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一: 加拿大與英、澳同日承認巴勒斯坦國
加拿大總理 Carney 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與英國與澳洲形成「西方主流國家承認潮」,並在聯大前夕成為外交場域上的關鍵訊號。聲明同時強調不容忍恐怖組織、支持以色列安全,並要求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推動改革、於 2026 年舉行排除哈瑪斯的選舉。以色列總理內唐亞胡明確反對;美國政壇與盟國內部也出現對方法與時機的分歧。
當政治說「承認」,市場問「怎麼算」。承認不是終點,它像會計的備忘錄,提醒我們即將進入一段漫長而昂貴的重分類:風險從戰場轉進資產負債表。能源市場先聽風向——如果外交動能壓低戰火頻率,油價的風險溢酬會收斂;但一旦談判卡在細節,海陸要道的保險費率就會像潮汐回來,吞掉企業利潤的邊角。投資上,我更在乎「系統韌性」:誰能在政策轉彎時自動調整供應、資金流與合規流程,誰就拿到超額報酬的門票。金融基礎建設會先受惠——跨境支付、制裁名單比對、援助資金透明化的 RegTech 與數位身份識別,會被各國政府與 NGO 同時需要;別嫌它們冷門,這些工具讓資金在地緣政治的窄巷裡繼續流動。
同時,國防科技並不只等同於武器。感測、衛星影像、AI 融合情報(sensor fusion)與網路安全,實際上是「降低誤判、縮短衝突」的科技堆疊,對長線投資者而言更像是「把尾端風險變得可計價」。這種把混沌變成資料的能力,是我長年追逐的護城河。至於善於講故事的市場,會先把盤面分成兩種公司:能把人道重建流程標準化、模組化的,與不行的。前者的營收會像搭積木,政策怎麼變、需求就怎麼長;後者只會在記者會的燈光裡短暫發亮。 若要挑選標的,我們可以沿著三條線索:一、支付與清算(跨境、低成本、合規 API);二、GovTech/RegTech(KYC/AML 自動化、風險名單實時比對);三、地理資訊與資料治理(可審計、可回溯)。它們的共同語言是「可被監督的透明」。在這個議題上,華麗的估值敘事比不上一份乾淨的審計報告。好的公司會讓投資人看到:每一筆援助款如何被數位化標籤、每一次身分驗證如何被加密與留痕。 最後,別忘了市場情緒的慣性。當對話與對抗在同一天上演,股價就會在希望與警惕之間來回。我的作法是把倉位拆成兩層:一層押在基本面可驗證的現金流,一層押在政策里程碑(例如停火協議、重建框架)觸發的再評價。政治是長篇小說,但資本市場用的是短句。投資者的優雅,往往是願意用耐心讓短句串成故事。
新聞二:歐洲多機場遭網攻,布魯塞爾機場要求週一砍半航班
自上週五晚間起,供應多家航空公司櫃檯系統的 Collins Aerospace(RTX 旗下)遭網路攻擊,影響倫敦希斯洛、柏林、布魯塞爾等多座機場的電子報到與行李託運;雖多地改以人工作業,布魯塞爾週日已取消大量航班,並要求週一出發航班減半,顯示系統更新尚未到位。當局強調飛安與空管未受影響,但營運面臨長隊與延誤。事件凸顯全球航空供應鏈對少數軟體供應商的集中風險,以及關鍵基礎設施在數位化後的單點故障問題。
投資筆記
一次攻擊,教會市場兩個字:集中。當營運節點過度依賴單一供應商,效率的另一面就是脆弱。航空是最懂流程的行業,卻在報到這個小小環節「被數位化的連環扣」牽住,這不只是資安故事,也是營運哲學。投資上,我看見三層結構:最上層是用戶體驗(航廈不塞人、行李不走丟),中層是營運流程(排班、登機、轉機與地面服務),底層是身份、端點與網段安全。越往下,壁壘越高、替代越難、訂閱黏性越強。
因此,平台型資安供應商會繼續吃下「多點工具合一」的長期紅利:端點偵測回應(EDR/XDR)、零信任網路、雲工作負載保護與資料治理,被整合在單一控制平臺,CIO 能用更少的人,管理更多的風險;保險公司則會用保費與自負額逼企業交作業——沒有 MFA、沒有持續監測,你的費率就上不去。別忽略「身份」這個冷門主角:一張假的登機證,比一萬封釣魚信危險;把人與裝置繫在一起,才是韌性的開始。 短線上,航空與機場營運商會先吞一口苦水:退款、賠償、外包加班。中線看,我們反而可以樂觀,這會成為他們提升數位韌性的轉折,像疫後的自助通關一樣,危機逼出新常態。投資上,我偏好兩類公司:一是「可被審計」的資安平臺,能追蹤到每一次憑證、每一條 API;二是把營運數據結構化的軟體供應商,讓機場、航空、地勤、保險共用同一條真相管線。 這種新聞常被解讀成恐懼,但投資最好的回應是紀律:把事件轉成因子。當「重大營運中斷」出現在頭條,我會觀察資安板塊的量價行為:若龍頭在兩日內量增不追高、回測突破位能守,我就把基本倉位補滿;若連續長紅後出現放量倒鎚,我寧願等下一個收斂點。市場會忘記新聞,但不會忘記護城河。
新聞三:俄軍對烏克蘭發動大規模無人機與飛彈攻擊
9/20 週末,俄羅斯對烏克蘭多地發射大規模無人機與飛彈,造成至少 3 人死亡、數十人受傷;烏方稱攔截多數來襲目標。此波攻擊同時伴隨烏軍深入俄境的反擊與對能源設施的襲擾,戰事再度升溫,鄰近北約空域的緊張也升高。事件突顯「群蜂式」無人機、精準彈藥與反無人機系統(C-UAS)在現代戰場的權重持續上升,連帶影響歐洲防務採購、北約東翼部署與歐洲電力與油氣基礎設施的保護成本。對市場而言,軍工傳統整機商固然受惠,但軟體定義的決策與偵蒐能力(AI 目標識別、衛星影像融合、戰場通聯)才是估值彈性的來源。
投資筆記
戰爭把科技從展演廳拉回工廠。當無人機像季風一樣一次來幾百架,投資人要問的不只是誰賣飛機,而是誰在賣「複雜度的管理」。影像上傳、邊緣運算、資料清洗、AI 目標識別、反制干擾,每一層延遲都會變成生命與成本。這就是為什麼我長期偏好「軟硬整合+資料治理」的供應商:硬體可以被仿效,資料管線與迭代速度比較不行。
能源與基建是下一張多米諾。歐洲在能源轉型的同時,卻得面對更昂貴的「保護成本」:從變電所到 LNG 終端,每一個節點都要換上數位護欄,否則再聰明的電網也只是漂亮的目標。投資上,這意味著工控資安(OT Security)與工業物聯網會迎來第二波需求,傳統電力設備商若能把感測與資安打包,估值會重估。 至於軍工題材,我們需要在意的是「雙用性」,能在戰場與民用同時創造價值的科技才值得長抱。例如衛星影像與合成孔徑雷達(SAR)服務,戰時能支援偵蒐,平時是農業、保險與災防的資料基建;又如反無人機雷達與 RF 感測,平時可用於機場與大型活動的空域管理。當收入結構變得有韌性,估值也就有餘裕。 市場常把戰事當成短期交易題材,但真正的贏家是那群不靠標題、而靠流程的人。他們會告訴你:「我們不是賣一件產品,我們把一個不可控的世界,變成一套可監督、可預測的儀表板。」投資的浪漫,不在於一夕暴漲,而是有一天回頭發現——我們賺到的,是讓風險可度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