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還沒填平地下道、填平地下道前一晚、填平後,公館圓環的新聞從來沒停過;這個二十年以來從未解決的交通安全問題,在經過一系列抗議後,大多數新聞的重點還是政治多於事實討論,看了幾十篇新聞後你可能會知道苗博雅、王鴻薇、徐巧芯、羅智強和廣大網友的互相指責,但究竟該不該拆、有沒有更好的作法、人民為甚麼反對?這些真正能解決問題的討論,反而缺乏關注。
我想更了解公館圓環的議題,所以9/12當天站在台灣電力公司的一個小角落,觀察這場激烈的抗議運動。整理這次資訊後,我認為我對公館圓環的了解太少,由我論斷該不該拆沒有意義。我想要做的,是將此次事件作為民主的練習題,多數人沒有空、也沒有完整的資訊可以參與公共議題,當社會中出現反對政策的聲音,抗議民眾對政府、對大眾傳遞的訴求是否真有造成改變?溝通的過程中有哪些價值觀衝突,或者媒體的阻攔?因為人在現場、也和抗議民眾聊過天,我可以以一手資訊進行更穩固的討論。
你想要正義的過程,還是好的結果?
(1) 9/12 公館圓環抗議: 他們向更在乎結果的社會大眾與政府,抗議過程的重要。
當天到場時,我錯過了前十分鐘的發言,只參與到台大、師大、政大的學生代表、居民代表和其他人物輪流上台。訴求基本都是以決策程序不透明、不顧民間反對聲音、沒有納進在地學生討論,對施工後的塞車缺乏配套措施等等,只有台大城鄉所的教授/助理教授發言時提到:為何不該填平地下道、拆除圓環,對交通現況改善其實存在更好的做法。此次抗議訴求有主要兩個:開啟討論/拒絕拆除,多數意見表達圍繞在執政者不聽民眾的聲音,缺乏程序正義這件事上。但若是以當天公館圓環稍晚將進行拆除的急迫性來說,這場對外溝通是否從訴求的選擇開始,就已經失敗了?
(2)支持程序正義的論點: 確保民主、尊重公民決策權
所謂程序正義,從去年國會改革法案抗議就時常被提及的訴求,然而當今社會對此訴求時常產生分歧,並不是全民買單,程序正義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對支持程序正義者而言,政策的結果不是他們關心的主要議題,決策程序經過與民眾充分討論溝通、將被影響者之意見納入決策過程,這是權力機關對人民的尊重、避免權力腐化干涉決策結果、實現人民對公共事務的決策權,才是決策最好的方式,而不是讓民主變成只是四年選一次對我們獨裁的執政者投票。
(3) 比較不在乎程序正義的想法
我們身處一個結果論的社會,假設在台灣進行投票:「你比較在乎政策實行後有好的結果,還是必須符合程序正義?」最終大概多數人重視好的結果>過程是否合理。其中有直覺性的理由,例如許多人願意經歷痛苦的讀書、競爭,以獲得高薪的工作。當我們在審視執政者的政績時,我們關注的也多是可量化的施政成果,多少百分比的經濟改善、多少調新的政策,過程離我們太過遙遠,是資訊快速流通時代下產生的知識盲區,施政的過程不會被關心,最終的結果才會永流傳。
更大的原因是,從成長的過程中,所有公共領域的討論,我們很少被教育決策過程的重要。雖說學生時期班上每個股長都是我們投票選出來的,看起來十分重視民意的表達,但是我們在投票之前從來沒有和身邊的人討論過,你覺得哪一個人上台會做得比較好?他們過去有做過什麼事情,證明他們能做好班長?還是讓他們分別各做班長一個禮拜,我們再來決定要選誰?
最後,在許多人眼中「政策的決定需要充分討論」就是不重要,如果專家們討論出結果是好的,為甚麼要花費時間成本去和民眾溝通?人民不抗議不就好了嗎?一定是民眾盲從政黨顏色、有其他政治利益可以撈、容易被煽動的人才會去抗議等等,都是在各大網路論壇常見的論述。
(4) 所以說,公民運動還應該以程序正義為主要訴求嗎?
從以上的討論來看,如果想要爭取多數民意對公館圓環應該停止施工的支持,比起告訴大家「拆的時候沒把我們的意見納進去」;「拆了沒用」可能更加有效。以溝通理論來看,抗議者作為訊息傳達者,將決策過程不合理之處點出來,不認為決策過程重要的多數社會身為訊息接收者,依然不會吸收,就像保守派不會接受自由派的論點一樣,他們無法理解背後的價值觀。在追求程序正義的路上,也許從溝通的過程就需要改善,也
許是不同的溝通形式,或是和不了解的民眾進行面對面討論。但若是需要政府重視程序正義,這我就不得而知了。
補充:針對苗博雅警察說/落跑指控
苗博雅在當天也到場向全體發言,以下記錄我記得的部分:首先是本次交通改善案,他從來沒有看過,在說明會沒有獲得任何民意的交通改善政策,顯示此案缺乏民意支持;再來是台北市政府捨棄優化標誌的最簡單方案,一意孤行,全是為了蔣萬安市場自己的政績。 最後,是現場的大批警察和圍欄是否真有必要,北市政府是否過度分配人力和資源,試圖壓制人民的聲音?
警察說
苗博雅對於蔣萬安派出警察將人民團團包圍表示抗議,我認為可能有些站不住腳;抗議民眾有跨越馬路的需求,來往車流量不少,警察協助指揮交通,站在民眾和車輛的中間,並沒有阻礙抗議,反而是阻擋車流,這是警察職責所在,不需過度提升,卻也不該為了攻擊政府而質疑他們;限制抗議民眾站立從現場來看範圍也合理(將人潮控制在人行道以內)。不過這也是我的主觀看法,此議題或許有站在馬路上抗議的需求,那可以再對此個案討論,警察干涉是否合理。
【苗頭不對】落跑指控
抗議當天出現民眾衝到圓環車道、毆打警察等舉動,國民黨籍議員王鴻薇等人以此批評苗博雅在當時逃離現場、不去制止失控民眾,背後試圖攻擊苗博雅對此次的抗議僅僅是政治刷臉,收割政治利益,也將這次抗議降格為苗博雅的政治操作。首先,民眾不該毆打警察。而攻擊苗博雅「烙跑說」是對發起抗議民眾來說不公平的政治攻擊。以當天從抗議開始待到民眾衝到馬路上的觀察角度,不難看出當天抗議是由學生、在地居民主導發起,從人力的安排、話筒的傳遞,流程上大部分發言都是這兩個群體在進行,苗博雅在場簡短發表她的立場、提供政府過去決策過程的資訊就離場,反而是抗議民眾最需要的:轉移媒體關注點、把對現場的控制收回發起民眾的手中;人們需要了解,一場由民眾自發的抗議活動,為甚麼需要任何他人從頭待到尾,為他們的行動負責?產出烙跑說這類發言的人們,為了政治鬥爭貶低一場抗議活動,是不了解現場的無心之失,或者充分了解當天所有行為的決策過程後,還故意攻擊?
文末,以上為我個人思考與抒發,希望為促進台灣社會的公共參與盡一份力,不足之處歡迎指教討論。之後也會產出更多類似主題的內容,歡迎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