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身邊反覆出現一本書的身影:《東京都同情塔》。作為去年日本芥川獎得獎作,作者聲稱有5%內容是以AI寫成的。
若你翻開書,就會發現所謂5%不過噱頭。這是一本探討AI的書,人物日常藉助生成式AI工作,是一部以近未來的日本東京為舞台的,一名建築師建造「東京都同情塔」的故事。
說是故事或許過於曖昧。事實上,讀者能期待的與其說是情節,不如說是思辨。
「東京都同情塔」是一座關押犯人的天堂。若犯罪之意志由環境造就,罪犯才應該被同情,他們無能過常人的生活。在這種理論的影響下,有泳池、圖書館、舒適住處的「東京都同情塔」建造起來了,以療癒這些可憐之人,補償他們過往的不幸。
AI和東京都同情塔有什麼關聯?
我覺得本書最有趣的地方正在於此,它將幾個乍看之下沒關聯的關鍵字結合在一起。這幾個關鍵字是:語言、建築、人工智慧、政治正確。
四者的關係如下:1.生成式AI藉語言傳達政治正確的思想;2.語言如同建築一般構成了人類行為的法則,即人居於語言之中;3.當人類慣於與AI共同生活,人類將如何受到政治正確的影響?4.東京都同情塔似乎就是答案。
文本製造的諸種效果中,最顯著的就在第四點。如果政治正確當真正確,東京都同情塔就沒有任何效果。然而,我越讀越荒謬,產生質疑,這是我們要的未來嗎?
如今熱火朝天的ChatGPT也是生成式AI的一員。生成式AI似乎絕對正確,這除了它長篇幅的論證之外,也有篤定語氣的加成。專業語言本身具有魔力,促使他人相信,即使通篇廢話。
人類將判斷外包給機器。在今天,我們不難看到各種論戰中,人們使用ChatGPT支撐論點。一張截圖解決爭端。
然而《東京都同情塔》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指出了這種外包由來已久,至少比ChatGPT久。主人公作為一名建築師,反覆提到自己腦袋裡的小警總(傅柯?),緊盯自己使用了哪些不政確語詞,並提供更好的選擇。這個小警總當然也非原生於主人公腦袋。生成式AI不過將這個小警總具現化罷了。
這就像,人類居於語言之中,而語言的高塔裡有一個小警總在巡邏。這座內在的語言之塔,推動主人公建造了外在的東京都同情塔,為寬恕的時代精神喝采。
另一方面,主人公的語言模式是「必須⋯⋯應該⋯⋯」,而非「或許⋯⋯比較好」。正如她所說,前者如混擬土般堅硬,後者彷彿灌漿前的鬆散沙粒。只有混擬土能帶她勇往直前。
與之相對,另一名角色對東京都同情塔的建造提出質疑。他的母親雖是罪犯,他卻不認同東京都同情塔,視之為拒絕任何異議的壓倒性破壞。
有趣的是,以語言為基底,本書的寫作又是否如同建築一般穩固呢?情節幾近於無,主要由思辨構成,卻是一種輕盈跳躍的思辨,並非層層遞進、密不透風的高塔,而更近似於「灌漿前的鬆散沙粒」,由此和主人公的價值觀形成了距離。片段閃爍的、不穩固的思辨,除了在閱讀上隨性發揮之外,在意義上,是否也對穩固的語言進行了拆卸?在此我使用問號代替句號,又是否更進一步將不穩固推得更遠?
因了這種不穩固,似乎一不小心就滑走,讓高塔塌陷下去的傾向,使得本文時刻牽動著讀者的心,無法放下,一口氣讀到底(我在火車上花了3小時讀完)。這種緊迫又輕盈的都市風格,點狀的閃爍,令人欲罷不能。藉由不穩,它隨時能移至別處,談論一些似是相關之事,又偷偷移回原位。閱讀過程仿若舞蹈。
政治正確本身,和這種「鬆散沙粒般」的風格毫不相稱。所謂政治正確,就是我們找到答案了,要往那個地方前進,而小警在後頭盯著你。
然而生成式AI果真如此嗎?當我跳出書本思考時,這裡頭似乎有某個無法安放的疑慮。生成式AI提供完美答案,即所謂幻覺,是如今已廣泛存在的了。然而生成式AI絕不能說是政治正確的傳聲筒,不如說,在諸多相關書籍中都指出,它更常擔當政治不正確的幫兇,強化現實世界中的歧視和壓迫。甚至有研究者質疑,因為生成式AI是以網路資料為基礎,這種歧視和壓迫可能無法根治。
所以,此處更好的解讀角度或許是「正確」本身。這算是老問題了,有一種「壓倒性破壞」的正確力量強迫人們往特定方向前進。高聳入雲的東京都同情塔暗示了如此「正確」的語言和大地脫離了聯繫。人們被陌異的語言操控。
這種語言因為它的絕對正確,對所有人都有效,而幾近於透明。
由此,本文的烏托邦是語言的烏托邦,即幸福、透明、非自言自語、無個人特色的語言。這樣看,就跟AI的形象非常相似。
主人公最後去看了自己設計的塔,透過塔幻視未來,預測塔終將倒塌,暗示了,所謂堅實牢靠地佇立在大地之上的塔/語言/正確價值觀,無論多麼前衛,終將會過時(cue一下昆德拉)。未來不是永恆。未來是終將倒塌的過去。沒有絕對的正確,而只有歷史性的正確。
她想像著人們使用語言材料將她建築在大地之上,即對她下一個定論,再次強調了語言與建築之間的關聯。
外人使用語言材料建築她的行為是句號,然而她意識到,即便她犯了錯(建造塔),也不代表她必得以這個錯定義自身。她看出了建築行為也可以是問號。她決定持續提問,至死方休。
寫於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