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不該用是非對錯、善惡去定義任何人。那麼該如何分善什麼是對的環境、對的人。既然不該有二元對立存在,我們接觸的人、所處的環境應該就是所謂的「有益於我」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內心的疑惑。
一切都來自於自己如何看待身邊的人、事、物。分別心也是由既定存在的價值觀形成的。在自己的內心早已存在對所有事物的判定標準。
而這一切來自於你對自我價值的否定及自信心不足。如果內心夠強大,外在環境的好壞,一個人的善惡都不會對你產生影響。
要在對的環境遇到對的人之前,是讓自己成為那個對的人。當你明白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內心也足夠強大的時候,身處的環境優劣、遇到的人是好是壞,其實都不是那麼重要的。與其向外尋找, 更多時候是要向內探索並肯定真實的自我。
我們習慣於看見實際存在的東西,依循社會認定的標準,在無形中把自己鎖定在既有的框架裡。
它讓我們擁有安全感,卻同時令人感到不安。是一種無法掌握,亦找不到任何言語來形容的虛無飄渺。是我們不習慣擁有及面對的感受,正如我們不懂得如何與情緒共處,更多時候是以一種迴避的方式。
在人類圖裡有一段話是這麼形容自己的。每天檢視自己所說的話是不是出自真心,還是無意識的條件反射。
隨著年紀增長及社會的歷練,讓我們要懂得人與人之間應對進退該有的禮儀規範。
像是一個刻好的模板,寫入了我們的潛意識。在與人的應對之間自然的給予相對應的回答,但那些話是我們真心認同的還是為了迎合他人呢?習慣到我們也不懂得該如何分辯了。
如何確認自己說的話是出自真心的呢?先搞清楚真實的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做到「身心合一」自然就能明白究竟是真心還是只是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