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告別式的演奏中,接受歌單的客製化到底是不是好事呢?
■ 抖音歌曲有什麼特色?
1.不是為了完整音樂而創作
就像有人只做了一個小玩具好玩,但玩久了就覺得沒意思。
這些歌被設計成片段抓耳、適合短視頻,不是真的為了音樂本身的完整性。
2.副歌抓耳段太短
你只聽到「啦啦啦」就想跟著唱,但其他部分沒什麼特色。
短副歌抓注意力,但全曲聽下來會覺得「空洞」。
3.節奏與旋律為算法而設
就像遊戲只為了得分,而不是玩得開心。
旋律可能重複、單調,主要是「讓人停留或重複觀看」,而不是讓耳朵舒服。
4.缺乏情緒層次和故事性
就像只有一種表情的玩偶,看久了就覺得單調。
短視頻環境逼歌手一開始就要抓住注意力,長篇情緒鋪陳被壓縮,聽起來就「平板」。
5.流行 ≠ 專業編曲
就像做蛋糕只用糖,很甜但沒有香味層次。
一些流行抖音歌製作快速,更多是「容易火」而非音樂品質。
■ 但是我們有時候遇到家屬點抖音歌,我們也是要演啊。
1.專業 vs 個人喜好
就像你可能覺得糖果不好吃,但小朋友想吃,你還是得給他吃。
演奏抖音歌,其實不是在「取悅自己」,而是在「滿足需求」。這不代表你認同它的音樂品質。
2.情境的重要性
家屬選的歌,是他們想表達情感的方式,你演奏的時候,就是幫他們「講故事」。
演奏抖音歌時,可以在保持原曲抓耳感的前提下,加入樂手自己的情緒控制或二胡特色,讓它不那麼「扁平」。
3.樂手的對策與能量管理
就像搬很重的箱子,得注意休息。
不能安排太多這樣的音樂。偶爾為之。
當然我們還是得保留、詮釋樂手的美感。
家屬選歌,其實是在給我們一個「互動入口」。
用這首歌連結家屬的情緒,再慢慢用演奏把氣氛導向樂手想呈現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