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上的三個問句:
你常自我懷疑嗎?
總是與恐懼或焦慮拔河?
人群喧鬧中仍感覺孤單?
完全命中我的每一天每一刻,
所以必須好好跟大家分享這本書。
封面的畫面像是一個房間,
卻同時開了好幾扇窗,最有趣的是,
一根樹枝伸進不同場景。
它從紅色世界探出來,跨進藍天,
冒出頭和朝陽打招呼,
又落到夜裡的星光裡。
彷彿說著,不管是在焦慮裡、在夢裡,
還是在想像的自由裡,
那些思緒始終牽連在一起。
就像我們的日常,再怎麼想把生活切開,
其實都還是同一個腦袋裡長出來的枝條。
葛蘭特.施奈德的作品一向像詩,
他的畫把我們每天都在經歷、
卻說不出口的心理狀態,
用最簡單的圖像符號表現出來。
書裡的小小人沒有表情,
卻能讓人立刻代入自己。
色彩單純而明亮,紅、藍、黃的對比乾淨俐落,
分鏡常常是六格或九格,像短詩般,
一格一呼吸,一頁一個念頭,
這些格子、短句卻可以很好的、
慢慢的把腦袋裡的混亂攤開。

💛〈等待〉是好有感的一則,
漫畫裡的人不斷在公車亭前焦躁,
檢查時刻表、抬頭張望、坐下又起身,
卻什麼都沒來,
最後一格,他猶豫要不要踏出步伐。
這種掙扎誰沒經歷過?
我們總覺得自己在等「最好時機」、
「理想狀態」、「萬事俱備的一刻」,
可現實是等得越久,心裡越空。
右頁的〈腦內彈珠檯〉像直接照進心裡的X光,
彈珠在過去、未來、恐懼、直覺⋯⋯間旋轉,
會經過哪些才會到出口?
施奈德是要我們理解並感受,
我們不是唯一在這樣等待並自轉的人,
當我們看清這一點,
焦慮裡或許就少了一分孤單。

💛〈論時間〉是對「日常焦慮」的精準捕捉,
色彩繽紛的圓餅圖,不斷被切割分散,
人物努力簡化卻總覺不夠,浪費又追趕,
每一格都像是我們的行事曆。
右頁卻轉向另一種狀態,
當我們全心投入一件事,
時間竟然拉長、膨脹、飽滿起來,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心流」。
然而,時間不是數字,而是經驗。
分心時,一小時能讓人筋疲力盡;
專注時,短短片刻卻能像永恆。

💛〈胡思亂想〉是另一種熟悉的疲憊。
畫面上,思緒被畫成一條條直線,
人物困在裡面,無法逃脫,
直到最後他選擇開始「感受」。
這個轉折很令我動容,
我們常常把「思考」看成解決問題的方法,
卻忽略了有些時候,
理性並不能帶我們出去,
只有承認情緒、允許自己去感受,
才能鬆開那個結。
施奈德在這裡給了一個出口,
別再問怎麼停下來,先允許自己感受。

最讓我好笑卻也心頭一酸的,
是〈擠出一天的精華〉。
巨大的橘子被不斷榨汁,
象徵我們想把一天「擠到極限」。
可是橘汁滿溢時,人卻累得倒下,
問題變成:萬一我太累,不能享受成果呢?
如果到達目標卻還是覺得空虛,
那麼努力是為了什麼?
最後的答案輕巧卻有力,
與其壓榨人生,不如切一片細細品嘗。
這是施奈德對現代效率崇拜的溫柔反擊,
他提醒,日子不該是榨乾的,而是細細品味的。

💛〈如何成為一個圓〉與
〈如何成為一個三角〉兩篇相互呼應,
圓代表完美,卻在夜裡被壓得快要碎裂;
三角代表定位,卻總覺得角度不對。
最終,圓發現我們都是不完美的圓,
三角則在新的脆弱裡找到歸屬。
看是哲思,卻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因為我們終於可以承認,
不完美,才是能融入世界的方式。

💛書中對「完美主義」的刻畫更是準確,
人物像馬戲團小丑一樣不斷平衡頭頂的盤子,
不敢眨眼、不敢移動,直到全面崩潰⋯⋯
〈除草〉裡,
小人物努力從小缺點拔起,
卻發現它們越長越多,最後只能自問,
要不要練習澈底的自我接納?
這些畫面輕巧卻尖銳,
它們揭穿了我們對完美的幻想,
也給出另一種溫柔的可能,
與其永無止境的修正,不如學會接受。
💛這本書的力量在於它簡單,
它只是用一格一格的漫畫,
清晰而真摯的讓我們知道,
我們腦海裡的等待、時間、雜念、
情緒、完美主義與失眠⋯⋯
其他人也有一樣的困擾,
當我們看到自己被畫出來時,
焦慮就不再只是秘密,
而是一種被理解的經驗。
想太多是我們存在的證明。
正因為會想太多,
我們才會感受、才會創造、才會渴望被理解。
💛回到封面上的三個問題:
我確實常常自我懷疑,
但懷疑本身也能成為創造與感受的一部分。
我總是在和恐懼與焦慮拔河,
但這些圖像讓我看見,
原來拉扯的繩子並不只在我手裡,
很多人也在同樣的角力場。
在人群喧鬧裡,我也常覺得孤單,
然而看過這些格子,我知道自己並不是唯一。
書裡找不到問題的答案,
但它讓我敢於面對這些問題,
也正因為能面對,
我才慢慢學會讓思緒成為與我共處的風景。
《雖然 今天還是想太多》
作者|葛蘭特.施奈德(Grant Snider)
譯者|祁怡瑋
出版|圓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