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意見分歧日益加深的時代,我們經常陷入困惑:為什麼明明大家都自認是「好人」,卻依舊經常爭論的面紅耳赤?從新聞評論區的激烈交鋒,到家庭聚會中因政治或價值觀引發的尷尬沉默,甚至連朋友之間也可能因立場分歧而逐漸疏遠,這些日常經驗讓人不禁追問:衝突的根源究竟在哪裡?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在《好人總是自以為是》一書中,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他指出,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的推理,而是深植於我們的直覺與情感之中。
大象與騎象人:直覺主導,理性補位
作者用「大象與騎象人」來形容人類心智,大象象徵我們的直覺與情感,強大而迅速;騎象人則是理性與邏輯,試圖控制方向,但往往只能事後補救。
舉個例子:當朋友在餐桌上提到某個社會議題,你可能立刻感到不悅或憤怒,這是你的大象在作決定;而你開始整理論點、舉數據試圖說服對方,則是騎象人在事後努力跟上。
理解這個比喻,能幫助我們明白:很多爭論,並非因為誰不理性,而是直覺先行,理性只是事後辯護。
道德基礎理論:不同價值形成不同羅盤
作者認為,道德感並非單一,而是由六個基礎構成:
- 關懷/傷害:保護弱勢,避免傷害他人
- 公平/欺騙:追求正義,反對不誠實或剝削
- 忠誠/背叛:重視群體、家庭或團隊的歸屬
- 權威/顛覆:尊重秩序、傳統與權威
- 聖潔/墮落:追求純潔,反對腐敗或墮落
- 自由/壓迫:守護自主,抵抗壓迫

不同的人會依文化、經驗、教育背景,對這些基礎賦予不同的權重,有人特別重視公平與同理,有人則更在意忠誠、秩序或自由。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同一件事,不同人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分歧的根源,是道德羅盤的差異,而非惡意。
舉例來說,面對一個新政策,有人可能立即感受到對弱勢群體的關懷,認為應提供支持;而有人則擔心秩序或規範被破壞,反對政策,雙方都出於善意,但直覺導向的不同,導致了分歧。
群體影響:道德不只是個人的
道德不僅是個人選擇,也深受群體與文化影響,作者指出,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道德能維繫群體合作與信任。爭論與衝突,往往反映的是群體價值與利益的不同,而非個人敵意,因此,理解分歧背後的群體因素,有助於我們更冷靜地面對衝突。
理解比說服更重要
作者強調:試圖用理性說服對方,效果往往有限,更有效的做法,是先理解對方的大象,也就是理解對方的直覺與價值偏好。
理解不等於放棄立場,而是一種尊重和傾聽的姿態,舉個日常例子:當朋友的意見和你不同時,不必急著爭論誰對誰錯,而是先試著了解為什麼他會這麼想,可能是因為他重視忠誠或秩序,而你重視公平或同理,這種理解,能讓對話從衝突轉為交流,甚至建立信任。
核心啟示與應用
- 意識分歧來源:許多爭執源自道德基礎不同,而非敵意。
- 檢視自己:了解自己的道德傾向與偏見。
- 溝通策略:用故事、情感和共鳴交流,而非單靠理性論證。
- 促進理解與合作:認識道德多樣性,是減少社會分裂、建立共存社會的第一步。
結語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提醒我們:分裂並非因為人心險惡,而是因為每個人的道德羅盤不同,理解對方的直覺與價值,既能幫助我們看清衝突根源,也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當我們學會傾聽彼此的大象,對話與共存才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