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不意外的死亡
Kirk 的定位:極優勢 Alpha 男性的話語
Kirk 並非一般的保守派評論員,他代表的是一種 「完全的保守復興派」(就是舊時代美國白人男性尤其是菁英階層):
- 在性別與生命議題上,他把「胎兒生命不可剝奪」絕對化,卻完全忽略孕育者在身體、心理與社會層面的主體性。
- 他表面上替男性「發聲」,但其實站在 極優勢 Alpha 男性 的視角,維護的是強者的秩序,而非真正的平等。
- 在我觀察的人類階層金字塔裡,他算是頂端的象徵:資源、氣場、平台都在手裡,所以他能以「強者語氣」簡化一切。
過於簡化的論述武器:部分真實,整體片面
Kirk 的說服力來自「過度簡化」:
- 面對複雜的墮胎問題→「生命神聖不可妥協」。
- 面對勞資問題→「老闆承擔風險,不能隨便加薪的背後更多是資方風險承擔」。
- 面對移民問題→「非法就是犯罪,驅逐是維持美國公共開支的必要手段」。
這些說法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們直白、清晰、像口號一樣。
但問題在於:
- 墮胎議題:他遮蔽了孕婦的主體性與懷孕過程的巨大痛苦(美國很多是未成年懷孕)、而且其論述中男性在懷孕上沒什麼責任承擔。
- 資本論述:他承認資方有必須承擔風險,卻忽略資本內部分配的「過度」不平等(老闆賺錢只會繼續壓榨勞工給股東或擴張)。
- 非法移民:他正視到邊境與秩序問題,但一刀切地忽略了移民在經濟中的基礎作用。
換言之,他的說法「部分真實,但整體片面」。
分裂的辯論場:情緒 vs. 框架
我看過許多場他與自由派的辯論,經常呈現這樣的場景:
- 保守派:用清楚的二元框架(對與錯、神聖與邪惡)→過於缺乏同理心、框架簡單化。
- 自由派:訴諸悲傷故事(未成年懷孕、非法墮胎的悲劇)→缺乏邏輯只會訴諸個人苦痛。
結果雙方雞同鴨講,觀眾被迫選邊,美國的裂縫越來越深。
真正能挑戰他的,不是更多的情緒,而是直擊他的盲點:
- 「你所謂的保護生命,是否其實是消除孕婦的主體性?」
- 「你承認風險,但為什麼忽略了資本內部的不平等分配?」
- 「你看見了非法移民的威脅,卻沒看見他們也是美國經濟最隱形的螺絲釘。」
文化背景:白人男性復興的幻影
Kirk 的群眾號召力,源自川普以來的「白人男性文化復興」。這是一種對 1920~30 年代美國的懷舊:
- 男人是一肩扛起的家庭支柱。
- 婚姻是終身承諾。
- 白人男性是社會核心。
然而,這種復古式動員已經無法回頭:
- 美國的人口結構已多元化,白人比例逐年下降。
- 女性與少數族裔的社會角色無法再被壓回沉默。
- 全球化與數位化已經改變經濟與社會秩序。
Kirk 並不是 3K 黨式的「裝神弄鬼」種族仇恨,他反而可能瞧不起那種低階暴力。他想要的,是一種「文明化的男性白人秩序復甦」——在他心中,那才是「安居樂業」的保障。但問題是,這種安定的藍圖,本身就與現代的多元社會格格不入。
非法移民的另一面:我對他的補充
在這一點上,我甚至能理解他的焦慮:美國確實因非法移民面臨秩序挑戰(失控、犯罪、消耗公共資源)。
但我不認同他一刀切的作法,因為:
- 非法移民是基層勞動的支柱,許多美國人已經不再願意做低薪高勞力的工作。
- 如果暴力驅逐,會動搖產業、推升物價,最後反而傷到本地人自己。
我認為,真正的解方應該是:
- 拉長時間 → 分批調整,而不是一次性清除。
- 加快審核 → 區分「長期居住有貢獻者」與「新進入無依據者」。
- 保持公平 → 對已經在美國長期生活的人給予過渡與緩衝,而不是粗暴驅逐。
這比 Kirk 的「口號化方案」更能兼顧秩序與人性。
暴力的黑色諷刺
我從不贊成用暗殺解決意見分歧,因為那是文明的失敗。但美國今日的氛圍,已經像一個「巨型玻璃 kids」的國度:
- 每個人都無法承受異見。
- 保守派與自由派互相取消、互相仇恨。
- 當語言失效,子彈就取而代之。
Kirk 一生追求秩序與安定,最後卻死於最混亂與最無序的暴力之中。這本身就是黑色的歷史諷刺。
同理其背後的意涵
雖然我不同意他許多論點,但我能理解他的渴望:他所追求的,不是血腥至上的種族仇恨,而是一種「傳統秩序」所帶來的安定感。
在今日的美國,這樣的訴求已經註定無法復原,但我仍然尊敬死者,因為他代表了一種真實的信念——即使那信念在今日的美國已成為泛黃照片。
結語:一個時代的註腳
Kirk 之死,既是保守復興派的挫敗,也是美國社會分裂的縮影。
傳統白人男性文化的責任與承擔,曾經是美國社會的支柱;但經過四十年的自由教育與嬉皮文化滲透,這條路已無法回頭。 他的死亡,最終成為歷史的註腳:1920 年代的影子再怎麼掙扎,也無法在 2025 年代的世界裡重生。
看來,熵增從秩序到無序似乎是不可逆的必然過程。(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