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剛好是台灣的全國古蹟日,在台中文化部資產園區有一系列的活動,現場來自各個縣市的攤位,除了展示地方的古蹟建築以外,也安排了許多互動小遊戲。頂著30幾度的高溫,我試著拜訪每一個攤位,幫助自己蒐集資料,也許哪天Podcast又有新的主題可以介紹了。
全國古蹟日由來
先來簡單說說全國古蹟日的由來,其實全國古蹟日並非台灣自創的,這個概念源自於而是「歐洲文化遺產日」。1984 年,法國文化部率先發起「古蹟開放日」,在當時免費開放國內的歷史建築,讓一般民眾走進去認識這些建築背後的故事,由於迴響熱烈,歐洲其他國家也紛紛跟進,到了1991年,歐盟和歐洲理事會決議把活動整合起來,變成一個跨國的文化慶典,讓歐洲人每年都能在特定的時間,重新認識這些歷史建築。


這次文化部資產園區的《文資有聲,時代共語》活動,攜手全台22個縣市參展,因為現場人潮眾多,加上天氣炎熱,我沒能全部逛完,但每個攤位的服務人員都很賣力與我分享當地古蹟的歷史故事,包含今年滿百歲的新竹州圖書館、見證香蕉產業發展的高雄港香蕉棚、全台唯一留存的農村型眷村「虎尾建國眷村」等等,這趟可說是收穫良多。

繞了一圈才驚覺自己認識的古蹟真的少之又少,這些老建築背後的故事以及記錄下的歷史,都是塑造台灣在地文化的重要資產,他們都從輝煌的歲月,由於天災人禍、產業更迭、時代變遷等因素而淡出歷史舞台,經由後人的保存與創生,成為了一座城市裡的懷舊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