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有在找老師、或是維修師父,或是判斷一個人值不值得與其合作
有五個高效的判讀指標:1.一致性:
他說的和做的常不相符嗎?
(說要幫忙卻不做)
為什麼重要:
說一套、做一套的人,長期成本高
2.動機明顯度:
這個人平常做事,
真正想得到的好處是給自己,還是大家?
如果答案多半是「自己」,那他比較像「業務」;如果答案多半是「大家」,那他比較像「合作者」。
3.細節態度:
對小事是否馬虎?
小細節反映專業/安全觀念
4.邊界尊重:
會不會佔你便宜、不尊重分工?
例如他平常做事的時候,只拿最輕的團服,重的東西都丟給別人,還裝沒事。
如果對方不守邊界,你就得替他收拾爛攤子,你的力氣、時間、情緒都會被「偷走」。久了你會累、會火大。
5.轉換角色速度:
一談利益就變另一個人(業務模式)
為什麼重要:這種人有很高機會是在「演戲為了賣」而非真心合作
另外也要記得交叉驗證:
問三個不同的客戶或學生,問同一件事的經驗(不要只問擅長稱讚的人)。
有些人天生或習慣只說好聽話。他們可能怕衝突、怕得罪人,或單純想維持氣氛。結果就是他們的描述會自動刪掉缺點,你得到的版本跟真實狀態有落差。
在小圈子(樂器、演出)裡,很多人互相有利益或情誼。他們稱讚一個師傅,可能是因為彼此有合作、拿過折扣、或只是想維持好關係。這不一定是惡意,但結果是一樣的:訊息偏向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