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概要
這本書借用了《柳林風聲》裡的角色——性格誇張、愛惹麻煩的蛤蟆先生(Toad),講述他因為憂鬱、失落、沒有自信而去接受心理治療的故事。
蛤蟆先生原本過著揮霍又衝動的生活,對新奇事物(像是汽車)容易著迷,甚至做過偷車、坐牢、越獄這些荒唐事,雖然外表看起來張揚,內心卻感到空虛與自卑,朋友們擔心他狀況惡化,於是介紹他去找心理師——睿智冷靜的蒼鷺(Heron)。
心理諮商的歷程
書的主軸是蛤蟆先生和蒼鷺之間的一連串對話,像是一場「心理治療冒險」:
起初的抵抗
蛤蟆先生一開始對心理治療很抗拒,覺得「看心理師」是一種軟弱。但蒼鷺用耐心引導,讓他逐漸放下戒心,開始願意談論自己的困惑。
探索內在的聲音
蒼鷺帶領蛤蟆先生認識到,自己內心有三種「自我狀態」:
- 父母自我(批判、嚴厲,常重複來自權威的聲音)
- 兒童自我(情緒化、依賴,代表內在小孩的需求與創傷)
- 成人自我(理性、客觀,能分析當下情境並做出選擇)
蛤蟆先生發現,自己長期被「批判的父母自我」壓制,因此失去了自信。
回顧童年與傷痕
在蒼鷺的引導下,蛤蟆先生回想起童年的經歷,特別是和父親的關係。他體會到,原來自己內心深處的不安與自卑,來自過去長期被否定、缺乏認可的經驗。
學會接納自己
透過對話,他開始練習安撫「內在小孩」,用溫柔的態度取代自我批評,並訓練自己用「成人自我」來面對問題,而不是一味逃避或誇張表演。
最後的轉變
故事最後,蛤蟆先生並不是一夜之間變得完全自信快樂,而是逐步學會與自己和解,他明白了:
- 自信不是來自別人誇獎,而是來自對自己的理解與接納。
- 成長是一個過程,只有勇敢正視內心的脆弱,才能慢慢找回力量與平靜。
相關心理學概念
1️⃣ 憤怒(Anger)
- 心理學觀點:憤怒是一種二級情緒,往往掩蓋了更深層的脆弱,比如害怕、羞愧或受傷。
- 在書中:蛤蟆先生的誇張行為與暴躁,實際上是在掩飾內心的不安與空虛。
2️⃣ 潛意識(Unconscious)
- 定義:心裡那些我們沒有察覺,但卻持續影響行為與情緒的部分。
- 在書中:蛤蟆先生的憂鬱,其實與過去壓抑的需求、未處理的傷痛有關。
3️⃣ 自我審判(Self-judgment)
- 定義:內心對自己過度苛責的聲音,容易帶來羞愧與無力感。
- 在書中:蛤蟆先生常自責「我什麼都做不好」,這種自我審判讓他更加陷入低潮。
4️⃣ 兒童的自我狀態(Child Ego State)
- 定義:交流分析(TA)裡的一種自我狀態,代表我們內在的情感、需求和童真。
- 分支:
- 自發/自然型兒童(Natural Child):真誠、快樂、好奇。
- 適應性兒童(Adapted Child):為了符合他人期待而壓抑或順從。
- 在書中:蛤蟆先生有時任性(自然兒童),有時又壓抑自己迎合別人(適應性兒童)。
5️⃣ 父母的自我狀態(Parent Ego State)
- 定義:來自我們童年內化的父母或權威聲音。
- 分支:
- 關懷型父母(Nurturing Parent):溫柔、照顧、保護。
- 挑剔型父母(Critical Parent):嚴厲、規範、責備。
- 在書中:蛤蟆先生的「你不應該這麼失敗!」就是挑剔型父母的聲音在作祟。
6️⃣ 成人的自我狀態(Adult Ego State)
- 定義:理性、客觀,分析當下情境後做出最佳選擇。
- 在書中:蒼鷺心理師引導蛤蟆先生,用「成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而不是被內心的父母或小孩支配。
7️⃣ 適應性兒童(Adapted Child)
- 定義:兒童狀態的一種,為了得到認同或避免責罵,會壓抑需求、迎合他人。
- 在書中:蛤蟆先生表面順從,內心卻壓抑憤怒與悲傷,這就是適應性兒童的特徵。
8️⃣ 挑剔型父母(Critical Parent)
- 定義:父母狀態的一種,表現為嚴厲、批評、責怪。
- 在書中:這種內化的聲音讓蛤蟆先生覺得「我不夠好」。
9️⃣ 共謀(Collusion)
- 心理治療裡的意思:來訪者和治療師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合作」維持舊有模式,反而阻礙改變。
- 在生活中:兩個人互相配合對方的心理遊戲,卻都忽略了真正的問題。
- 在書中:蒼鷺努力避免和蛤蟆先生陷入「自憐」的共謀,而是引導他面對真實情緒。
🔟 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EQ)
- 定義:理解、覺察並管理自己情緒,以及與他人良好互動的能力。
- 要素:
- 自我覺察(認出自己的情緒)
- 自我調節(管理情緒而不被控制)
- 動機(自我驅動)
- 同理心(理解別人的情緒)
- 社交技巧(良好互動)
- 在書中:蛤蟆先生逐漸學會覺察自己內心的聲音,也開始能理解自己的憤怒、悲傷,這就是情商的成長。
✨ 總結: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透過這些心理學理論,把「憂鬱」與「療癒」講得既溫暖又淺顯。 它讓我們看到—— 內心的小孩需要被理解,內在的父母聲音需要被調整,而成人的自我則要學會帶領整個心靈團隊。

Transactional Analysis(交流分析)
定義
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交流分析) 是由精神科醫師 Eric Berne 在 1950 年代提出的一種心理學理論與治療方法。
它的重點是:
- 研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transaction)」
- 以及我們在互動時所使用的「心理狀態(ego states)」
三種自我狀態(Ego States)
Berne 認為每個人心裡都有三個主要的「角色」:
父母(Parent)
- 就像我們內心裡的「父母聲音」,包含了規範、責備、保護或關懷。
- 例子:你在心裡對自己說「你應該更努力!」或「這樣做不行!」
成人(Adult)
- 理性、客觀、分析當下現實,不受情緒綁架。
- 例子:冷靜地查資料、分析利弊,像電腦運算一樣。
小孩(Child)
- 代表我們的情感、直覺與童心,既可能是快樂、好奇,也可能是任性、害怕。
- 例子:撒嬌、衝動購物,或純粹地玩樂。
人際互動(Transactions)
- 當人與人互動時,就是這三種狀態在彼此「對話」。
- 例如:
- 老師(父母):「你怎麼又沒交作業?」
- 學生(小孩):「對不起啦!」
- → 這就是「父母 ↔ 小孩」的互動。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裡
蛤蟆先生因為憂鬱去找蒼鷺心理師,過程中其實就是學習:
- 覺察自己何時在「父母」「成人」「小孩」狀態。
- 明白他過去的「瘋狂行為」(偷車、誇張冒險)其實是內在小孩的衝動。
- 學會在不同情境下,用「成人」角色來回應,而不是被「父母」或「小孩」控制。
簡單來說
Transactional Analysis 就是一種理解自己內心三種角色(父母、成人、小孩),並改善人際溝通與自我認知的方法。
它既是心理治療工具,也是生活中可以用來觀察自己情緒和互動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