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府因與印度在 2024 年簽了一份「勞動力合作備忘錄」讓印度人來台工作以補足勞動力短缺,先試辦引進 1,000 名印度製造業移工。這是這個備忘錄下的首批引進計畫之一。 目前是1000人,未來是否要引進更多?政府未定案。
但 從這邊可以看出,政府或上層多不瞭解印度這個奇葩的民族。或者是認知不足,你以為他們可補足高階勞動力外流的窘境嗎?
台灣政府:符合條件的專業人才阿(X)~ 現實:「你可以不吃,但一定要請朋友吃」(O)印度這個奇葩的民族,為什麼說他們奇葩,因為他們內建的「價值觀」體系跟外在世界格格不入。
第一:衛生價值觀
Not that we are dirty, but that Western standards are too high.「不是我們髒,是西方人太乾淨了。」
最有名就是體現在衛生習慣上,在傳統印度教觀念裡,家宅 = 神聖空間,要保持純淨。「排泄物」被視為極度不潔的東西,若建廁所在屋內,會被認為是對神靈與家宅的不敬,這就是為什麼莫迪上台後推出 居家廁所之「清潔印度運動」仍失敗。因為即使蓋了廁所,很多人不用,因為覺得「不吉利」。 所以在衛生習慣跟價值觀就異於其他世界
還記得印度一直申請奧運卻失敗嗎?搞得好像奧委會很無情,其實是因為在 印度曾經申辦過一次大型的運動賽事卻搞砸,
那就是: ─「2010 大英國協運動會」─
工程進度亂七八糟,除了場地破敗,有些場館還沒驗收就啟用;更可怕就是「選手村」,什麼漏水、牆壁發霉都是小case,房間有「大便」、廁所骯髒;很多選手隊伍公開抱怨「不適合入住」。於是直接退賽,更不用說運動賽事中有一項「鐵人三項」,誰敢在細菌嚴重超標的恆河游泳?
這場賽事讓印度顏面無光,但他們官員倒是振振有詞,在記者會上為印度的衛生辯駁,就出現了標題那句→ 「不是我們髒,是西方人太乾淨了。」
這也點醒了我,沒錯!印度人的衛生價值觀本來就與眾不同,他們覺得「足夠了」
因為印度教的宗教影響貫穿了印度整個生活型態;如下
1.在農村:只要我不是在家裡大便→很有sense讚
2.高一點層級:只要我不是在大眾視野下大便,我會躲去草叢裡 SAFE~~→很有sense讚
3.用餐禮儀是使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餘二指以及左手被視為不潔,所以我吃飯很衛生很棒~→很有sense讚
4.什麼?你說街頭攤販四周很多蒼蠅、骯髒?在印度教裡,食物被視為「神賜予的恩典」,重點是食物本身,而不是外在環境。蒼蠅、灰塵被視為「自然的一部分」,不像西方人把它看成「污染」。所以只要食物來源「有被祝福過」或「經過祭拜」,即使環境差,也會覺得能量上是潔淨的。→很有sense讚
5.恆河,最神聖的「母親河」,恆河女神(Ganga Devi) 的化身;代表生命循環的河流,出生、成年、死亡都離不開其河,最經典的就是「火葬後將骨灰撒入恆河」,相信能讓靈魂超脫輪迴,進入「解脫」。至於一邊洗澡(淨化),旁邊一邊有屍體流過的場景,這都是「萬物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恆河的巨大神聖力量是可以淨化一切;外面人真是大驚小怪~ 結論:很有sense讚 矛盾現象是;
恆河對外人看來是「骯髒」,但對印度教徒來說,骯髒是世俗的概念,靈性上它永遠純淨。
我想各國對印度移民敏感的是,其實大家不在乎你在印度的髒與否,而是印度移民用自己的那套習慣硬生生帶到國外「落地生根」,這其實就是破壞他國的內部環境。
大家都明白各地都有不同的價值觀與習慣,但如果不想擴大自己的認知,那待在國內就好, 不論你是印度移民,中國、台灣、日本、韓國的移民都一樣,移居國外的目的就是大家都想追求安居樂業,
★可安居樂業的環境背後是當地社會集體共識的長久累積。★→(重要)
這些國家的「舒服環境」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像日本、歐洲、澳洲、紐西蘭甚至美國部分地區,能讓人覺得「打拼有望、生活安穩」背後,都是靠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制度磨合:
1.法律與契約精神(違規就有後果)
2.公共秩序(排隊、守時、禮儀)
3.治安管理(警察可信、司法可執行)
4.約定俗成(即便沒寫在法律裡,也會默契遵守)
↑這些東西表面看起來理所當然,但其實是「歷史累積」的成果。相當不易。
移民的矛盾是很多移民想享受東道國的安全、福利與基礎建設,但文化習慣卻帶不走或不願意調整,不要以為這沒什麼,這種行為會逐漸稀釋原本的社會共識,最後影響的其實是所有人,包括本地人和移民自己。說白話點,破壞現有環境啦。
(著名事件:加拿大TikTok 用戶Natty Lynn發表一段影片,影片她說印度人在沙灘挖洞大便,雖被官員否認沒有直接證據,但她的影片卻出現3萬多個讚,多人直言,這是一個持續性的問題,不能以種族歧視來掩蓋事實。事實上,很多類似的沙灘/河邊印度「大便」影片往往很快就會被下架,怕被社群平台認為是種族歧視。另外在加拿大這種「超左派」環境下,平台、媒體、政客往往選擇先切割「這是沒有證據的謠言」)
而印度人在衛生、排隊貼背、插隊衝刺、體味、公共場合講話超大聲、滑頭不誠實上的廣泛民族性,都會成為格格不入的麻煩來源。 其實我本來有太多要分享,但赫然發現可以講的議題太大,講不完,光是衛生就寫這麼久,我還沒寫到其他咧.......而且有周遭有經典實例只能下次分享,有教師印度人、飛行印度人、職場印度人,但....我累了😂😂
總之,要靠印度或其他外籍移工來補足台灣勞動力缺口?這是必須深思的議題。
移工問題不是單純的「缺工」vs「補人」而已,背後是 文化落差、社會共識、以及台灣自身的人才流失。
如果政府只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願意處理薪資結構與產業升級,最終只是讓台灣社會承受更多摩擦與分裂。
「若不從根本解決人才留不住、薪資結構停滯的問題,單純依靠外來移工只會製造新的社會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