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雜阿含經白話譯解|阿含概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學習範疇

雜阿含經白話譯解
阿含概說/東初法師
阿含之意義及其內容
二、阿含之內容


📖文獻筆記

二、阿含之內容

龍樹的空,無著的有,顯明的都受了阿含深刻的影響,尤以龍樹為甚。是故阿含不宜受非大乘或小乘的拘束。阿含內容所攝極爲廣泛,絕不是限於小乘局部的思想,是一切大乘思想的淵源,尤其對於空、緣起、中道及一般的思想,都有深刻的發揮。

(一)無常即空

「色爲無常,無常者即是苦,苦者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非有非不有,亦復無我,如是智者所覺知」(増含二四,一一)。無常、苦、空、無我,原是阿含根本的思想。因爲無常的常性既不可得,故說爲無我。無我是我性的不可得,故無常無我都是空的異名。

「此色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色是苦,受想行識是苦,色是無我,受想行識是無我」(雜含三,一四)。阿含的無常、苦、空、無我說,不是就外境說,乃依有情自身說。若無常苦者,是變易法(雜含一,六)。變易法即是無常的異名。譬如說一個茶杯是無常則可,說是苦則不可,因爲茶杯根本沒有知覺領受的作用,無所謂苦不苦。是故說苦必須於有情自身起了老、病、死的變化,才能說是苦。是故阿含無常、苦、空、無我,是根據佛的慧觀說無常即是空。

「若因,若緣,而生滅者,彼因彼緣皆悉無常,彼所生識,云何有常?無常者,是有爲行,從緣起是生法、滅法、欲法、所知法,是名聖法印知清淨」(雜含三,一七),這就是因緣而顯無常,因無常而悟入空性,以彼因彼緣皆悉無常,故說爲空。或依次第觀空,或依緣起顯空,都在以無常而顯空義。

「佛告阿難,我多行空……如此鹿子母堂,空無象、馬、牛、羊、財物、穀米、奴婢;然有不空,唯有比丘眾,是為阿難,若此中無者,以此故我見是空。若此有餘者,我見真實有。阿難,是謂行真實、空、不顛倒也」(中含小空經)。這是釋尊用善巧演繹空有義。所謂空,是空的財物知見,故說「若此中無者,以此故我見是空」。所謂不空,就是空去知見所顯的有,故說:若此有餘者,「我見眞實有」。要能體驗空有的真義,才能達到「行真實、空、不顛倒也」。

釋尊唯恐眾生不了解這個初步次第觀法悟入空有的真義,故又進一步的演繹說:「阿難,比丘若欲多行空,彼比丘莫念村想,莫念人想,當數念一無事想,彼如是知:空於村想,空於人想,然有不空,唯一無事想……乃至漏盡、無漏、無爲、心解脫,……眞實、空、不顛倒」(小空經)。這是次第觀空法。初於人空、物空,而有不空,唯一無事想,這個不空無事想,心仍有所著,故要層層進步,空於村想,空於人想,空於無事想,空於無量空處想……空於無量識處想……空於無所有處想……空於無想心定。乃至本所行,本所思,不樂彼,不求彼,不住此,不住彼,心無所著,漏盡、無漏、無爲、心解脫,達到真實、空、不顛倒。這是初步觀空法。

中含大空經,更從內空發展到外空,內外空,或依空三味觀想,達到「我得空,能起無相,無作,無所有離慢知見,是則善說」(雜含三,一六)。這都是依次第觀想所顯的心空。故能無所得,無所作,於一切外境不起所著,所得,離諸戲論,故說為空。但這個空只是觀想所成的空,所緣的空;不是真正法空。真正的法空,要依緣起而顯其本性空。即緣起而知空,才是一切法的真空勝義。

(二)緣起即空

緣起為阿含的深義。「我今當說第一空法,云何第一空法,若緣起時則起,亦不見來處,滅時則滅,亦不見滅處」(增含一,三〇);這就是說若於緣起中見來處去處,仍不能悟入空性。「若過去若未來……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是名正慧」(雜含六,三四);這是依緣起所顯不來不去非一非異的空義。是故要了知空義,必要了解緣起,不能了解緣起的意義,即不能理解真空勝義,「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即是顯諸法生起,必假託「緣此而彼起」的因緣相依的關係。但這個因緣相依所生諸法,都是空無自性。

「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雜含一,六);這就是依因緣所生法,明確地是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無常(法)即是空。佛告三彌離提:「眼空,常恆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然者,此性自爾」(雜含九,四六)。佛說得更明白,眼等諸行,若因、若緣所生色,若苦、若樂、不苦不樂,都是無常,都是空。為什麼要說他是空,是「此性自爾」。並不是佛的發明,也非是上帝所作,故佛說:「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雜含一二,六八)。這是把緣起性視爲常住,不生不滅所顯諸法的理性,自性空,故「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依因緣所生法,都是生滅的,依緣起和合所顯的本有性,都是無常無我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的空寂性,所以說爲無常、無我,即是空。

這個空,即緣起而顯空,或緣起即空,非緣起以外而有空,或空以外而有緣起。故曰「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雜含一二,六八)。這是依緣起性空顯不生不滅、非一非異的空義。這個不生不滅的性空義。在聲聞比丘中,也只有舍利弗、須菩提才能完全通達。舍利弗說:「我恆遊空三昧」(增含四二,二二),須菩提證得無諍三味爲解空第一。像厭世苦行的大迦葉,只是拘泥生死事相上說明生滅無常,不能於緣起而知不生不滅的性空,即緣起而悟空,或於生滅中而知不生不滅的「此性自爾」勝義空。這個「此性自爾」的空義,即是阿含的空義。

(三)中道義

世俗的知見,不是偏於有,就是偏於無,都是落於二邊的知見,佛說中道緣起法,即是不落於二邊,亦「即是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樂受者是一邊,苦受者是二邊,不苦不樂是其中,有者是一邊,集是二邊,受是其中。」(雜含四三,四六)這就是說有說無,或苦或樂,都落於情識的二邊知見,不是絕對的中道法。絕對的中道法,是不苦不樂,不依情識知見而以正智正見為出發點。是故釋尊開示迦旃延說:「世人顛倒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問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雜含十,五四)。

「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是無離於二邊,說於中道」。(雜含一二,六九)世間人總依顛倒知見說有說無。佛法依緣起見到「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正見的中道義,故不落於二邊。不惑於二邊的正見,為佛法根本的思想,釋尊初於鹿苑說四諦八正道,即以正智正見為領導,建立正智正見中道義,這個正見的中道義也只有迦旃延才能善於了達,絕不是一般聲聞比丘所能了知,是故佛陀緣起、空、中道、本懷的教義,至少在聲聞比丘中失去了普遍性。


📝學習心得

這篇東初法師的阿含概說,引出阿含經中無常即空、緣起即空、中道義等許多經號,可供想研究者在浩瀚經海中一份指引。

後面還有提到佛法的有情論,確實有情的認定是個棘手的問題,其他外道中也有認定植物是有情的說法,有些佛教宗義會定義有情是「有心識者」,不過這沒有回答如何判定「有心識」,蚊蟲、草履蟲、水母、植物等有心識嗎?而如海參、海星、渦蟲是有情的話,那分裂成兩個個體是兩個意識或心的續流嗎?如何判定植物沒有心識呢?

而與龍樹菩薩中觀思想最相關的是《迦旃延經》:

在《中論》第十五品.第七詩頌裡,龍樹便引用了佛陀在《迦旃延經》裡的說法……這也是龍樹在《中論》裡唯一明文提及其思想淵源的地方。—《中觀思想講錄》

不惑於二邊的正見,為佛法根本的思想,釋尊初於鹿苑說四諦八正道,即以正智正見為領導,建立正智正見中道義,這個正見的中道義也只有迦旃延才能善於了達,絕不是一般聲聞比丘所能了知,是故佛陀緣起、空、中道、本懷的教義,至少在聲聞比丘中失去了普遍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16會員
507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看自己,要看出不足、缺失,並懂得改進。 看別人,要看出長處、專長,並加以學習。
Thumbnail
看自己,要看出不足、缺失,並懂得改進。 看別人,要看出長處、專長,並加以學習。
Thumbnail
以困境為磨練學習成長,視不足為動力突破創新。
Thumbnail
以困境為磨練學習成長,視不足為動力突破創新。
Thumbnail
如何獨立思考與其心路歷程。
Thumbnail
如何獨立思考與其心路歷程。
Thumbnail
龍樹的空,無著的有,顯明的都受了阿含深刻的影響,尤以龍樹為甚。
Thumbnail
龍樹的空,無著的有,顯明的都受了阿含深刻的影響,尤以龍樹為甚。
Thumbnail
有與無各有其意涵,正因「當其無」而有所機遇。
Thumbnail
有與無各有其意涵,正因「當其無」而有所機遇。
Thumbnail
道不可感知,卻能運行不竭。
Thumbnail
道不可感知,卻能運行不竭。
Thumbnail
未知為「玄」,「道」與「名」乃一體兩面。
Thumbnail
未知為「玄」,「道」與「名」乃一體兩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