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球友都對wedge的發揮很苦惱!因為在高爾夫裡,最靠球友的個人球桿使用經驗和實際狀況發揮就是wedge和putter,2支球桿。為什麼?先說木桿類,開球木桿driver就是多數在開球台上使用,基本使用的環境是平整沒有難度。球道木呢,基本在球道上,當然也可以在長草,但使用環境和狀況就是你可以輕鬆判斷。鐵桿就是各種狀況的使用,不太去分環境,著重在技術和個人能力發揮。

wedge我也下不少功夫和購置不同特性桿子來研究,實際經驗是你個人使用熟悉和熟練度最重要。不是說桿子不重要,而是你需要知道在wedge上你適合哪類的桿頭,bounce、face aggressive、shaft profile和overall specification。有順手的桿子,你才能下場在各種狀況下,敢打,敢切。說起來簡單,但也讓我花超過10年時間去摸索和經驗經驗值。

要用好wedge,核心的第一步就是分析球場的土質狀況。簡單說就是土是硬,還是軟?因為硬,就最好不要吃深到土裡,因為桿頭吃不下去,一定會卡住,這樣球容易切薄或彈射力量太大。軟土,吃一堆土,桿頭的力量都被土給吸走了,球沒有飛到應該要的距離,也滾不遠。我的wedge bounce都在8左右,如果土硬狀況,就不要硬吃土,而是帶桿頭掃過球,也不大高拋。
wedge最大問題都是“切短”,因為這是心裡作用,導致實際在果嶺前40碼類的切桿,球離果嶺多半短了。所以我現在都會盡可能把距離發揮出來為最大任務,而要做到就必須去判斷你的球在什麼狀況和環境?球道上問題不大,長草的話,看球在草的上面(浮起來),陷在草裡?浮起來我可能會用loft稍微小一點,不會選剛好角度的wedge,因為吃草往往桿面實際吃到球的角度會比較大,導致距離會短。

陷在草裡,用wedge,可以用loft大一些,用力往土裡打,把球擠出來。有時候會用鐵桿把球給拍出來。沙坑裡就相對簡單,就是用你適合的loft去打沙,擠出球來。對於沙坑是粗、細沙,就是你吃沙的力量大小去控制。有時候沙坑經過下雨導致沙坑裡很多水,球桿吃不下去,我多半用推桿或5 wood去打出來。硬打,球肯定飛到另一邊去。
當你的經驗值多了,很多的技巧、球桿選擇都變寬和多了。不在是只有wedge可以對短距離的唯一選擇,我有些狀況反而會用中鐵或短鐵打100碼以內的距離,效果比用wedge要好和穩定。很多時候,我們都容易被教條或球桿的基本功能給固化,導致使用結果是慘不忍睹。所以我常會去測試用不同球桿和打法來瞭解可行性,做為我以後使用球桿的依據。
我個人的想法和策略是,距離越短的狀況,球桿選擇和使用的變化就更大。相對對於使用者的能力和經驗就更加要求,這也是我一直都不喜歡打固定梯台。能打遠的梯台我一定衝,原因就是去提升自己在距離與球桿的發揮經驗值,同時也可以提升在短距離的球桿選擇和策略變化的經驗。用一樣梯台,我第二桿要on問題不大,就算沒上,短切的狀況變化不大,很難可以提升對短桿的變化和經驗值。

在近3年來,我在短切距離40碼內的打法和球桿變化是超豐富。wedge不在是default,常用中/短鐵、推桿、球道木來打,看果嶺、球道設計和球位狀況來決定。說實在,結果還真的比我用wedge要好太多了。反而用wedge就是打短,心裡罵聲四起。很多人或低差點的球友都說,短桿和推桿都是打準,而如何打準,各人有各自的一套。
但我的經驗是,大家千萬別職業球友上身,職業比賽可以看,但不要幻想你也和他們一樣可以切出那種漂亮的弧線球,切滾或高拋球出來。那不是你我這種假日球友可以辦到,加上職業比賽的球場狀況,那可不是我們打公共球場或便宜球場的質量。沒有累積在短切的失敗,你是很難成長。沒有測試不同策略和球桿變化,你不會看到更廣大的高爾夫變化。這個沒有正確答案,都是你自己要去發掘。
Chien, Pear Go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