會,即使投資組合的帳面數字很好看,但總覺得錢越來越薄,這就是名目與實質報酬之間巨大的落差感。
你看的指數,可能少算了最重要的「股息」
聊到報酬率,還有另一個常見的誤區。大家每天看新聞報的「大盤漲幾點」,那個數字其實只講了一半的故事。以台股為例,我們最熟悉的「加權指數」,它是一個「價格報酬指數」,只反映了所有成分股的價格變動。當一家公司發放現金股利時,它的股價會「除息」,指數也會跟著下修,這筆發出來的錢,就等於從指數的成長中「消失」了。
但對於一個長期投資人來說,收到的股息如果能重新投入市場,將會產生巨大的複利效應。
為了衡量這個完整的真實回報,證交所其實另外編制了一個指數,叫做「發行量加權股價報酬指數」,或稱「總報酬指數」。這個指數才完整地計算了包含股息再投資的總報酬。長期下來,總報酬指數的表現,會遠遠超過我們天天在新聞上看到的加權指數。所以當我們在討論長期報酬率時,無論是10%還是7%,我們談論的都應該是這個包含了股息的「總報酬」,這才是對我們投資成果最公允的衡量標準。
後照鏡裡的風景總是比較美:拆解歷史高報酬的兩大幻術
好了,即便我們用了正確的「實質總報酬」來看,很多人還是會說,美國過去幾十年的數據,依然證明了接近10%的名目報酬是可能的。這點從數據上來看沒錯,但問題出在這段美好的過去,可能藏著兩個會「偷走」我們未來報酬的陷阱。
第一個幻術,叫做「估值擴張」。用白話來說,就是「市場整體變得越來越貴了」。想像一下,一家公司每年都賺10塊錢,十年前大家只願意花100塊買它的股票(也就是10倍本益比),但現在市場極度樂觀,大家願意花200塊去買同一家公司的股票(20倍本益比)。對於早就持有股票的人來說,他的資產就這樣翻了一倍,創造了漂亮的歷史報酬。別說美股齊頭那些公司本益比動輒三四十倍,台股目前也是從十三到十五倍一路漲到二十倍有了。
這份報酬並非來自於公司獲利的真實成長,而是來自於市場情緒的膨脹。這種靠著大家「願意付更高價格」所推升的報酬,等於是預支了未來的成長空間,這也使得從現在這個更高的起點出發,未來的預期報酬自然就被壓縮了。這就是所謂的「後照鏡偏誤」,我們看著後照鏡裡那段由估值擴張創造的平坦大道,就下意識地以為未來的路也會一樣順遂。
第二個幻術更為隱蔽,叫做「倖存者偏誤」。
這個概念可以用一個二戰時期的故事來比喻:當時盟軍為了強化轟炸機的防護,分析了所有成功返航的飛機,發現機翼彈孔最多,於是計畫在機翼加裝鋼板。但一位統計學家卻力排眾議,認為應該把鋼板加在「沒有彈孔」的引擎和駕駛艙上。因為,引擎中彈的飛機,根本就沒有機會活著回來。我們看到的數據,全部來自「倖存者」。
同樣的道理,我們今天能輕易取得的百年金融數據,絕大多數都來自美國這個二十世紀最巨大的成功故事。它本土沒有經歷毀滅性的戰爭、沒有發生摧毀經濟的惡性通膨。這些災難,在德國、日本、俄羅斯等其他國家都曾真實上演。我們今天看到的漂亮數據,是建立在美國這架「超級倖存者」平安返航的基礎上,而那些墜毀的市場它們的數據要嘛不完整,要嘛早就被遺忘了。
從美國夢醒來:一個更貼近全球現實的數字 — 7%
如果單看美國這個特例會讓我們對未來產生過度樂觀的預期,那麼一個更穩健的作法就是把眼光放到全球市場,看看全世界的「平均表現」到底是如何。一些嚴謹的分析會將時間拉長到1900年,納入全球主要已開發市場的數據,然後再小心地剔除掉前面提到的「估值擴張」所帶來的影響,最後再根據「當前」市場的估值水平進行修正。畢竟,在高點進場,未來的預期報酬自然會比較低。
經過這一系列複雜但嚴謹的修正後,一個更貼近全球現實、也更可能在未來實現的長期「名目總報酬」預期,大概會落在7%左右。
這個數字,聽起來可能沒有10%那麼激動人心,甚至有點令人失望,但它可能是我們在規劃未來時,一個更安全、更不容易讓我們摔得粉身碎骨的基礎。
【數據實算:複利的力量】3%的差距,40年的人生
從10%到7%,帳面上不過是3%的差距,真的有這麼嚴重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嚴重程度可能遠超我們的想像。在長期複利的世界裡,微小的差異,都會被時間放大成巨大的鴻溝。
我們直接用數字來感受一下,假設我們有100萬的本金,在不同年化報酬率下,經過不同年期的最終成果會是如何:

這個表格,每次計算都讓我心頭一驚。
四十年的時間,正好是一個年輕人從出社會到退休的完整職業生涯。同樣努力工作、同樣省吃儉用存下了第一桶金,僅僅因為對未來的「預期」不同,最終的財富竟然可以差到整整三倍。
如果我們的退休計畫是建立在那個樂觀的10%上,但現實世界最終只給了我們7%的回報,那意味著在我們最需要用錢的那一天,會發現自己的資產,只有原先預期的三分之一。這對於任何一個普通家庭來說,都是足以造成毀滅性失敗的巨大落差。
人生規劃的三大拉桿:當報酬不如預期,你還能怎麼辦?
當數學告訴我們單純依靠市場的平均報酬,可能無法達成我們理想中的目標時,千萬別氣餒。因為在整個財務規劃的方程式中,「投資報酬率」只是其中一個變數,而且是我們最難控制的一個。幸運的是,我們手上其實還握有另外三個更可靠、也更有力的拉桿可以操作。
第一個,也是最有力的拉桿,是「提高儲蓄金額」。這聽起來像是廢話,但卻是最實在的真理。報酬率有不確定性,但我們每個月存下來的錢,是100%確定的。
想辦法增加主動收入,無論是提升專業技能爭取加薪,還是利用下班時間經營副業,同時優化自己的開銷,將每月能投入的本金從一萬提升到兩萬,這多出來的一萬,經過二十幾年的複利,最終都會變成數百萬甚至千萬的巨大差距,其確定性遠高於去追逐那虛無飄渺的幾%超額報酬。
第二個拉桿,是「延長投資時間」。六十歲或六十五歲,終究只是一個社會普遍認定的數字。如果屆時發現資產還差目標一小段距離,是選擇延後三到五年退休,還是選擇退休後過著提心吊膽的拮据生活?
多工作幾年,不僅能讓我們的資產繼續在複利的軌道上滾動,也能讓我們自己多存幾年的錢,這一來一往的效果,遠比想像中更為顯著。有時候用時間換取空間,是一種充滿智慧的妥協。
第三個拉桿,則是「重新評估退休目標」。我們真的需要兩千萬、三千萬才能安心退休嗎?我們一開始用四十ㄋㄧㄢ後一碗陽春麵的價格來推估,但生活方式本身是可以調整的。屆時的居住地在哪、消費習慣如何、人生的追求是什麼,都會深刻地影響我們的實際開銷。
與其被一個遙遠的巨大數字壓得喘不過氣,不如回過頭來,誠實地問問自己,一個真正有品質、有意義的退休生活,到底需要的是什麼?或許在充分思考後,我們會發現,那條終點線,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遙遠。
世紀大哉問:傳統的「股債配置」,在今天還能保護我們嗎?
談到建立更穩健的計畫,就不能不提那個流傳了幾十年的經典策略:「股債配置」。傳統的智慧告訴我們,股票負責「進攻」,提供長期的資本增長;而債券則負責「防守」,在股市崩盤時提供穩定的價值,作為我們的「穩定器」。這個穩定器的作用,主要是為了對抗退休規劃中最致命的敵人之一:「序列報酬風險」,也就是在退休初期,剛好遇到市場大跌,導致我們不得不在資產最便宜的時候賣出變現,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不過,這個經典的策略,在今天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質疑。像羊羹我自己的「針床理論」就覺得,如果我的股票部位已經做到了極致的分散,持有了全球數千家公司的股份,像一張滿滿的針床一樣,任何單一的壞消息都不足以對我造成實質的傷害,那麼我是否還需要債券這個穩定器?
來自於近年的市場現實,特別是2008年金融海嘯後,各國央行開啟了大規模的量化寬鬆(QE),人為地壓低利率。這導致在2022年,當通膨來襲、央行被迫暴力升息時,出現了罕見的「股債雙殺」慘況,債券不但沒能起到保護作用,反而成了另一個重災區。
這是否代表股債配置已死?
我的看法是,我們或許該把債券的角色,從一個「收益來源」,重新定位為一份「昂貴但關鍵的保險」。在零利率的時代,這份保單的保費確實高得嚇人。
但在利率已經回歸正常的今天,持有高品質的政府公債,本身就能提供一定的實質收益,同時,央行也有了更充裕的「降息空間」。這意味著,在下一次經濟衰退來臨時,債券很可能將重新扮演起那個熟悉的「避風港」角色。這份保險,依然有它存在的價值,只是我們必須對它的代價與適用時機,有更深刻的理解。
規劃的昇華:打造你的「退休單位」與專屬「安全邊際」
在思考了這麼多市場的不確定性與策略的兩難後,羊羹我自己最終回歸到一個更簡單、也更強大的概念上,我稱之為「退休單位」。這個想法的核心,是將我們整個退休規劃的目標,從一個遙遠的、單一的巨大數字,轉化為一個個可以量化、可以堆疊的模組。
首先,我們可以透過嚴謹的計算(就像我們一開始算陽春麵那樣),得出一個能滿足我們基本退休生活所需的、經過通膨調整後的資產總額,我們將這個數字定義為「一個退休單位」。對我來說,這可能是兩千萬。這個單位,就是我們財務規劃的絕對底線,是無論如何都必須達成的目標。
接著我們可以開始思考,如何在這個基礎上為自己建立專屬的「安全邊際」。
如果我最終成功累積到了「兩個退休單位」,也就是四千萬,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即使我在退休的第一天,就遇到了毀滅性的系統性風險,市場瞬間腰斬50%,我的四千萬資產會立刻縮水成兩千萬。雖然極度痛苦,但我的核心退休計畫,也就是那「一個退休單位」的基礎,依然毫髮無傷。我等於是用「額外的資本」,為自己硬扛下了最可怕的風險,這讓我從根本上擺脫了對「資產配置是否完美」的焦慮。
如果我能累積到「三個退休單位」,那多出來的部分,就是我真正可以逍遙人生的資本。這個框架,將我們的重心,從「如何優化投資組合」,拉回到了更本質的「如何有效累積資本總量」上。
答案,不在10%或7%,而在那碗麵的溫度
所以,我們繞了一大圈,最後又回到了最初的那碗陽春麵。
這趟思考的旅程,從一個看似簡單的10%報酬率迷思開始,我們一路戳破了它背後的各種幻術,直面了7%這個更為骨感的現實,也在股債配置、槓桿風險、個人化策略的種種思辨中,試圖為自己找出一條能安穩走下去的道路。
最終我們會發現,真正的安心,並不是來自於找到一個能保證達成10%或20%報酬的投資目標,那樣的東西並不存在。真正的安心,是來自於我們清楚地計算出,自己需要多少錢,才能在四十年後的某個冬日午後,溫暖地吃下那碗麵;然後,以此為基礎,透過我們自己可以掌控的儲蓄、時間、與規劃,去建立一個無論市場如何狂風暴雨,都動搖不了這個基礎的、強韌的財務結構。
我們的計畫,應該是建立在自己的韌性之上,而非市場的仁慈之上。
文章重點回顧:關於退休規劃報酬率的QA總結
- Q1: 為什麼我們不該再把「10%年化報酬率」當作理財的黃金準則?
- A: 因為這個數字,很大程度是基於美國這個「超級倖存者」市場,在過去一段由「估值擴張」所驅動的特殊時期的結果,它並未完全反映通膨對購買力的侵蝕。若將其當作未來的理財規劃基礎,可能會導致過度樂觀的預期,讓我們嚴重低估達成目標所需的努力。
- Q2: 如果不用10%,我們應該用什麼數字來規劃未來比較務實?
- A: 一個更穩健的作法,是參考全球市場的長期歷史數據,並剔除估值變動等一次性因素後得出的數字。一個較為公允的長期「名目總報酬」預期大約在7%左右。雖然較低,但用這個數字做規劃,能為我們的財務未來提供更高的安全邊際。
- Q3: 除了煩惱報酬率,我們手上還有哪些更重要的「可控因素」?
- A: 投資報酬率充滿不確定性,但我們自己有三個更重要的可控拉桿:提高儲蓄金額(最直接有效)、延長投資時間(發揮複利最大威力)、以及重新評估並調整退休目標(讓目標更切合實際)。將心力放在這些可控因素上,遠比試圖預測市場來得更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