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玩笑》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涉及劇透,斟酌閱讀。

《玩笑》是米蘭·昆德拉的第一本小說。他的思辨偏好在本書中已經很明顯,論述的段落隨處可見。除此之外,單以故事論也趣味十足,講述了一個生活在捷克共產黨統治下的年輕人,如何因為一句玩笑話而賠上前途,臥薪嘗膽,行使復仇的故事。

當然,以結構來講,我這樣去概括這個故事既不夠全面,也不公平。小說共分為七部,每一部都以人物命名,以第一人稱書寫。其中第一、第三、第五部為「路德維克」,即我上述提到的年輕人,也是最有主人公氣質的角色。第二部為「赫雷娜」,她是路德維克的復仇工具。路德維克勾引赫雷娜,給她丈夫茲馬內克戴綠帽。茲馬內克就是當年審判路德維克的人。第四部標題為「賈洛斯拉夫」,他是路德維克昔日的樂團好友,曾一起演奏,但隨著年歲增長漸行漸遠,暴露出兩人越來越多的歧異。第六部為「寇斯特卡」,他把公寓出借給路德維克實行復仇計畫。另外,他也牽扯出路德維克在「黑徽章」部隊服役時的情人露西,兩人都在露西的生命中扮演一個不同的伴侶角色,對露西的存在提出不一樣的看法。最後第七部為「路德維克-赫雷娜-賈洛斯拉夫」,第一人稱的視角在這一部中不斷在人物間切換,呈現出有趣的眾聲效果。

小說開頭以路德維克的視角進入故事,暗示著他有一段歷史,但又沒有明講,只說他是帶著任務回到家鄉。由此讀者或許會誤認所謂的任務,是工作上或黨派給他的,而不是私人任務。他租了旅館,在觀察環境後不滿意,又找到寇斯特卡要對方借出公寓。我很自然地想,難道這是一件有關「謀殺」的任務?需要一個場所肢解?我們被拋入到事件已然發生的情境中,不斷接收各種暗示,以預判後續進展。而到了第二部,小說又以赫蕾娜的視角,講述她與丈夫不合,匆忙趕赴與情人路德維克的出軌之旅。這使得讀者更迷惑了。她似乎離事件中心很遠,而且兩部分都偏短,像碎片似的反射著可疑的光。

小說的澄明是從第三部開始的。前兩部共30頁,而第三部則佔了108頁,用以說明路德維克年輕時的所有遭遇。他當時是一名信奉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與另一名優秀黨員瑪爾克塔談戀愛。瑪爾克塔為人正經八百,不懂幽默,相反,路德維克古靈精怪,愛開玩笑,因此常常捉弄情人,禍根也由此而生。

有一次,路德維克寫了一封信,以回應瑪爾克塔的冷淡,他寫道:「樂觀主義是人民的鴉片!健康的心靈蠢到發臭。托洛斯基萬歲!」

以他的性格,這當然是玩笑,以反話激起瑪爾克塔的情緒。不幸的是,這封信落入他人之手,最終促成了他被審判,其結果就是退學處分和開除黨籍。他在後續年月也被分配到臭名昭著的黑徽章部隊服役,與各種政治成分「不正確」的可疑分子做苦工,不知何時到頭。在黑徽章部隊中,他先是極力獨善其身,以各種方式告知長官和同僚,他的成分很正確,這一切都是誤會。然而很快地他就發現這沒有任何意義,不少進來這個部隊的人,說到底也沒什麼太有說服力的道理,所以他接受了現實,並跟其他人混熟。小說設計了另一個角色與路德維克作為對照,他叫阿雷克薛治,始終相信黨,也相信自己,他認為長官的嚴酷使得這個部隊的人對共產黨產生仇恨,所以長官才是內部敵人。阿雷克薛治寫了告密信給上層,這封信未能送達,不意外地,他被抓了出來。阿雷克薛治的結局是自殺,和路德維克不同,他不接受自己的命運。

在黑徽章部隊的部分,有兩段情節特別值得注意,其一是長官們與士兵們的賽跑,其二是路德維克與露西的相識。長官與士兵(士兵就是這些成分不正確的可疑分子)賽跑的情節中,長官們竭盡全力贏得勝利,而士兵們選擇擺爛,不配合,每個人都顯得既辛苦又滑稽,有人故意跌倒八次,有人把膝蓋抬高到下巴的位置。他們活在一個要求政治正確的環境中,作出一副聞雞起舞的模樣維持比賽,實際上以其滑稽嘲笑環境的「認真」。這是一種消極做法,很像當今的躺平現象,雖無法脫離環境,但至少我可以選擇做做樣子,過活就好,甚至還能以自嘲的方式形成不合作的姿態。失敗者在失敗中聯合起來。

路德維克實質上也是這樣的人,他所謂的信奉黨,更多的是環境使然。這不意味著他沒有經過思考,而是人的思考能力是有限度的,人處於歷史之中,而非飄在空白空間的一團雲霧(猶如美術館中的展品)。但路德維克天性愛開玩笑,他是消極的懷疑者,無法生活在一個認真的年代,他看不到他本身就是共產黨的反面。共產黨的反面,或說理想的反面是什麼?是玩笑。是不以為真。是大家都在唱讚歌時,都在自我感動時,一個鼻孔出氣時,有人出來嘲諷。這樣的人不僅在共產黨不受歡迎,在任何的社會運動中,在任何的媚俗之前,都是一顆老鼠屎。

那麼在這樣的歷史情境下,他就被他的形象束縛住了。定奪這個形象的人不是他,是環境。所以他說:「我是我自己形象的影子才對,而且還不應該怪罪它,說它並不像我,有罪的反而是我,應該為這種差異負責任的也是我。」

路德維克發現自己的存在不由自己,他無法把控生命,於是只好押注在露西身上。這個意外情人給單調無望的軍人生活帶來一束光,這束光曖昧不明,無法照亮露西的全貌。她的沈默被他理解為純樸安靜。露西是很重要的角色,然而回顧整本書的每一部,露西從未以「我」出現,她的形象被交予在其他男人手上。由此,我們在路德維克身上得到一個露西,在寇斯特卡身上得到另一個露西。路德維克的露西極度抗拒性愛,以至於逃離了他。露西在路德維克的想象中抽象化了,她成了可任意塑形的理想,給人生帶來難解的啟示。他說:「露西的非物質性如此溫柔,她是那麼抽象,那麼遠離衝突、緊張以及誇張場面,而且對我的生命不無影響。」在寇斯特卡眼中,露西是遭受過性暴力的可憐女孩,在身為基督徒的他的帶領下,她走了出來,勇敢面對生命,脫下衣服,與他交纏。她是上帝救贖的明證。

兩人皆開顯了露西的一部分,遮蔽了露西的另一部分。兩人都對這段經歷進行反省。路德維克後來醒悟到,露西只是鏡子,上頭映照出的不外乎是他自身的情感、不安和價值觀,而這一切皆因他當時仍然年輕,仍活在抒情式的歲月中,猶如整個國家都處在共產理想的夢中。寇斯特卡把露西帶出沈默的殼之後離她而去,他對自己的解釋是上頭對他不滿,他必須離開,因為這是上帝的安排。可惜他太聰明看出這裡頭的矛盾,他一次次隨波逐流,不反抗黨對私人生活的干涉,將其解釋為上帝的安排,其實只是為了逃避做為人的義務而已。

路德維克所謂的「抒情」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讀昆德拉的小說總是帶著某種警醒:所有關於個人的論斷,都不僅僅是個人,相對的,所有關於集體(歷史、社會、國家)的論斷,也不單純在講集體。在這些小說中,所謂集體個體,不過同一可能性的兩面。譬如說,在監控社會中,公領域與私領域界線模糊,個人在管理層面前赤裸無隱私,但管理層層卻是不透明的。這不是和很多家庭類似嗎?父母總是要求孩子聽話,展露一切,任意進入房間,審查日記和簡訊。而在這裡的「抒情」,自是不僅僅指向個人的自戀式視物,更指向國家沈醉於一場改造世界命運的理想光環中,這種光環把外部扭曲了。

可見,小說的第三部交代了路德維克的起點,作為基底,使得我們能夠將第一、二部簡短的碎片再度拿回手中把玩,試圖拼進全景。緊接著,我們回到當下,看到路德維克藉著勾引當年審判他的茲馬內克的妻子,以綠帽報復對方。好笑的是,他很快就發現這一切都是徒勞。一來呢,茲馬內克根本不愛妻子赫蕾娜,他早已出軌,恨不得妻子趕快找到另一個歸宿;二來,茲馬內克和所有人一樣,跟著時代往前走了,走到一個更自由的天地,他請求路德維克原諒的態度,並不是他做了一件天大的惡事的態度,而是當年大家年少輕狂不懂分寸。茲馬內克的情人是一位年輕女性,出生在這個自由年代的她,認為那都是歷史了,根本不在意。路德維克發現,復仇是不可能的,不是因為他沒找到合適的武器(赫蕾娜),而是時間不等人。

路德維克意識到,他的人生被一句玩笑話毀了,這個玩笑本身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內嵌在歷史中。歷史非理性,無目的,無法人造地奔向理想終點。歷史會開玩笑(這個玩笑的最終效應是歐洲夢醒,共產政權紛紛倒台。這個事件遠在小說完稿之後)。所以他的個人生命的玩笑,只是這個大玩笑中的一個小小零件。歷史的玩笑凌越了他,決定了他,然後又拋棄了他,使得他再也無法討回公道。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把本書僅僅視作對共產政權的批判,是一種過度簡化。其中很明顯的一個主題是時間。時間如何在個人身上作用,時間如何翻臉不認人,時間如何把某些東西抬到神聖的地位,直至有一天它的手累了,放下來,眾人才發現裡面是空的,Surprise!越是到小說的結局,這個主題就越是強烈,最後集中在「國王騎馬巡行」的民俗活動上。

這個活動是摩拉維亞村莊的傳統,蒙面國王與侍從會裝扮成女性,到處乞討,以籌得盤纏。這個習俗過於悠久,無論是侍從說出的話,還是女性裝扮的緣由,或整個事件的背景,都墜入了歷史的迷霧之中。像是一首詩,把詞語從實用性中抽離出來,放到讀者面前,使它散發出物的光芒。

「幾個世紀以來,一如今天,在摩拉維亞的村莊裡,一些男孩帶著一個奇特訊息跳上馬背鞍座出發,他們以令人動容的忠實將他們並不明白含義的訊息一個字一個字清晰地唸出來。遠古的人一定想藉此表達非常重要的訊息,透過他們後代子孫的嘴,他們復活起來,利用壯觀但費解的手勢姿態向大家高談論闊,好比又聾又啞的雄辯家。將來不會有人破解他們的用意,不僅因為缺乏鎖鑰,還因為沒人有耐心傾聽,更何況在我們這個時代中,如此多的新訊息舊訊息並列雜陳,在這種互相掩蓋干擾的情況下,其真實內容便晦澀難明了。今天已經呈現一種局面:歷史不過只是遺忘大洋下可記憶之事的一條脆弱纜繩,可是時間不斷向前推移,再過幾千年後,人類那無法延展的記憶空間將無法再囊括所有歷史,以至於包含幾個世紀甚至好幾千年的時間段落將整個掉進空無,幾世紀的繪畫史音樂史,幾世紀的發明、戰爭、名著都將遭到遺忘,這是很壞的事,因為屆時人類將喪失對自己的概念,喪失自己的歷史,那不可掌握,無法綜觀,只會萎縮成幾個意義空白、梗概式符號的歷史。將有數以千計類似『國王騎馬巡行』的活動出現,有如一群失聰喑啞的人走上歷史漫漫長路,用他們那如泣如訴但無人能解的言語向遙遠來世的人娓娓傾訴,但沒有人找得出時間傾聽。」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國王騎馬巡行」是歷史廢墟,它唯一證明的是事物的逃逸,告訴人類曾經失去過,但無法說清楚那失去的是什麼。可惜昆德拉看不到今日網路世代的遺忘現象有多嚴重,不用幾千年,所有的意義已經失去了穩固根基,只剩符號自我分裂,產生數以萬計的廢話,霸佔了所有人的聽覺。

這些分析是淺層的,正如我在開頭所說,小說以不同人物的第一人稱來寫,每個人物都有個人經歷和對時代的思辨,而這裡的分析只聚焦在路德維克身上,給人一種他是主人公的錯覺。在《玩笑》中,幾乎每個人物都非常雄辯,對生命作出自己一套理解,這些理解常常呈現出矛盾的樣態,促發讀者進一步深思,也就是說所有思想失去了它的教條性,重獲它的假設性。昆德拉始終相信小說的智慧在於不確定性,小說的哲思無法如哲學一樣單獨拿到生命之外做實驗室式的研究,而必須紮根於個體生命經驗。這不表示這些哲思不具普遍性,相反,它緊緊抓住了現實的複雜,由此這些哲思散發出人性的光輝,這是只有小說才能做到的事情。

本書的最後還附上佛朗索瓦·希加的評論,很有啟發,為這本精彩的小說錦上添花。他提到「複調」。是的,這本小說以不同人物視角出發,而每個人物又具有獨立性,以至於你無法說其他人物是路德維克這條線的伴奏。他們不僅解釋、扭轉和塑形了路德維克,還延伸出自己的主題。按昆德拉的說法是,這些線各自平等,同時整體不可分割。


寫於2024.03.1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鹽詞的壞書評產生器
5會員
63內容數
雜食,讀小說、理論、社科類書籍和怪書。分享誠實閱讀心得。 獲鍾肇政文學獎,桃城文學獎,作品曾刊登在《印刻文學生活誌》。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小說推薦:《多米諾效應》 作者:風箏
Thumbnail
小說推薦:《多米諾效應》 作者:風箏
Thumbnail
整體來說,滿喜歡《兔嘲男孩》裡面用戲謔、天真的視角,來諷刺納粹的種種思想與行為,它讓我們能夠用另一個角度,去理解當時德國社會整體的氛圍與情緒;儘管上映時被批評把納粹德國娛樂化、不夠嚴肅看待,但個人認為這正是《兔嘲男孩》的精髓所在。
Thumbnail
整體來說,滿喜歡《兔嘲男孩》裡面用戲謔、天真的視角,來諷刺納粹的種種思想與行為,它讓我們能夠用另一個角度,去理解當時德國社會整體的氛圍與情緒;儘管上映時被批評把納粹德國娛樂化、不夠嚴肅看待,但個人認為這正是《兔嘲男孩》的精髓所在。
Thumbnail
故事以抗日戰爭結束、1945年後的上海為背景。即將破產的陸子野為解決自身危機,預備拍攝以三老被殺案為題材的高票房電影。他連蒙帶騙,請來了五位電影人在三老被殺案現場展開討論。
Thumbnail
故事以抗日戰爭結束、1945年後的上海為背景。即將破產的陸子野為解決自身危機,預備拍攝以三老被殺案為題材的高票房電影。他連蒙帶騙,請來了五位電影人在三老被殺案現場展開討論。
Thumbnail
主角在家中舉辦了一場電影欣賞會,邀請了新舊朋友。麥可的出現帶來了意外的驚喜,他的體貼和幫助讓這次聚會充滿了溫馨和歡笑。
Thumbnail
主角在家中舉辦了一場電影欣賞會,邀請了新舊朋友。麥可的出現帶來了意外的驚喜,他的體貼和幫助讓這次聚會充滿了溫馨和歡笑。
Thumbnail
讀這本書的時候,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對,我就是說有點「似曾相識」這部電影的感覺。要回到某個時刻,處理某樁事情。 . 這是荷蘭作家「尤里克.戈爾德維克」的青少年故事作品。獲得「荷蘭金石筆獎」。之前很喜歡的「我們的狗阿拉斯加」也是荷蘭作家的作品。有別於英美青少年讀本,總是帶來新的視野,
Thumbnail
讀這本書的時候,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對,我就是說有點「似曾相識」這部電影的感覺。要回到某個時刻,處理某樁事情。 . 這是荷蘭作家「尤里克.戈爾德維克」的青少年故事作品。獲得「荷蘭金石筆獎」。之前很喜歡的「我們的狗阿拉斯加」也是荷蘭作家的作品。有別於英美青少年讀本,總是帶來新的視野,
Thumbnail
這是個可以有大場面,可以有大衝突,可以有大這個跟大那個的戲。然而,布魯克把劇情集中在卡列班跟愛麗兒兩人追求自由的不同方法:惡劣而笨拙的報復,感恩卻也認命的服從。以及女兒跟王子相遇之後,和對於美好未來的渴望。
Thumbnail
這是個可以有大場面,可以有大衝突,可以有大這個跟大那個的戲。然而,布魯克把劇情集中在卡列班跟愛麗兒兩人追求自由的不同方法:惡劣而笨拙的報復,感恩卻也認命的服從。以及女兒跟王子相遇之後,和對於美好未來的渴望。
Thumbnail
去年底的愛書,書名讓我想起了「從前有個好萊塢」和昆丁塔倫提諾,身為大眾傳播的孩子真的非常推薦! 之前聽podcast訪問了牽猴子的王師,他非常推薦的一本書,果然一看看到了心坎裡!好懂易讀,有許多共鳴,不僅獲得了知識更讓自己回想起自己迷上電影的小時候。
Thumbnail
去年底的愛書,書名讓我想起了「從前有個好萊塢」和昆丁塔倫提諾,身為大眾傳播的孩子真的非常推薦! 之前聽podcast訪問了牽猴子的王師,他非常推薦的一本書,果然一看看到了心坎裡!好懂易讀,有許多共鳴,不僅獲得了知識更讓自己回想起自己迷上電影的小時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