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錯了》:學會對自己和世界更溫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raw-image

《我可能錯了》是瑞典森林僧侶比約恩(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在人生最後階段寫下的智慧結晶。他曾是風光的經濟菁英,卻因內心的空虛而遠離職場,前往泰國森林寺院修行長達17年。返歸世俗後,他以簡單卻深刻的話語,分享面對生命無常、病痛與死亡時所體悟到的平靜。

智慧金句

  1. 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在這十七年整日的精神修練中,我最珍視的一點就是: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這是我的超能力。」
  1. 世界不是如它本身,而是如你自己所見
「世界是你自己的鏡子……你有能力改變現實,首先要從思維模式做起。」
  1. 我可能錯了
「下次當你感覺到衝突醞釀……真誠而堅定地對自己重複:“我可能錯了。”三次。你的擔憂就會像清晨的露水一般消散。」
  1. 把內心的包袱放下,活在當下
「我們每個人都揹著兩個沉重的重要袋子—關於過去的和未來的念頭……試著放下它們一會兒,看看是否能更貼近當下那一刻。」
  1. 知識自傲,智慧謙卑
「知識為自己所知驕傲,智慧卻對未知保有謙遜。」
  1. 你遇見的每個人都在經歷一場無形戰鬥
「你遇見的每個人都在進行一場戰鬥,你對此一無所知,與人為者,永遠如此。」

為什麼「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其實是《我可能錯了》裡最核心的一種修行智慧。

它聽起來有點反直覺,因為我們平常太習慣把腦海裡冒出的聲音,當成真理或事實。

作者比約恩說這是他「最大的超能力」,原因主要有幾個:

  1. 念頭不是事實,只是腦袋的解釋 我們的腦子會不斷產生想法:擔心、批判、幻想、懷疑…… 但念頭只是一種「敘事」,就像腦袋自己編的故事。 如果我們全盤相信,就容易陷進焦慮、恐懼,甚至誤解他人。
  2. 念頭常常帶著偏見與情緒 想法背後有我們的情緒、成長經驗、甚至一時的身心狀態。 當你疲憊或焦慮,腦中的念頭就會比較負面。 所以,如果每個念頭都照單全收,就像讓一個情緒化的「小導演」來操控人生。
  3. 學會和念頭保持距離,才會自由 作者強調「看見念頭」而不是「被念頭控制」。 當你意識到「這只是腦袋在講的一個故事」,你就有選擇:要不要跟隨它。 這種距離感,可以讓人更自在,不被內心噪音牽著走。
  4. 不相信每個念頭,反而更有智慧 如果念頭對自己或他人有幫助,你可以選擇跟隨。 如果念頭帶來焦慮、比較、敵意,你可以選擇不理會。 這種「選擇性相信」就是智慧,不是盲目跟隨。

✨ 簡單說:

念頭就像天上的雲,會來會去。
如果你相信每一朵雲就是天空的全部,就會迷失。
但若能靜靜看著它們飄過,你會發現,真正的天空一直都在。

「世界不是如它本身,而是如你自己所見」這句話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以為自己看見的是「客觀的世界」,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看到的都經過了自己內心的濾鏡。

  1. 世界是一面鏡子 當你心裡焦慮,眼裡的世界就充滿威脅與不安。 當你心裡安穩,眼裡的世界就顯得寧靜與美好。 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不是「純粹的外在事實」,而是心境投射後的樣子。
  2. 人與人之間的誤會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詮釋: 有人覺得下雨天浪漫,有人覺得煩躁。 有人看到挑戰覺得興奮,有人看到挑戰只產生恐懼。 事情沒有改變,改變的是觀看的「角度」。
  3. 對自我的提醒 這句話在修行或心理學裡,也是一種自我覺察: 「如果世界總是讓我感到敵意、壓力或悲觀,那可能不是世界真的如此,而是我的心正這樣看待它。」 換句話說,與其努力去「改變世界」,更有力的方法是:
  • 覺察自己的心境
  • 練習放下偏見與執著
  • 讓內心更清明,那麼世界也會隨之變得柔和

✨ 世界不一定非黑即白,而我們的心,決定了我們看到的色彩。


當局者迷的時候,真的很難去感覺「我可能錯了」,實際上到底該怎麼做?

在「當局者迷」的時候,腦子常常被情緒或執念卡住,要當下提醒自己「我可能錯了」幾乎是不可能的。這也是為什麼這句話雖然簡單,卻要透過練習才能真正變成力量。 以下整理一些實際可做的方式:

  1. 延遲反應,先「停一下」 當情緒強烈(憤怒、焦慮、爭辯)時,不要立刻回應。 可以默數三下; 或深呼吸幾次; 或乾脆說:「我需要一點時間想想」; 這個空隙就是讓「我可能錯了」有機會進來的第一步。
  2. 借用「外部聲音」 自己卡住的時候,很難跳出來。這時候可以: 找一個你信任的人,單純聽聽他的觀點; 或者先把想法寫下來,過一晚再看(換時間,就像換了一雙眼睛); 有時候光是看見「別人完全不同的解釋」,就能鬆開一點。
  3. 用「測試性提問」 當你很確定「我一定是對的」時,試著問自己: 有沒有任何可能性,我忽略了一些資訊? 如果我是旁觀者,我會怎麼看這件事? 如果十年後回頭看,現在的想法還會這麼絕對嗎? 問這些問題的過程,就是在打開「我可能錯了」的空間。
  4. 覺察身體訊號 當局者迷時,常伴隨身體緊繃(肩膀僵硬、呼吸急促)。 一旦察覺到這些身體反應,就提醒自己: 「我是不是又被情緒推著走了?」 身體往往比大腦更早知道我們卡住了。
  5. 小步練習,不是大跳躍 不要期待在最激烈的時刻,立刻能說「我可能錯了」。 先從小事練習: 當朋友講一個故事時,提醒自己:「也許事情不是完全如我理解的那樣。」 當看到新聞或評論時,心裡默念:「我可能錯了,還有別的角度。」 這樣練久了,就會成為自己思考習慣的一部分。

✨ 「我可能錯了」不是要讓你否定自己,而是幫你創造一點鬆動的空間。就算當下做不到,只要事後能回想起來、慢慢練習,就已經很珍貴了。


raw-image

「活在當下」常聽到別人說,但實際上要怎麼判斷自己真的在「當下」呢?

比約恩在《我可能錯了》裡談到「放下內心的包袱」,指的就是不要一直揹著過去的懊悔和未來的擔憂,因為它們會讓你錯過此刻正在發生的生命。

怎樣算「活在當下」?

  1. 身心同在 當你的身體在這裡,但心卻跑去想昨天的錯誤或明天的計畫,其實你不在當下。 活在當下,就是把注意力帶回到眼前正在發生的事,例如:呼吸、眼前的人、手中的動作。
  2. 覺察而非自動駕駛 我們很多時候在「自動模式」:吃飯滑手機、走路在腦補情境、聽人說話卻只是在心裡準備回應自己的論點。 活在當下,就是暫時停下這種「自動反應」,真正去感受: 食物的味道 空氣進出鼻腔 對方的語氣和眼神
  3. 允許此刻如其所是 很多痛苦來自「想要此刻不一樣」:希望不生病、希望不孤單、希望結果快點出來。 活在當下不是否認改變,而是先承認:「此刻就是這樣。」 從這份接納出發,你才能更清楚地行動,而不是一味逃避。
  4. 有意識地投入 無論是工作、聊天、走路,甚至是洗碗,當你全神貫注、不分心,它就成為一種當下的修行。 作者比約恩常用「僧侶式生活」提醒我們:平凡的小事,也能成為練習專注與寧靜的道場。

小練習:判斷自己是不是在當下

你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 我現在腦子裡想的,是不是和此刻正在做的事情一致? (如果我在走路,但腦子在想三天後的報告 → 不在當下。)
  • 我有沒有感受到身體? (注意腳踩在地上的感覺、呼吸的起伏、肩膀的鬆緊。)
  • 我能不能對此刻說:「就這樣也可以」? (哪怕是混亂或不舒服,先承認它的存在,就是一種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不是要你忘掉過去或放棄未來,而是不要被它們拉走。當你能把心安住在眼前的呼吸、動作或對話,你就在當下了。


「知識自傲,智慧謙卑」這句話想表達什麼?

  1. 知識帶來確定感,容易滋生傲慢 知識是「知道」:我讀過書、我懂某個理論、我掌握了技能。 這些讓人感到「我知道的比別人多」,於是容易產生優越感,甚至看輕他人。 知識越多,若缺少反思,就可能變成自傲。
  2. 智慧源於承認未知,生出謙卑 智慧不只是「知道」,而是「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更多」。 當一個人真正有智慧,他會看到世界的複雜、不確定,以及自己的有限。 因此他不會急著斷言,而是保持謙卑、開放的態度。
  3. 知識偏重外在,智慧偏重內在 知識是對「外界」的掌握:數據、資訊、理論。 智慧是對「心」與「生命」的理解:慈悲、耐心、洞察。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高知識分子可能很傲慢,但真正的智者往往謙遜。

🔹比喻來說: 知識像一盞燈,照亮一小片地方,讓人以為自己「看清了全部」。 智慧像仰望星空,越看越發現浩瀚無邊,於是生出敬畏與謙卑。

✨實際啟示 學習知識很好,但不要因它產生驕傲。 真正的智慧,是知道自己「可能錯了」,並且願意尊重、傾聽他人。

raw-image

「你遇見的每個人都在經歷一場無形戰鬥。」為什麼我們要用這麼體貼的態度去對待其他人?

  1. 你不知道他正承受什麼 外表看起來平靜的人,心裡可能正在為家人擔憂、為病痛掙扎,或是剛經歷一段挫折。 我們往往只看到別人「呈現出來的樣子」,卻不知道背後隱藏著多少痛苦。 既然如此,與其急著評斷或苛責,不如選擇多一點包容。
  2. 你的體貼,可能是對方唯一的喘息 也許一句耐心的回應、一次善意的眼神,就能成為他在艱難裡的一點支撐。 你不知道自己的體貼,會在別人的戰場裡扮演多大的角色。 小小的善意,往往比我們想像的更有力量。
  3. 體貼不只是給別人,也是給自己 當你選擇用柔和的態度對待他人,你同時也讓自己的心少了對抗、少了怨恨。 這是一種雙向的療癒:既減輕了他人的痛苦,也讓自己活得更自在。 體貼是一種對生命整體的溫柔。
  4. 世界因此變得更好 如果每個人都只看見「自己的戰鬥」,世界就會充滿碰撞與對立。 但如果有人願意先伸出一點理解,整個互動氛圍就會改變。 這是一種漣漪效應:你的體貼,會慢慢擴散成更多善意。

✨ 我們走在街上,看不見別人肩膀上的「隱形背包」,那背包裡可能裝著失眠、焦慮、孤單或責任,如果能想起這一點,我們自然會更溫柔。

raw-image

但可能那個人真的就是討人厭而已?

「體貼對待他人」並不是要你強迫自己喜歡所有人,或否認「有些人真的讓你很不舒服」這個事實。其實兩件事可以並存:

  • 承認討厭的感覺:你完全可以誠實地承認「我不喜歡這個人」,這是自然的情緒反應,沒有錯。
  • 不讓討厭主宰你:體貼不是替對方辯護,而是選擇不讓對方的行為摧毀你的心境。例如,一個人粗魯無禮,你可以保持界線,不必迎合,但也不用用憤怒回敬。
  • 看見背後的可能性:那個人或許真的是「難相處」,但他的難相處,可能來自於壓力、恐懼或沒處理好的痛苦。這並不是要你原諒,而是提醒自己:「他的行為不代表他的全部。」
  • 佛教常講「慈悲不是軟弱,而是清醒的力量」。當我們願意用一點點體貼的眼光看人,其實是保護自己的心,不被仇恨或嫌惡吞沒。

換句話說:你不必喜歡所有人,但可以選擇不讓討厭的人奪走你的平靜。

所以「你遇見的每個人都在經歷一場無形戰鬥。」這句話的目的是為了獲得自己內心的平靜嗎?

這句話其實有兩層意思:

  1. 提醒我們放下過度的批判 當你記得「每個人都在打自己的仗」,就比較不會急著用「好人/壞人」、「值得/不值得」來定義對方。這並不是否定他人的錯誤行為,而是承認:我們看見的,只是他戰場上的一個片段。
  2. 保護自己的內心平靜 如果你老是把別人的無禮、冷漠、苛刻往心裡放,你的情緒就會被牽著走。 但當你換個角度——「也許他正在經歷一場無形戰鬥」——心裡自然會多一分距離感,少一點憤怒。這不是替對方開脫,而是讓自己不被仇恨或煩惱綁架。

✨所以說: 同理他人是一種善,更是一種自我保護。 當你選擇以體貼的態度看待別人,得到最大平靜的人,往往是你自己。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胖貓閱讀俱樂部
0會員
23內容數
書海漫遊,時事穿梭。這裡是分享閱讀風景與生活見聞的角落,期待與大家相遇。
胖貓閱讀俱樂部的其他內容
2025/09/06
《連結:從石器時代到 AI 紀元》
Thumbnail
2025/09/06
《連結:從石器時代到 AI 紀元》
Thumbnail
2025/09/04
《Pretty Things》是一部結合詐騙、親情與人性掙扎的心理懸疑小說,透過兩位女性的交錯視角,揭示信任與欺騙的糾纏,描繪愛與控制之間模糊的界線。
Thumbnail
2025/09/04
《Pretty Things》是一部結合詐騙、親情與人性掙扎的心理懸疑小說,透過兩位女性的交錯視角,揭示信任與欺騙的糾纏,描繪愛與控制之間模糊的界線。
Thumbnail
2025/08/22
懂得不多的人以為自己全懂,懂得很多的人卻覺得自己不足。
Thumbnail
2025/08/22
懂得不多的人以為自己全懂,懂得很多的人卻覺得自己不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四章 (摘錄)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四章 (摘錄)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二十八、三十一、三十二章 (摘錄)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二十八、三十一、三十二章 (摘錄)
Thumbnail
對自己的內心進行一次溫柔的對話,不要過於苛刻。體察自己的心情,並給予自己溫柔和支持。我們一起來看看自己,好嗎?
Thumbnail
對自己的內心進行一次溫柔的對話,不要過於苛刻。體察自己的心情,並給予自己溫柔和支持。我們一起來看看自己,好嗎?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二十、二十一、二十六、二十七章 (摘錄)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二十、二十一、二十六、二十七章 (摘錄)
Thumbnail
這本書分享了作者艾爾文在生命中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並提出瞭如何為自己做出更好選擇、過好每一天生活以及接納自己的建議。文章充滿正能量,鼓舞人心,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Thumbnail
這本書分享了作者艾爾文在生命中所面對的困難和挑戰,並提出瞭如何為自己做出更好選擇、過好每一天生活以及接納自己的建議。文章充滿正能量,鼓舞人心,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Thumbnail
「現在的我,不需要完美才能感受到安全,我只是會犯錯的凡人,但犯錯不會使我成為一個錯誤。 拒絕貶低自己、要把不合理的毒性羞恥,丟向回羞辱我的人。 我會盡力做事,但不追求完美,只追求「夠好」,有時候努力會帶來成果,有時不會,這很正常。」
Thumbnail
「現在的我,不需要完美才能感受到安全,我只是會犯錯的凡人,但犯錯不會使我成為一個錯誤。 拒絕貶低自己、要把不合理的毒性羞恥,丟向回羞辱我的人。 我會盡力做事,但不追求完美,只追求「夠好」,有時候努力會帶來成果,有時不會,這很正常。」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十二、十三、十四章 (摘錄)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十二、十三、十四章 (摘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