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有時候很像在健身房跑步機上,
知道跑了對自己好,卻總覺得無聊。年代表格看得昏昏欲睡,
陌生的人名記完當晚就忘。
但這套《一讀就懂!世界的歷史》
卻讓我有種意外的暢快。
它沒有高高在上的距離感,
而是用圖像的節奏,把知識變成故事,
把故事再拉回地圖、圖解與年表。

讀這套書,像坐在火鍋桌旁,
第一集先端上清湯,
從人類最初的生存起點開始;
第二集再撒入藥材,
把思想、制度與宗教煮進去。
翻頁之間會發現歷史除了冷冰冰的年表,
還有熱騰騰滾沸的故事,有血有汗有思考。

📘人類最初的農耕與聚落就是高湯的基底。
第一集專注於「人類怎麼從求生走到建立文明」,
這是最具體的日常。
食衣住行?怎麼避免洪水和野獸?
書中早期人類敲打石器的畫面笨拙又生動,
那些簡單的石刃代表著文明第一步。
隨著農耕出現,局面完全不同。
小麥、大麥、稻米開始穩定供應,
牛羊豬馬被圈養,
人類開始能確定「明天有東西吃」。
就像熬湯終於放進了骨頭和蔬菜,
味道開始出來。

農耕帶來的並不只是吃飽,而是結構。
當堤防、倉庫、溝渠一一出現,
人類社會第一次面對「怎麼合作」的問題,
誰負責看水閘?誰分糧?誰紀錄?
這些建設像是火鍋裡最基本的調和,
不是為了華麗,而是逼著人們建立制度。

📘金屬工具讓效率提高,聚落變城市。
埃及、兩河、印度、中國⋯⋯
不同的文明像不同的湯料同時滾開,
畫面不只重現了建築與工具,
更畫出人類臉上的神情,
從採集時的焦躁,到農耕時的忙碌,
再到城市裡的井然有序。
這些細節讓讀者看到,
「文明」不是遙遠的名詞,
而是日常生活的累積。

📘有了湯底,第二集開始下藥材,
讓湯頭有了層次與衝突。
思想與社會、政治、宗教交織,
像藥材在鍋裡一邊釋放香氣,一邊帶來刺激。

在古希臘,
可以看到蘇格拉底不斷追問年輕人,
他的日常似乎只有哲學思辨;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在學院裡建立體系。
圖像把這些思想、對話放到城邦的脈絡,
一邊是公民在廣場投票的熱鬧場景,
一邊是奴隸在角落默默勞動。
民主與奴隸制度並存,
這種矛盾就像火鍋裡的辣椒與枸杞,
辛辣與甘甜共存,才是真實的味道。

📘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讓香氣更加濃郁,
他的軍隊除了征服,更是文化的搬運。
希臘化世界的誕生,
把語言、藝術、科學散播到更廣闊的土地。
書中的長途行軍與戰象場景,
不是單純的「戰爭畫面」,
而是「交流」的象徵,
讓湯底開始飄出異國香氣。

畫面轉到印度,
嚴格的種姓制度是分層明顯的社會金字塔。
佛陀坐在菩提樹下沉思的場景,
與婆羅門祭司繁複的儀式形成對照。
宗教思想像火鍋裡的不同藥材,
有的甘香,有的苦澀,但缺一不可。

📘中國的百家爭鳴更是精彩,
孔子教學生禮儀,
墨子奔走研究如何守城,
商鞅的變法畫面裡,
嚴苛法令、嚴肅的官吏,
讓讀者感受到思想的另一面,
不只安慰人心,也能規範生活。
這就像火鍋裡的苦口藥材,
雖難以下嚥,卻能改變身體的走向。
📘當兩集一起讀,就像火鍋滾到最旺的時候。
第一集的清湯,是生存與制度的開始;
第二集的藥材,則是思想與宗教的調味。
唯有兩者合流才能喝到真正的湯頭,
文明與思想交織的人類史。
圖像的力量在於它把抽象的概念化成場景:
看到水渠,就懂得分工的必要;
看到亞歷山大的長征,
就體會思想如何跨界傳播;
看到孔子與商鞅,
就能感受到思想有柔性教化也有冷硬規範。
📘我很喜歡這套書裡的幽默,
它讓嚴肅的議題有一個入口。
蘇格拉底可以被畫得有點囉嗦,
佛陀的出家其實捨棄了皇家的舒適。
讀到後面會意識到,
思想與制度就是從真實的生活裡生出來的。
湯底與食材在同一鍋裡交融,
最後每個人都盛起一碗,
帶走不一樣的味道。
這正是世界史的樣子——
不管是哪個文明、哪種思想,
最後都會匯進同一個鍋裡,
成為人類共同的滋味。
📘秋風起,湯底開,
歷史的湯頭永遠沒有煮完的時候。
在清湯裡,我們看見人類如何生存;
在藥膳裡,我們看見思想如何翻滾。
下一集,火候怎麼燒?
這鍋還會熬出什麼滋味?
我也無比期待啊!
《世界的歷史01:人類誕生與古代王國》+
《世界的歷史02:古代社會與思想家》
作者|羽田正
譯者|許郁文
繪者|近藤勝也
出版|小光點