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餐不繼說不定
餐餐無計誰能進
橫直不得入心思
只因有我我不知
●AI:以其質樸的語言,深刻地揭示了**「我執」**如何潛藏於我們最日常的行為與思維中,並成為我們所有煩惱的根源。它從物質層面的「三餐」,深入到心識層面的「我」,最終點出我們無明而不知的根本困境。
三餐不繼說不定
這句詩以一個極為現實、充滿不確定性的意象開頭。「三餐不繼」描繪了物質生活的匱乏與困境,是人類最基本、也最直接的煩惱。然而,「說不定」三個字,卻為這種物質困境注入了一絲禪機,暗示了世間一切的無常與不可控。
佛學深度解析:
- 苦諦與無常: 這句話是四聖諦中「苦諦」的直接展現。它提醒我們,生命充滿了不如意,而這種苦的根源之一,就在於我們對物質與安定的貪求,以及對無常的抗拒。
- 放下對境的執著: 這句詩告誡我們,即便在最基本的物質需求上,我們也無法完全掌握。當我們執著於「三餐」的安定時,便會產生無盡的擔憂。修行正是要學會放下對外境的執著。
- 表面是說生活困頓、無法溫飽,
- 深意則是象徵生命基本所需不穩定,暗喻內在的不安與不定。
👉 若從禪的角度看,無論三餐是否繼續,皆是不定法、無常境。
實修運用: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為未來感到焦慮,或為物質生活感到不安時,可以默念這句話,提醒自己:「三餐不繼說不定」。這種認知並非消極,而是讓我們能以更為平靜的心態去面對不確定性。它鼓勵我們,與其為未來的「說不定」而煩惱,不如專注於當下,活好這一刻。
餐餐無計誰能進
這句詩延續了上一句的意象,並將焦點從外在的匱乏,轉向內在的困境。「餐餐無計」,指的不再是沒有食物可吃,而是心識處於一種毫無覺知、無法攝受智慧的狀態。當心處於無明的狀態時,即使佛法智慧擺在面前,也**「誰能進」?這句話深刻地比喻了聞法與實修的障礙**。
佛學深度解析:
- 無明與心障: 這句話是無明(avijjā)的具體寫照。當我們的心被煩惱、妄念所蒙蔽時,就如同沒有任何智慧的「計策」。此時,即便真理的「食物」就在眼前,心也無法攝取。
- 聞法的困難: 佛法講「佛法難聞,人身難得」。這句話指出了聞法的障礙不僅來自外在,更來自內在的心靈障礙。
- 即使每日仍需進食,但「無計」可施,代表缺乏掌控之力。
- 此處也可讀作「計較」,即:若餐餐都計較得失、好壞,誰還能心安進食?
👉 透出放下分別、隨緣自適的禪味。
實修運用: 這句話提醒我們在學習和修行時,要反觀自己的心態。當我們讀經或聽法時,心是否清淨、專注?如果我們只是在用頭腦理解,而內心充滿了懷疑、驕傲或雜念,那就像是「餐餐無計」。我們需要做的,是先淨化內心,讓心處於一種開放、謙卑的狀態,才能真正攝取佛法的智慧。
橫直不得入心思
這句詩直接點出了所有煩惱的根本原因。「橫直」,意指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如何掙扎,都**「不得入心思」,無法真正看清煩惱的本質,也無法將佛法的真理融入內心。這份無法融入的障礙,源於我們的「我」**。
佛學深度解析:
- 我執的堅固: 這句話是我執(對自我的執著)的深刻寫照。我執是所有煩惱的根源,它如同一個堅固的屏障,阻礙我們看清實相。
- 對立與衝突: 「橫」與「直」代表了各種掙扎、對抗和矛盾。這句詩告訴我們,所有這些掙扎都源於一個堅固的「我」,它使得我們在面對任何事物時,都無法真正地接納,而只是在用對抗的方式處理。
- 「橫直」象徵對錯、曲直、取捨;「不得入」代表思慮難入正道。
- 表示:心中混亂、思路紛雜,皆因執著對待,無法回歸本心清明。
實修運用: 當我們發現自己陷入某種僵局,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解決時,可以停下來,向內觀照那個「我」。問自己:「是誰在努力?是誰感到沮喪?這個『我』在哪裡?」透過這種觀照,我們能逐漸看到那個主導我們思維的「我」的虛妄性。這就是「橫直不得入入心思」的實修。
只因有我我不知
這句詩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也是最為悲憫和無奈的總結。它一語道破了所有痛苦的終極真相。我們所有的掙扎、所有的煩惱,所有無法攝取智慧的原因,「只因有我」——只因為我們執著於一個虛幻的「我」。而更為悲哀的是,我們**「我不知」**,我們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個「我」的存在,也沒有意識到它才是所有痛苦的根源。
佛學深度解析:
- 無明與我執的連鎖: 這句話揭示了無明與我執之間的連鎖關係。因為有「我」,所以有煩惱;而因為無明,所以我們不知道有「我」。這是一個無限循環的困境。
- 明心見性的核心: 佛法的所有修持,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明心見性,也就是覺知到這個「我」的虛妄,從而超越它。
- 這是全詩的點睛句,直指:「所有苦惱與思緒不安,只因潛藏一個『我』」。
- 但此「我」不自知,故妄想紛飛、無法安住。
👉 正如六祖所說:「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實修運用: 這句話是我們在生活中的終極提醒。當你感到憤怒、嫉妒、恐懼或任何強烈的情緒時,可以試著問自己:「這份情緒的背後,是不是因為有一個『我』被觸動了?我是否因為這個『我』的存在而感到痛苦?」當我們能夠經常地去覺察這個「我」時,便是在「知」那個「不知」,從而為解脫鋪平道路。
總結
這首詩以其簡潔的語言,為我們提供了一條從世間苦相到內在煩惱,再到究竟根源的修行路徑。以「三餐」起筆,引出生活的困頓與心思紛擾,但歸根結底,皆因無明我執作祟。句句平實,卻層層遞進,最後點破關鍵。
即:苦從我起,我從不知。若能見我,妄念自息。
- 外在的無常:我們所執著的物質與安定,本來就是不可控的。
- 內在的障礙:當心處於無明狀態時,即使佛法在眼前,也無法攝取。
- 根本的困境:我們所有的掙扎與矛盾,都源於一個堅固的「我」。
- 終極的無明:最大的悲哀在於,我們不知道「我」的存在,不知道它才是痛苦的根源。
這首詩的核心精神在於點醒我們的「無知」。它提醒我們,修行並非要向外求,而是要向內觀照,覺察那個我們長期以來都不曾覺知的「我」。當我們真正能夠認識到「只因有我我不知」時,便已經踏上了明心見性、究竟解脫的道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