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小說點線面》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百年孤寂》的馬康多、《生死疲勞》的高密縣、《傴僂》的護理之家、《內景唐人街》的散房,大至國家星球,小至浴室廚房,小說離不開各式空間的鑄造。空間本是小說中不可缺的一環,然而在研究中,卻又最容易被忽視。

與空間對應的時間,何以能受到更大關注?以至於有研究者稱,小說主要是時間的藝術?或許是因為,小說關乎故事、一段段情節,情節之發展即時間的推進。由是,研究時間便成為重中之重。

另一方面,空間總給人一種停滯感,邊緣感。當作者描繪空間時,故事就停下來了,彷彿「沒有任何事情發生」。如今,還有這樣的印象:空間是影像擅長的領域,挪移到小說,多少顯出文字的捉襟見肘與無效率。

果真如此嗎?小說在處理空間時並非毫無優勢。一來,小說轉換空間的成本較低,而電影拍攝勢必得考慮成本,壓縮空間數量。其二,小說的空間能大到無邊際,小到不可見,轉換幅度更大。

今天我想介紹的是范銘如的《小說點線面》。這本書很有趣,它以清晰的架構提示了空間在小說解讀中的作用,將空間分為點線面三種常規面向,以及「複合空間」和「邊界」兩種變異面向,並透過各式台灣小說的範例,讓讀者更切實地把握這些概念工具如何使用。

首先,我們可以將小說中的空間分為「主要空間」和「輔助空間」。主要空間就是,嗯,如其名,就是主要空間。輔助空間是主要空間的延伸和對照。主/輔空間有兩種基本組合,分別是主(私領域)+輔(公領域),和主(公領域)+輔(私領域)。一篇職場小說,根據主要空間是作為公領域的辦公室,還是私領域的家庭,勢必呈現出不同面貌。

空間在常規面向上又可分為點線面。點(point or spot)是個人日常活動的固定領域。線(line or route)是來去往返的路徑。像是從公司回家,就是兩個點,而中間的路途,比方說捷運、戶外步行、橋樑等,就是線。至於面(plane or domain)則由諸多點與線構成,形成地方的整體想像,如社區、城市、鄉村、國家、宇宙等。

點慣常作為主要空間使用,線充當輔助空間。例外也不少,如英雄史詩,故事主軸多在路途中遇險犯難,就是以線為主。點是「被編碼的空間秩序、定型化的社會位階與權力位址」,而線「不僅不受此限,反而得以脫離角色的身分限制,跨域社會位置的拘束」。由此可見,點穩固了社會位階,也是身分認同的主要來源,線則讓不同位階的人相遇,製造認同危機。

諸多點與線的組合,便成了面,組裝出一個鎮/城/國。通常有三種方式。一,點到線;二,線到面;三,水平面+垂直面,水平面是特定時期的一個空間,垂直面指不同的時期,其實就是加入了時間。馬康多百年來的變化,即是空間在時間維度上的疊加。

因為小說不可能鉅細靡遺地納入一座城,而只能將點和線轉喻成XX城、國。在及面的過程中,又有遊覽式和地圖式之分。遊覽式帶領讀者從一個小空間起,一步步了解全景,由局部到整體,主要動作是「做」。地圖式直接勾勒全景,主要動作是「看」,偏靜態。兩種方式不「純」,混搭是常態。

變異空間的兩種:複合空間和邊界。

複合空間指「一個空間具有不同作用,因時因地或因人因法而轉換空間的屬性」。既然常規的點意味著穩固的位置,複合空間則因其複合而成為常態性的逸出。複合空間三類:家庭空間的複合使用(浴室和廚房的混合);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的相互挪用(客廳工廠化);公共空間的屬性轉變(市民佔用公共空間)。可見,複合空間輻射了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

邊界在本書主要聚焦於國界。國界之想像長期被大陸、接壤型國家掌控,沿著地景特徵,以陸地為中心,彷彿有一條穩固界線,切開敵我。然而對海島型國家(台灣)來講,界線恰是曖昧不明,無法清楚劃分,體現了國族認同之複雜。

正如范銘如所言:「海洋型的劃界想像不只依賴視覺、很大成分亦是心理上的轉喻。國族的焦慮移置邊界上,越線的焦慮又移置到邊關上。」在小說裡,台灣之國界並非哪一條線,而是機場、邊關等具體的點,由點及線及面地牽引著國人。

當人物在邊界之內,看台灣是一個個局部。當人物走出國界,卻傾向透過層層想像捕捉浮泛的全景。讀者可關注文本選取了哪些點作為國界的轉喻。以自然景色轉喻者,是一個以山河土地為鄉愁的台灣,而以中日美建築轉喻者,則是一個文化上雜糅混亂的台灣。

本書的主要概念,就簡介至此,希望由這些像素小點,足以讓讀者及線及面,了解本書之趣味所在。日後閱讀小說時,興許能從空間的鑄造裡,讀出別樣的意涵。


寫於2025.03.0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鹽詞的壞書評產生器
5會員
63內容數
雜食,讀小說、理論、社科類書籍和怪書。分享誠實閱讀心得。 獲鍾肇政文學獎,桃城文學獎,作品曾刊登在《印刻文學生活誌》。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時間悄悄在生活的間隙中融化,每個當下都走在過去期盼的路上,我們望著同片遠方,永遠是那麼健忘。
Thumbnail
時間悄悄在生活的間隙中融化,每個當下都走在過去期盼的路上,我們望著同片遠方,永遠是那麼健忘。
Thumbnail
  跟動不動就幾十萬字起跳的小說比起來,我更喜歡寫不長也不短的故事;比起那些故事裡的世界觀很大,人物關係錯綜複雜,我更喜歡寫只有少少幾個人相處而發生的故事!
Thumbnail
  跟動不動就幾十萬字起跳的小說比起來,我更喜歡寫不長也不短的故事;比起那些故事裡的世界觀很大,人物關係錯綜複雜,我更喜歡寫只有少少幾個人相處而發生的故事!
Thumbnail
透由兩則小故事,呼應防人之心不可無。並引用《如何寫出好人生》一書,運用要點描繪故事。
Thumbnail
透由兩則小故事,呼應防人之心不可無。並引用《如何寫出好人生》一書,運用要點描繪故事。
Thumbnail
它不僅是靜態地誌,更是動態的立體空間,我特別喜歡作者收尾時,以某種尾韻圈起故事的範圍,如同圖畫有框。正因他框出世界邊緣,世界從中跳脫出來。雖然紀錄結束了,但在圖文留白、我們眼睛沒看見的地方 (或許正是此時此刻)那國度依然存在,在那裡時間持續前進…
Thumbnail
它不僅是靜態地誌,更是動態的立體空間,我特別喜歡作者收尾時,以某種尾韻圈起故事的範圍,如同圖畫有框。正因他框出世界邊緣,世界從中跳脫出來。雖然紀錄結束了,但在圖文留白、我們眼睛沒看見的地方 (或許正是此時此刻)那國度依然存在,在那裡時間持續前進…
Thumbnail
這是短篇小說《書之旅》中「場景」設定的補充,還有作者後續的雜談與碎念。
Thumbnail
這是短篇小說《書之旅》中「場景」設定的補充,還有作者後續的雜談與碎念。
Thumbnail
即便生活忙碌,有了那些細小的美好,足夠讓我們一起邁向遠方
Thumbnail
即便生活忙碌,有了那些細小的美好,足夠讓我們一起邁向遠方
Thumbnail
對於創作的核心理念,作者深入探討並分享了對於文學創作的獨特見解,並分享了在誠品書店尋找靈感的過程。
Thumbnail
對於創作的核心理念,作者深入探討並分享了對於文學創作的獨特見解,並分享了在誠品書店尋找靈感的過程。
Thumbnail
每篇故事發生在昨日、今日和明日,每篇故事存在虛實之間;存在你我之間。要如何把故事說好,就需從尋找故事開始的地方說起。透過G A T E故事法、一句故事法和異質同構法,製造出令人留下深刻的記憶點,讓故事更加有吸引力,是一本令人愛不釋手的好書;也是一本可以時常翻閱的案頭書,豐富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每篇故事發生在昨日、今日和明日,每篇故事存在虛實之間;存在你我之間。要如何把故事說好,就需從尋找故事開始的地方說起。透過G A T E故事法、一句故事法和異質同構法,製造出令人留下深刻的記憶點,讓故事更加有吸引力,是一本令人愛不釋手的好書;也是一本可以時常翻閱的案頭書,豐富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這裡的獨處指得是連內心也只想著自己,只想著和自己有關的事物,發揮自己,或者創作,將內心的想法轉換為文字,繪畫,跳舞,歌唱,冥想甚至是亂吼亂叫,拳打腳踢等等,而滑手機,看劇,在這裡不算在我珍視的內容。 滑手機以及看劇的時間體感時間很短,雖然感覺才過一陣子,但實際上已經三、四個小時過去了,而創作雖
Thumbnail
這裡的獨處指得是連內心也只想著自己,只想著和自己有關的事物,發揮自己,或者創作,將內心的想法轉換為文字,繪畫,跳舞,歌唱,冥想甚至是亂吼亂叫,拳打腳踢等等,而滑手機,看劇,在這裡不算在我珍視的內容。 滑手機以及看劇的時間體感時間很短,雖然感覺才過一陣子,但實際上已經三、四個小時過去了,而創作雖
Thumbnail
「時間看的到嗎?」這個一般人眼中看似哲學的大哉問,在創作者眼裡,或許是個尋常不過的創作主題之一。
Thumbnail
「時間看的到嗎?」這個一般人眼中看似哲學的大哉問,在創作者眼裡,或許是個尋常不過的創作主題之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