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台灣觀光署邀請下,米其林指南首次來台評鑑,截至2024年,台灣米其林三星餐廳共有三家。此外,備受矚目的必比登推介,在2025年評選範圍納入新北市、新竹縣以及新竹市,總計有144家餐廳入選,比起2018年只有台北來說,這幾年臺灣已經有七個縣市的餐廳可以角逐這項殊榮了。
米其林的品牌故事
米其林原是法國知名的輪胎品牌,是由一對兄弟檔於1889年所創立,當時充氣輪胎的更換非常麻煩,在一次修理爆胎自行車的經驗後,兄弟倆意識到如果能發明更耐用且更好換的輪胎,未來將大有可為。1891年,他們取得快速拆卸輪胎的專利,奠定了日後的成功基礎。

法國的美食評鑑文化
早在《米其林指南》問世前,法國其實就有的美食評論的文化。在法國大革命後,許多貴族私廚轉型開設餐廳,中產階級紛紛湧入,卻對餐桌禮儀與飲食文化知之甚少。1803 年,美食評論家格里莫德·德·拉·雷尼埃出版《美食年鑑》,引導民眾認識精緻餐飲,奠定了餐廳評論的基礎。這種對料理與用餐文化的重視,讓法式料理在 2010 年被聯合國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米其林指南的誕生
1900 年,延續這股飲食與旅行的風潮,米其林兄弟為推廣汽車旅行與輪胎銷售,推出首本《米其林指南》,當時是免費的駕駛手冊,內容涵蓋加油站、道路、住宿與維修資訊。隨著汽車普及,指南逐漸加入餐廳與觀光推薦,為日後成為全球美食權威奠下基礎。

1926年後,《米其林指南》推出餐廳星級評鑑,後續在1931年奠定如今一星、二星、三星的制度。到了1997年,米其林更針對在地小吃進行一系列評選,被打造「必比登推介」來提供老百姓更多美食選擇。
摘星背後的榮譽與壓力
能夠摘下米其林星星對餐廳來說絕對是無比光榮,然而背後卻也隱藏不少壓力。摘星後,餐廳往往客流量暴增,廚師需在繁忙中維持品質;一旦出現失誤或負評,網路上的質疑聲浪將導致餐廳聲譽受損。不可否認的,這份百年指南已成為全球美食界最具影響力的評鑑之一。

查看更完整的米其林品牌介紹:https://weeklyhistory.pse.is/7zlm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