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座島上,我們一次又一次看到問題浮現:交通亂象、房價高漲、少子化、產業空洞、觀光乏力、美感崩壞……但每次政府的回應總是熟悉得令人嘆氣→「宣導」、「補助」、「罰則」、「修法」、「加強執法」,然後就沒了。
這不是治病,這只是開止痛藥。
以下舉幾個例:一、交通混亂:治標不治本的測速器文化
台灣交通的問題不是不守法,而是道路設計本身就是反人類的結構。
政府瘋狂設立測速照相機,希望用「怕罰單」取代城市規劃。但為什麼車速永遠過快?因為車太多、路太大、沒有人行空間、沒有通盤設計。
背後的核心原因是:
- 大公路主義:整座城市以汽車機車為中心發展。
- 住商混合失控:住宅與商業區混雜,導致動線複雜。
- 房屋建案沒有強制設置停車位與徵稅制度:車越來越多,卻沒有地方停,路上自然混亂。
政府不思考整體結構,只知道在症狀上貼OK繃,結果就是「無限開單,無限擁擠」。於是更多人更不想去開車觀光,隨便一趟旅程路上就一堆測速器想整死誰。
二、少子化與高房價:一個永遠無解的惡性循環
政府口口聲聲說要解決少子化,但從來不敢動到真正的地雷:房價。
台灣的房價,不只是貴,是結構性通膨導致的階級複製工具。
- 土地價格高得荒謬,讓所有建案必須轉嫁成本給購屋者與短租客。
- 一晚三千元起跳的旅店,不是因為豪華,而是因為買地建旅館資金周轉壓力大。
- 所有人都怕房價跌,因為台灣人普遍狹隘地把買房視為保命投資,不論合不合理。
而這一切的根源,其實在民國80幾年後的利率政策:
- 以前政府刻意讓房貸利率高於工業貸款,鼓勵資金流向實體製造業,所以還記得我媽去繳房貸的利息非常高,但也間接遏止了民間亂炒房的亂象。
- 但政策翻轉後,房地產變成了穩賺不賠的投資標的。
錢不再流向產業與創新,而是流向了土地與投機,結果就是:
- 薪資停滯
- 青年無家可歸
- 少子化雪上加霜
- 中小企業無法轉型
政府卻依然在「發育兒津貼」、「補助租金」,完全不敢動到根本結構。也是,拿掉半導體,我們那看似光鮮亮麗的經濟指數其實都是靠房地產來刺激,實際內裡只是無限吃老本,永遠只能靠低廉的出口來刺激經濟,但以後關稅實際執行一兩年後應該會被打回原形。
三、都市美感與觀光:一場過於追求實用主義的崩壞
台灣都市的視覺美感宛如災區:
- 招牌林立,資訊爆炸,毫無空間感與設計感。
- 大樓每一棟都像被火燒過,髒髒黑黑的。
- 行人走在車陣中,與機車爭道,是日常常態。
- 都市設計沒有整體規劃,建築風格混亂、毫無節奏。
但這不是人民的錯,是因為:
- 美感從未被當作治理的一部分
- 城市空間只被拿來開發與分配,而非設計與思考
觀光當然無力——誰想來一個高房價、亂七八糟、行人難走的地方?
四、問題的源頭:治理者本身缺乏結構性思維
這一切的共通點在於:
台灣的政治菁英,從來不懂結構性治理。
- 法律系出身者主導政策,導致「一切靠程序處理」;(真的煩透法律系)
- 公職體系來的人考試思維根深蒂固,缺乏跨域整合力;
- 民粹政治家只看選票,不看十年後的社會代價;(只要留一兩滴眼淚、幾句煽情對立口號、多拜拜多辦活動誰就可能當選)
- 真正有結構思維的人(如柯文哲→我有仔細聽他的治理觀念演講)不是被邊緣,就是被抓去關了。
於是,台灣只剩下一種治理模式:
看哪裡痛,貼哪裡;不思根源,只求過關;不治未病,只救選票。
結語:止痛藥吃多了,整個國家就麻痺了
如果你覺得現在的台灣讓人疲憊,那不是你太脆弱,是整個島嶼已經被止痛藥餵養太久。
我們不需要更多的補助與口號,我們需要的是:
- 敢於拆解結構的人
- 願意面對真相的政治決策者
- 願意建立新系統的行動者
否則再過十年,我們不只會老化與少子化,更會徹底空心化。
一座島,只剩殼。(對了,台灣與其擔心出生率,更令人擔心的是移出率,這也顯示高階菁英或中產以上不停向外輸出,說穿了就是不看好台灣的未來發展)
有一些人不承認,但腿跑得比誰都誠實,愛很容易講,但烙跑速度也是第一。去看看官員的孩子在哪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