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由:
行政院於 2025年9月4日決議,自 9月1日起,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方案(簡稱「新青安」)的貸款,不再計入《銀行法》第72-2條所規定的、不動產放款不能超過存款+金融債發售額 30%。
政策目的:主要是希望公股銀行能釋出更多貸款額度,加速核貸與撥款速度,紓解部分青年首購族因“額度受限”而被卡關的「房貸荒」問題。對「排隊被卡」的首購族確實是好消息(俗稱「天降甘霖」~)
但也有人擔心,這可能讓建商喘口氣、資金回流房市,進而推升房價;更有人擔心這是變相炒房。
✃┄┄✁┄┄✃┄┄✁┄┄✃┄┄✁┄┄✃
以下是個人看法↓
新青安政策面背後的運作邏輯
行政院近日鬆綁「新青安」貸款規定,將青年安心成家貸款自銀行法第 72-2 條限制中排現這種操作在過去或許有效,卻在今天的環境下顯得力道有限,甚至可能帶來反效果。
▪▫►▪▫►▪▫►▪▫►▪▫►▪▫►▪▫►▪▫►▪▫►▪▫►▪▫►▪▫►▪▫►
表面理由:青年購屋的「解套」
政策的說法很直白:
- 銀行受限於不動產放款比率上限,貸款額度有限。
- 鬆綁後,新青安不計入上限,銀行就能釋放更多額度,首購族就能更快貸到錢。
短期來看,確實能解決一些核貸與撥款延遲的問題。
過去為什麼可行?
- 房價與收入仍有相對比例
在 2000 年代初期,雖然房價也在漲,但房貸利率低、青年負擔與薪資落差還沒有今天這麼誇張。銀行認為只要貸款出去,借款人還有能力償還。 - 銀行水位充足
- 金融海嘯後資金氾濫,低利率環境讓銀行錢多到需要找出路。
- 房貸被視為相對安全的放款渠道,因此願意積極承作。
- 房市仍具成長性
- 當時的房市供給不足,需求強勁,房價一路上升。即便有風險,銀行也相信擔保品不會貶值。
▪▫►▪▫►▪▫►▪▫►▪▫►▪▫►▪▫►▪▫►▪▫►▪▫►▪▫►▪▫►▪▫►
為什麼現在不行?
- 房價過高,房價跟薪資嚴重脫鉤
現在房價已經遠遠脫離薪資水準,青年背負的貸款年限拉到 30、40 年。
一旦景氣下滑或失業潮來臨,還款壓力遠比以往沉重。 - 銀行資本吃緊
新光銀行被併、部分銀行凍結帳戶(說是為了防詐~你說呢~),透露出資本水位不足的隱憂。在這樣的環境下,銀行寧可收縮風險,而不是貿然放水。 - 國際環境轉變
全球高利率時代,資金成本變貴,銀行放貸要更謹慎。
通膨不確定性高,房價隨時可能因資金退潮而下修。 - 人口與需求結構改變
少子化、人口老化,長期需求不如以往。
青年購屋意願下降,導致「房價高、卻沒成交量」的矛盾局面。
政府的真實目的
與其說是幫助青年,不如說是 避免建商資金鏈斷裂(金主)。
- 預售屋一旦停工,會造成買方抗議、銀行呆帳、社會動盪。
- 鬆綁政策短期能讓資金回流,給建商多一點時間處理庫存,甚至爭取脫身空間(惡意倒閉→換殼重起爐灶)。
誰得利?誰受害?
- 短期得利:建商(爭取時間)、政府(維持表面穩定~直至政黨輪替再丟爛攤子給別人收拾)。
- 短期緩解:銀行(避免馬上出現大量呆帳)。
- 長期承擔:青年(高房價 + 高負債)、整體社會(若金融風險爆發,最後全民埋單)。
個人結語
同樣的「政策鬆綁」手法,過去能奏效,是因為房價還有上升空間、銀行資金充裕、青年還款能力尚可。但如今環境已徹底改變:房價過高、銀行資本不足、國際利率走高、人口結構不利。這些因素讓「打雞血」式的政策只能暫時遮掩問題,卻無法真正解決青年買不起房、銀行承擔風險過大的根本矛盾。
說到底,這次鬆綁更像是 建商解套術,而不是青年安居術。
要買房的人,除非剛需或自住真的有需求,目前房價還是不要輕易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